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评论: 朗读者The Reader)
2009-02-16 22:48:13   来自:
的评论   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


  在评价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时,黄集伟先生曾经这样说,“卡夫卡曾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朗读者》就是这把斧子。”我深以为然。
  
  描写二战的文学及影视作品数不胜数,但大都直接反映那段人类无法回避的历史,然而,作为同样以二战为题材的小说,施林克先生的《朗读者》却选取了一个不同的角度,——他所关注的并非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历史、战争的宏大叙事,或者令人发指的战争暴行,而是战争中、罪行中那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并以此反思战争和历史。应当承认,这种叙事的角度较之那些直面历史、战争本身的角度,可能来得更为深刻。
  
  二战对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抹去的民族伤痛,对那段历史的反思,直到今天仍然持续。施林克先生的小说《朗读者》和《回归》都是这种反思的结果。
  
  2008年,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把《朗读者》搬上了银幕,再一次让我们面对那段历史,面对那个故事。虽然这部之前呼声很高的电影在刚刚闭幕的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铩羽而归一无所获,但是,这仍然是一部不可忽视的电影。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们的标准以奖掖新人新作以及偏重女性导演为主,这样一部明显带有好莱坞风格的英语电影想获奖其实很难,虽然之前它的呼声很高,评价也不错;虽然在柏林一无所获,但是这部电影的可看性还是很高。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原著,那么,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些。但是,很不幸,小说原著给我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影响了我对电影本身的观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其实就算我先看电影后读小说,那我对电影的评价也不会高于小说本身,——因为小说改编成电影,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损失;因为阅读和观看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式,文字与影像在大脑皮层所引发的思维活动也不尽相同,影像过于直接,而文字则给予人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就像你读《哈姆雷特》和坐在剧场里观看《哈姆雷特》xx不是一个劲儿一样,或者说,阅读的时候,作为读者的你可以进行更多的二度创作,而观看的时候,二度创作的空间反而变小了。
  
  电影《朗读者》的角度仍然采用了小说的角度,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小说的叙事角度实在太成功了,如果绕开它换一个新的角度,那这故事也就不是《朗读者》了。
  
  这大约可以算作一部“现在时”的电影,它描写战争与罪行,但是,却没有回到战争所在的那个年代,也没有用惨烈或者血腥的场面来刺激观众的感官。镜头一直盯在战后,盯在那些曾经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身上,透过这些人的命运来折射战争与罪行带给普通人的影响,而震撼人心的也恰恰在此。
  
  纳粹暴行,其实不是一小撮德国人的罪行,可以说,它席卷了那个时代的德国。纳粹狂潮裹挟着大多数的德国民众,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架罪恶机器上的零部件,除了跟随这架机器运行之外,其实没有什么别的选择。正如影片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评价小说原著时所说,“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xx不眨眼的刽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地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这部小说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实真相。”
  
  这部电影有点儿像关于伤害、忏悔和救赎的“连环套”,——汉娜在战争中伤害了那些无辜的犹太人,又在忘年恋中伤害了年轻的迈克尔;而当法律之剑指向汉娜的时候,迈克尔又用沉默掩盖了只有他和汉娜才知道的事实真相,虽然汉娜在法庭上坦承责任,但这个责任在真相的面前却无法成立,于是,迈克尔的沉默实际上伤害了汉娜,让她得到了不公正的制裁。汉娜掩盖自己是个文盲的事实,承担自己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遭到终生监禁的惩罚,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过去罪行的一种过度的救赎;多年之后迈克尔给狱中的汉娜寄去朗读书籍的录音带,也是对自己过去保持沉默的一种忏悔和救赎,而汉娜通过录音带学习阅读和书写,则从根本上完成了对自己、对迈克尔的双重救赎。
  
  而这个“连环套”其实又建立在一个更重要的基础之上,亦即“理解”,——起初,汉娜陷于一大堆的“不理解”之中,于是,她选择做集中营看守,选择了愚忠,选择了在生命和职业操守之间的后者,选择了承担冤屈而保护自己是文盲的秘密并以此来获得所谓“尊严”,等等;然而,当二十年的牢狱生涯过去,她理解了一切,关于罪恶,关于生命的价值,关于爱情,也理解了迈克尔坚持不懈地朗读其实只是对他自己的救赎,也只仅仅是一种同情。而理解了一切的汉娜在出狱之前与迈克尔的一段谈话,却发现她自己实际上并没有被他人所理解,她即将走进的自由的世界其实是一个无法让她获得真正自由的地方。于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她最终xx身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因为岁月已经洗刷了所有的罪恶和伤害,一个获得救赎的人身心干净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来得不那么突兀。
  
  而迈克尔最终完成汉娜的遗嘱,把铁盒中的钱捐献给犹太幸存者,其实是一种“理解”的完成。也因此,在影片的{zh1},迈克尔才能站在汉娜的墓前向自己的女儿把整个故事和盘托出,至此,迈克尔最终完成了对汉娜理解与对自己的救赎,而对于战争和罪行的反思也在此完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接。
  
  而至此,我们心中的冰封海洋也被一把锋利的斧子凿破,我们不能不扪心自问,假如有{yt}我们身处同样的处境,我们会怎么办?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忘记的太多太多,而最不应该的是,我们还给这种忘记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叫做“向前看”。于是,捷克共产党人伏契克在纳粹监狱里的那句忠告又一次回响在我的耳边,——“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2009-03-05 01:43:18

  这部电影我到现在还没看过,但就文笔而言,写得很不错,尤其这句纳粹狂潮裹挟着大多数的德国民众,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架罪恶机器上的零部件,除了跟随这架机器运行之外,其实没有什么别的选择。正如影片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评价小说原著时所说,“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xx不眨眼的刽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地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

2009-03-06 08:30:25

  才看完电影。电影中就二人{zh1}一次见面部分的修改,非常不妥。迈克说到可以用电话交谈,可以去图书馆看书。意即提示汉娜二人以后不必见面。再就是他提醒汉娜记起以前的罪,这更加离谱。原著中汉娜的xx源于长期狱中孤独的依赖,是她出于尊严,过去向现在所做的拒绝;电影改编后,汉娜是因被拒绝而死。迈克成了xx凶手,而汉娜也成为一个可悲的女人。这对二者都有欠公平。

2009-03-13 21:39:43

  没有看过原著,单就影片本身来说给我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我近期看过的影片中很出彩的一部。战争之下何有获利者可言,而像汉娜这样的受害者带给人们的悲悯却是异于死亡的凄凉或是家破人亡的悲怆。总之好片!


郑重声明:资讯 【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评论: 朗读者The Reader)】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