南阳武侯祠与襄阳武侯祠之比较_南阳汉都网www.handu.cn_百度空间

南阳武侯祠与襄阳武侯祠之比较

一、建祠历史的比较

1、南阳武侯祠的历史沿革

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部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xx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xx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百姓十分怀念这位清正廉洁、勤勉忠贞的丞相,在其生前活动过的区域里,人们修建祠庙或对一些遗址、遗迹进行凭吊、祭拜,以表达崇敬之情。而在其生前躬耕过的南阳,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建庵祭祀活动。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侯初亡,所在各求为之立庙,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时故将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人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可见,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唐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宋时期卧龙岗已成为xx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祭祀。

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于延祐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元仁宗时,古建筑命名为武侯祠。可惜,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祸。至明成化年间,又将“孔明书院”恢复。以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郡守罗景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在这次施工中,发现前人题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根据这块石刻,进行复原。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2、襄阳武侯祠历史沿革

襄阳武侯祠始建于晋代,历经隋唐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但史记不详。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这时诸葛亮草庐已经后人修整,建筑物上出现了“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与当时盛行的祠庙差不多。由此证明,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东晋。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李景让维修襄阳武侯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让撰,无名氏篆额、碑的背面刻有唐代进士、中书舍人孙樵写的《刻武侯碑阴》碑文。唐光化三年(900年)诸葛亮被封为武灵王,襄阳武侯祠的规格也由此进一步提高。到了宋代,襄阳武侯祠内已塑有诸葛亮遗像,宋人苏轼、陆游和刘光祖都曾写诗撰文推崇诸葛亮。元代广德寺书院从广德寺迁到隆中,改称隆中书院,成为本地的{zg}学府。明初,吴绶对襄阳武侯祠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

  明代襄阳武侯祠遭到巨大破坏。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选择隆中作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为“藩陵”,把隆中山改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对的山定名为面山,偏东的山定名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他毁掉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庐。他迁走隆中书院,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特别是两晋至唐宋时期的碑刻石铭,破坏殆尽,荡然无存。朱见淑死后,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阳府左长史林光请于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

明代成化年间 “隆中十景”形成。襄阳隆中武侯祠在清代经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人们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1932年,蒋介石到隆中,为隆中题写了匾额、楹联,举行祭祀仪式,拔款维修隆中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隆中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先后多次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了维修或翻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隆中新建了吟啸山庄、老龙洞景区建筑群。1987年,重建了隆中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隆中为xxxx风景名胜区。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又公布隆中为xxxx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沿革比较

两者都自称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xx“草庐对”的提出之地。从文献记载的建祠时间看,两者均在魏晋时期,但南阳稍早于襄阳,南阳武侯祠的建祠时间为诸葛亮死后不久,黄权就在南阳卧龙岗举行祭祀活动。从历史发展上看,南阳武侯祠在唐宋时期比襄阳武侯祠更有名。襄阳隆中在明代(弘治年间)一度遭毁灭性的破坏。明嘉靖年间南阳与襄阳一样都被敕赐庙额“忠武”,祭祀规格和祭品一样。但南阳武侯祠受到嘉靖皇帝特派驸马都尉前来祭祀的殊遇。民国时期,蒋介石曾捐资助修襄阳隆中,但南阳武侯祠在抗战时期是南阳城主要的抗日战场,并在抗战时期成为宣传抗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唐抗战胜利碑),于右任等国民党要员前来参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襄阳隆中征集和制作了大量匾额楹联,并制造了一批景观。而南阳武侯祠正着力于古代建筑的保护。

二、外部环境

1、南阳武侯祠的外部环境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古城西八里的卧龙岗上,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祠宇占地二百余亩,现存廊庑二百余间,建筑布局疏密有致,殿堂雄伟壮观,是中原地区文物价值{zg}、规模{zd0}的一处古代建筑遗存,保存完好。整座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红墙灰瓦,已初具北方官式建筑特征,与襄阳武侯祠寄情山水的风格大相迥异。南阳武侯祠没有多少山水为伴,只是中轴对称的忠臣祠庙,几进院落,布局严谨。庙内绿树成荫,掩映着红墙和各种碑刻题字,小环境倒也幽雅。

2、襄阳武侯祠的自然环境

襄阳武侯祠距襄阳城十三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十二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主峰隆中山(乐山)海拔三百零六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景色颇为优美。

3、比较:襄阳隆中距城区较远,而南阳武侯祠现在已经成为市区,给人们的感觉造成南阳武侯祠在汉代末年就在南阳城中的感觉,南阳武侯祠失去了隐居、躬耕的氛围。同时,襄阳武侯祠由于离城区较远,给襄阳武侯祠留下了较多发展空间。在对外宣传上,南阳市没有襄阳的投入力度大。

三、古建筑之比较

1、襄阳武侯祠古建筑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 躬耕田、小虹桥、 老龙洞、梁父岩、 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 草庐亭、抱膝亭、 武侯祠、石牌坊、 荷花池、 襄王陵等景点。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腾龙阁等众多景点,丰富了文化景观。 其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

2、南阳武侯祠古建筑

南阳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卧龙岗间。现有明清建筑二百余间,建筑布局疏密相宜,殿堂雄严壮观。拾阶而上,步移景异:千古人龙石坊、汉昭烈皇帝三顾处、诸葛井、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草庐、小虹桥、宁远楼分布于中轴线上;诸葛井、碑廊、石碑屋、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分列于两侧。祠左有三顾祠映衬,祠右有道房院与祠遥相呼应。其它有卧龙潭、龙角塔、汉碑亭、读书台、卧龙书院等。其建筑多为明清以来重建或增建。丹墙碧瓦的古建筑掩映于郁郁松竹和森森松柏之间,清碧潭水环抱祠宇,亭台假山点缀其间,物与景相互渗透交融,祠宇建筑与园林建筑相映成趣,共同组成了幽静典雅、古韵悠悠的武侯祠景观。

3、古建筑比较

南阳、襄阳古建筑皆有十景,隆中十景为三顾堂、六角井、躬耕田、抱膝亭、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卧龙深处(野云庵),南阳卧龙岗十景是诸葛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下面就进行一一比照。

三顾祠(堂)

南阳三顾祠:位于武侯祠院北侧。该院建成于清康熙年间,是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纪念性建筑。门额“三顾祠”为今人卢嘉锡所书,门柱悬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祠内有三顾堂、关张殿、三顾茅庐碑亭、垂花门及两侧的厢房组成。三顾堂、关张殿结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垂花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三顾祠内翠柏森然,碧草如茵,整座庭院宏敞幽深。

襄阳三顾堂: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草庐对策的纪念堂。三顾堂前厅三间,后堂五间,均是硬山起脊建筑。两侧回廊镶嵌历代石刻和维修。中堂挂有三顾茅庐的古画和{gjldr}题词。前门有古柏三棵,象征刘备、、三顾茅庐的。

比较:南阳三顾祠与襄阳三顾堂皆由几进院落组成,都是纪念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君臣晤对的纪念性建筑。但南阳三顾祠不在南阳卧龙岗十景之列。从规模上看,襄阳三顾堂没有南阳三顾祠规模大;从古建筑的数量及气势上看,南阳三顾祠的古建筑远远超过襄阳三顾堂,南阳三顾祠比襄阳三顾堂建筑气势更恢弘。祠堂里面的雕塑,襄阳注重将诸葛亮及其子孙倾向于神化,而南阳武侯祠的塑像偏重于生活化。

诸葛井与六角井

南阳诸葛井:入口右侧旁有井一眼,名曰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凿成,传为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

襄阳六角井 六角井原在诸葛亮宅院内,现在三顾堂和草庐亭之间偏左的位置,是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用水井。现在六角井的井体是砖砌六边形,上有雕花古朴的六角石栏板。井底为六棱锥形。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曾对井栏进行过维修。

从命名看,南阳诸葛井更突出主题。为了保护诸葛井,南阳武侯祠为了保护诸葛井加盖亭子加以保护,而襄阳无亭保护。南阳武侯祠的井由于使用时间长久,留下了数道很多使用痕迹,而襄阳井口没有留下使用痕迹,南阳诸葛井文化内涵丰富一些。

古柏亭

南阳古柏亭: 位于茅庐左侧,此处原为一株参天古柏,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柏树死后人们就此建亭,借古柏风格纪念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门楣横额“古柏亭”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秋月,南阳知县钮雷所书。

襄阳古柏亭是明代成化初年吴绶在维修隆中诸葛故宅时修建的。明朝弘治二年古柏亭遭到破坏,并随诸葛故居东迁到东山洼里。 清初赵宏恩维修隆中古迹时,将三顾堂从东山洼迁到原来的位置,在原古柏亭处修建了草庐亭。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年)李敏学、永升先后对诸葛故居进行了维修,他们将赵宏恩建在躬耕田旁的躬耕亭改为古柏亭。清朝光绪九年,程文炳又将古柏亭修建到三顾堂后数十步的半山腰上。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对其维修,古柏亭早被摧毁。1985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程文炳修建古柏亭的地方重建了现在的古柏亭。

比较:南阳古柏亭在历史价值上高于襄阳古柏亭。南阳古柏亭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一直没有移动过,并且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xxx同志的特别关注。而襄阳古柏亭地理位置来回变动,现在的襄阳古柏亭是在清代基础上于1985年重建的。

抱膝石与抱膝亭

南阳抱膝石:位于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其造型自成椅状,座面光滑引人入胜。传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依此石,抱膝长吟。

襄阳抱膝亭抱膝亭位于湖北省襄樊市隆中三顾堂前面约一百米处。诸葛亮在未逢刘备时,空怀报复而不得施展,常在此抱膝长吟,若有所思。后将其常坐之石称为“抱膝石”。现在的抱膝亭为光绪十四至十九年(1888-1893年)重修。

比较:南阳抱膝石是石,与抱膝石名称相符,而襄阳建亭加以保护,并命名为抱膝亭。

南阳梁父岩: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

襄阳梁父岩:因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常到山前岩上引吭长吟《梁父吟》,抒发情怀,后人为不忘前贤的这一雅致情趣,将此岩称之为“梁父岩”。   梁父岩和抱膝石原在诸葛草庐西边山上,由于诸葛故居东迁,梁父岩随着下移。原位于乐山咀东边,1963年因扩建公路被炸毁,为不忘此景,现在公路西面山咀上重刻“梁父岩”以志之。

比较:襄阳梁父岩于1963年被毁,现在的梁父岩是在公路边重新刻写的。南阳梁父岩是康熙年间用前明唐王花园的太湖石,其历史价值高于襄阳。

老龙洞

南阳老龙洞: 老龙洞和伴月台为一联体建筑。伴月台下有一砖券小门,内有一道弯曲的长洞,洞呈S形,内壁上嵌三个相对石雕龙头,造形生动浑厚,寓意诸葛亮为“千古人龙”。传说此洞常有巨龙出现而得名。

襄阳老龙洞: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是一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农田。这里修竹苞茂,林木葱郁,奇石林立,花香鸟语,真是别有天地。

比较:襄阳老龙洞的结构是纯石结构,并且现代斧凿痕迹明显,里面有一龙为水泥所作,但由于其前水面广阔,游人可以留影存照,但不能进洞观看。南阳武侯祠老龙洞与半月台联为一体,据祠内道人相传,今老龙洞下有一秘密通道,直通南阳城内的王府山,后因游人安全问题而封闭。

小虹桥

南阳小虹桥: 草庐之前,有一青砖独券小桥,精巧玲珑,酷似彩虹,故名。传为诸葛亮来往必经之地。

襄阳小虹桥: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该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初建时为拱形。 明弘治二年后,随着草庐位置的下移,小虹桥也随草庐下迁而东移。明朝时广德寺住持大云和尚曾募捐修此桥。小拱桥朽坏以后,改为青石板桥。1984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新建石质小虹桥,恢复了拱形,两旁安装了雕花石栏扳,桥体隽秀,并立石碑以记其事。

比较:两者区别不大。

伴月台与半月溪

南阳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两旁各饰有半月图案,两侧刻联为“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襄阳半月溪半月溪是小虹桥附近的一泓碧潭,清澈明净,能倒映天空中的云彩,是刘备三顾茅庐经过的地方,后来草庐被毁,古迹东移,半月溪也随着东迁到面山东头山咀处。半月溪原是一个较大的水坑,上面浓荫覆盖,坑内水清见底,水味凉甜。行人至此,常掬水解渴,以解旅途之劳。据传说半月溪在中秋节时,兰天疏云,浩月圆亮,而俯首溪中,所见圆月却弯弯如娥眉。吴绶曾说半月溪:“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玦得。”半月溪因此得名。

比较:半月台为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地方,而半月溪只是一泓碧潭。

野云庵

南阳野云庵:位于茅庐的右侧、古柏亭的对面,又名“野轩庵”,是诸葛亮与友人聚会的地方。面阔一间,进深两间,砖牌门楼,三楼五脊。次楼上嵌彩色砖雕,左为松鹤图,右为松鹿图。庵内有诸葛亮会友泥塑一组。

襄阳卧龙深处(古野云庵):在隆中{zg}处。清雍正七年,尹会一重修时,认为此处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应是诸葛亮当年深藏高卧的草庐。乾隆时称卧龙深处,四合院式建筑,前后各三间,砖木结构硬山平房,山门为贴墙耸立高出屋面仿木结构砖雕的牌坊,挺拔秀丽。院中碑亭,立羽扇纶巾武侯石刻像。1933年修葺时,把山门改为半圆形门窗式建筑。1965年维修时恢复原貌。1984年扩建时,向前伸出数米,又改称卧龙深处,在后厅塑造诸葛亮、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徐庶、庞统、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群像。并在其侧新修丹青苑和野云亭。

比较:两者均为诸葛亮会客之所,但襄阳的卧龙深处规模比南阳野云庵要大得多,内涵也比南阳的丰富,但其规模与东汉末年诸葛亮生活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诸葛草庐与草庐亭

南阳诸葛草庐: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修建的一座砖木结构八角尖顶茅亭。在唐代时已经成为xx的人文景观。草庐正门悬挂着郭沫若手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坐庐之中可近观四周景致,正如古人所谓的“身居一庐八面景”。武侯祠十景中之八景的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如众星捧月。

襄阳草庐亭:建筑面积18m2。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初建时是草亭,民国年间改为瓦亭。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年)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草庐亭现为双层六角亭,有木梯通二层,门额题“草庐遗址”四字,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对联,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作了高度评价。

比较:南阳诸葛庐在唐代已经蜚声中外,而襄阳草亭始建于明代,从体量上看,南阳诸葛庐大于襄阳草庐,文化内涵也丰富于襄阳草庐。另外从平面看,襄阳的为六角,南阳的为八角,八角与诸葛亮的八卦有一定关系。

躬耕田

南阳躬耕田:明统志》云:“卧龙岗……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清康熙中知府罗景重修祠宇时,在宁远楼之北,“密栽修竹,竹径逶迤,至东墙,由月窟其外,则平畴嘉禾,绕屋秀实,置…田舍,日躬耕田”(清康熙壬辰《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成为纪念性处所,后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知府傅凤踊又在柯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襄阳躬耕田:躬耕田就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期间的田地。后人在田间修了躬耕亭以示纪念(现为仿古的亭子)。据清朝康熙年间的碑文记载,躬耕田共一百一十六亩,目前仅保存了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一冲地,约二十亩。

比较:从规模上看,襄阳躬耕田远远大于南阳武侯祠,历史上南阳武侯祠的祭田数量高达540亩(清乾隆时期),并历代免征税赋。但由于城市发展,南阳武侯祠躬耕田已经逐渐消失。

南阳躬耕亭

南阳躬耕亭: 位于宁远楼的左侧,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存放农具的地方。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梁、柱、椽均用原木粗制而成,古朴简陋。后壁制一石刻碑楼,壁上嵌线刻武侯立像碑。躬耕亭古朴简陋,体现布衣孔明躬耕陇亩时的田园淳朴之风。躬耕亭是南阳武侯祠十景之一,但襄阳没有。

四、南阳卧龙碑林

襄阳无卧龙碑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襄阳新制作了一批歌咏诸葛亮的碑刻、楹联等,有序的树立或悬挂于古建筑群内。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卧龙碑林筹建委员会征集了老革命家、书法家方毅、张爱萍、王学仲、沙孟海先生及河南省张海、周俊杰、王澄等书法家的大作190余幅。作品内容多为“颂孔明功德,慕卧龙高风”、咏武侯之晦智,抒爱国之情怀的诗词雅赋,书体真、草、隶、篆无所不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批难得的翰韵墨宝。将书法墨宝刻勒于石,砌立于读书台下环墙的内壁廊间,使墨宝与名哲并传,先后增辉于南阳,并与诸葛书院、名人法书《出师表》长廊相互映衬,构成xx的读书台景观。

由于资金的缺乏,和展览线路的问题,卧龙碑林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

五、隆中书院与卧龙书院之比较

诸葛书院:故址在南阳卧龙岗。元至大二年(1298)河南省平章政事何伟创建于武侯祠东孔庙后。割官地40顷为经费,设山长掌管书院。可惜,明初毁于战火。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知府段坚在重建卧龙岗武侯祠的同时,复书院旧规,并择士以教。明弘治八年(1495年),河南参政顾福檄令南阳知府马舆修葺武侯祠及诸葛书院。嘉靖六年(1527年)官府再次整修,增制于旧。明末又遭兵燹,仅存“存书阁”。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太守朱璘于原址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罗景修葺武侯祠时,另建诸葛书院于武侯祠之前,“置讲堂两序,后营数椽,”并以卧龙名之。从此诸葛书院易名卧龙书院。清末,因多年停学,无人管理,该院已是颓垣断壁,当时南阳武侯祠方丈李至仁将书院旧址转让给信阳道台黄小宗,作为“黄氏祠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武侯祠方丈张宗骞将书院及五十三亩果园交给南阳县政府后建为南阳园艺学校。建国后,园艺学校和黄家祠堂归南阳地区农业学校。1968年改为南阳地区安装公司家属院。2001年,南阳市博物馆收回卧龙书院,并进行修葺后对外开放。

隆中书院:位于湖北襄阳隆中风景区。据《襄阳府志》载,“隆中书院在城西三十里隆中山”。元朝至正年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诸葛草庐,称为隆中书院。到明成化年间,吴绶因来镇压“荆襄流民”起义到隆中,重修武候故居时,写了一篇《隆中书院记》,但记中未言及教学事宜。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朱见淑袭封襄王(襄简王),他迷信风水,“慕隆中山佳奇,择为坟地,”定隆中山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对的山为面山,较远偏东的山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毁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臂(今咏啸山庄位置)另建草庐。迁书院于襄阳,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荡然无存。1987年重建,有静砺堂、致远堂、古隆中陈列馆等建筑。

六、龙角塔与腾龙阁塔之比较

1、南阳龙角塔:龙岗之巅距祠院主体建筑十米处有一造型玲珑,俊雅秀丽的七级古塔,即龙角塔。清咸丰年间,南阳天灾xx重重,为确保龙岗隐圣风水,知府顾嘉蘅倡建此塔。塔为六角形重檐式实心结构,青石基座,高十一米。第三层有镌刻在汉白玉石板上的“奎屡联斗牛”五个遒劲大字。一、二、四层砖刻人物、动物、仙人等图案,雕刻精细,逼真传神,塔顶刹下六角各伸一青石龙头,龙口衔一铁环,风动悦耳。

2、襄阳腾龙阁:位于襄樊山顶。总共高十层,腾龙阁的底层是供游人休息和吃饭的,第三、五、七、九层是瞭望台。该建筑为现代仿古建筑。

3、比较:南阳龙角塔为清代咸丰年间所建,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襄阳腾龙阁仅为现代仿古建筑。

七、碑刻匾联比较

碑刻从数量上看南阳武侯祠有300余通,其中元代石刻一通,明代50余通,余下的全是清代与民国时期的石刻。匾联南阳武侯祠有130余副(幅);襄阳隆中有古代碑刻50余通,匾联50副(幅),且多为现代所做,其中有一副对联为抄袭南阳武侯祠。碑刻匾联在数量上南阳武侯祠远远大于襄阳。在质量上,南阳武侯祠的碑刻、匾联比襄阳的更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但是,南阳武侯祠在展示手法上存在一定问题,致使大多游客偏重于对古建筑的观赏,而忽略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代碑刻。

因南阳武侯祠与襄阳隆中均自称为诸葛亮的隐居、躬耕和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所以在文化内涵上基本一致,各景点的命名及其寓意也基本一样,但由于两地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又各有千秋:南阳武侯祠精致而典雅,偏重于文化内涵的展示,而襄阳隆中以山水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偏重于自然景观,以自然景观见长。



郑重声明:资讯 【南阳武侯祠与襄阳武侯祠之比较_南阳汉都网www.handu.cn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