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如何真实,影像何以原始”_诺焱广告的空间_百度空间

开门见山

纪录摄影:原始·真实·诚信

宋晓刚

  摄影100多年前诞生时对绘画造成的冲击,除了它完成作品的时间较绘画大大缩短外,更重要的在于其真实纪录性。它不能像绘画一样在画框里做景物的取舍,必须xx保持场景与事物的本来面目。
  历史变迁,物是人非,摄影亦演化出不同的门类。纪录摄影,或曰纪实摄影,它的生命即在于其真实纪录性,不能有任何的人为篡改,否则就归于艺术创作的范畴。
  当我们回首历史,确实不难发现很多被“改动”过的新闻摄影作品。当初它们之所以发生、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如今,它们被插上了“第二历史”的标签,无法让我们及后人看到原始历史的真面目。但是,我们岂可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一错再错?
  摄影的真实性,事关摄影的信誉与诚信。当今世界,诚信是生存的根本之一。而摄影的诚信,是无数热爱摄影者辛苦建立起来的,其中甚至包括了腥风血雨、生死离别的考验。正是有这种付出,读者在观赏摄影作品时,才有对历史真实而深刻的思考,才会发出“千年一叹”。我们一旦失去了真实的基础,作品无疑就会变成一件历史的“赝品”,终会受到历史和读者的唾弃。纪录摄影失去了真实,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数码技术的出现与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了摄影者。而电脑图片软件处理的操作之简便,让过去在暗房工作几十年的老师傅也望尘莫及。摄影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用电脑软件将照片删删剪剪、拼拼贴贴,会让人产生惊奇的效果。这种惊奇,既包括旁人的赞叹,亦包括他人明白就里后的口诛笔伐。有人为此丢了饭碗,亦有人为此坐监下狱。
  如何保持纪录摄影的真实性?行业里有不成文的规矩,国外的一些媒体亦有白纸黑字的准则:可以将图片做适当(在不改变图片景物本身色彩的情况下)影调的调整,目的在于印刷时图像不会过于平板,没有层次;镜头上的花毛、灰尘造成画面污点,可以修掉;图片可以剪裁,但剪裁框内留下的任何细节不可更改。
  笔者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下这段话:摄影可以玩得很潇洒,摄影亦可以玩得很辛苦,但摄影绝不能玩得不负责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不可冒任何风险,一失足,而成众矢之的。也正如影视作品中广为流传的那句江湖之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作者系香港南华早报图片编辑)

现象观潮

不能一锅炒

蒋铎  

  现在有了电脑,修改图片的软件越来越好用(PS都升级到CS5了),移花接木,把夏天的绿叶变成秋天的金黄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过去底片曝光不准,得用1到4号相纸调;现在用色阶一调,立马解决。我对软件发明人打心眼儿里佩服,那{jd1}是先进生产力。若比赛命题为“看谁用电脑修改照片有创造力”,作者可尽情发挥,比比谁的手段新奇、想象力丰富。但作为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就是另一回事了。
  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并非与软件无关。照片一般拍成后,也必须经电脑调整,但这个调整xx于剪裁、亮度、饱和度、反差,这些调整也不是无限的。原来的美国国务卿赖斯是黑人,她有一张面部特写照片,在反差加大后,对比性更强,目光显得很凶。应用这张照片的媒体接到质疑后,不得不致歉。更关键的是画面里的元素不能增加、减少(剪裁另当别论)、移动,也不能通过“自由变换”改变照片比例,像哈哈镜那样使物像变形。实际上,电脑普遍使用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违规操作的现象太多了。风光照片有时也有纪实的性质,比如具体标明是某个地方的照片。我参观过一个城市的一家大型图片制作中心,看到摄影作品的作者分别坐在制作中心的操作员旁边,换天空的、把山头搬家的、加树添草的很多,简直是在用电脑画画,要知道,那些大多是去参展参评的“作品”。自那以后,我看到刊物上的风光片心里不免打问号——是真的吗?这几年,在新闻摄影界,不仅咱们中国,包括外国,照片xx屡见不鲜、接连不断。在发现后的处理上,国外似乎比咱们严,毫不手软。
  照片允不允许加工,加工到什么程度,与类别关系极大。分类是前提。近年不少比赛分类比较细了,是进步。但还有没有一锅炒的?一锅炒,就是不分艺术、新闻、纪实、商业,一块儿评。这就容易有空子可钻。记得前几年,有一幅救火的照片获了奖,被网友揭露有“克隆”问题,属假照片。后来活动组委会判定说,照片不违反征稿规定,保留获奖资格。“救火”属于艺术还是纪实?这幅照片虽然没有标明时间、地点,但“救火”这种内容,应该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为好。这样的评选属不属于一锅炒?我确实不大清楚,但我觉得,这样的摄影人心里肯定没有更多地xx纪录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后来,《当街理云鬓》违规参评的问题(见中国摄影报2009年1月6日1版)的处理就很及时、果断。这次金像奖取消两位照片作假作者的获奖资格,对维护金像奖的严肃性具有积极意义。
  大家都在学习,出错也是学习。希望大家,包括被取消获奖资格的这两位作者,通过这件事,都能提高自己,力戒浮躁。自己的作品,到底属于纪实,还是艺术,自己首先要动动脑子,弄清楚。(作者系知名摄影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我们是否在舍本求末?

子非鱼

  相信任何人在网上看到一个夸张的笑脸,或是某个动物的非常态动作都会说出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这是P(指PS,亦即用Photoshop修改照片)的吧!”这至少说明一点:大众已经不再像10年前那么xx相信照片了。
  使用PS是摄影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白平衡调错了,我们可以纠正一下色温;影调太平了,可以加大一点儿反差;CCD太脏了,可以擦掉照片上的污点……我们享受着数码带来的便利,不会觉得这是多么大逆不道的问题。慢慢地,我们走入了一个美丽的迷雾中,我们对照片进行各种调整的尝试,不是为了还原更本真的影像,而是为了让照片更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要求,女人要更漂亮,风景要更迷人,等等。
  我们炫耀自己手中器材和软件的新功能,猎奇他人照片中的新技法,我们把PS看作“救星”,我们的照片则成了依赖技巧而生成的“人造纪录”。这到底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还是束缚?
  很久以前,我也曾惊叹于安塞尔·亚当斯可以拍出人和景物坚如磐石的一面。N年后,当看到亚当斯的弟子艾伦·罗斯拍摄的《洋葱》,则更惊叹于摄影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把控力。他没有把洋葱拍出师傅的“岩石”感,也不是爱德华·韦斯顿镜头中的“人体”,而是把其貌不扬的葱头拍得平凡而雅致,又不失最本真的质感和量感。这是摄影师在诸多技法面前所持有的定力和对影像把控力的本领。这样的选择值得学习。
  虽然大家常说“xx的真实是不存在的”,但相对真实至少是照片有别于其他艺术手段和传播媒介的{zd0}特点之一。当我们觉得纪录类摄影的照片是可以进行小修小改的,那我们用花哨的技巧和夸张的构图所记录的一切,算不算都是在舍本求末?(作者系图片编辑)

荣誉VS道德

杨峰

  与其说“改变原始影像,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遭受挑战”,毋宁说这是一场“荣誉”和“道德”的较量!
  对摄影的热爱,对荣誉的追求,是广大摄影人的共同目标。但“君子爱荣誉,取之有准则”。如果在纪录摄影中违背了真实性原则,那就没有xx遵守此类别对于摄影人的职业道德要求。
  纪录摄影涵盖了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等类型。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现场则是纪实摄影活力的源泉,违背了真实,破坏了现场,生命不复存在,活力缺少源泉。纪录摄影之所以让人震撼,让人折服,其巨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性,失去了这一点,会一落千丈。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永远维护纪录摄影的真实性!这样才能取信于人!(作者系大河报图片总监)

新鲜视点

新闻摄影向纪录类影像发展

傅拥军

  关于纪录摄影真实性的问题,其实在国际上早有惯例。可是,这其中还是有需要探讨的问题。比如说媒体,特别是报纸在使用图片方面已经不再要求必须是新闻摄影作品,可以说新闻摄影正在发展成宽泛的纪录类影像。面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在受众已经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报刊不可能仅靠发布信息而生存,这就要求题材和手法趋向多元化。当然媒体最稀缺的还是那些{dy}现场的照片。但换一个角度想,我们身边的人和物都是历史的一个切面,他们的生活情趣,乃至所见所闻都是社会变化的小插曲,都可以传递新闻信息,都可以呈现于新闻媒体的版面。
  以我所在的都市快报为例,针对摄影记者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dy}条就是新闻图片{jd1}不能有假。具体说来,突发事件和正在进行的新闻现场绝不可以摆布,或者增删元素;而人物肖像则可以根据其个性进行设计拍摄。当然,在作品的使用和传播中,我们会特别慎重。比如说,我们曾把一张摄影爱好者在安徽歙县所拍的风光照片用作新闻图片发表,因为想告诉读者,此地此时值得一游。这时,我们会特别注意照片中是否增删了元素,如有质疑,我们也会要求作者提供原始照片。
  不久前,我们也发过一组名为《阿里巴巴来了大块头,如果你对他有兴趣,不妨PS玩玩》的稿子,明确注明部分照片是经过PS的。此外,还有一些当时没有拍摄下来的突发事件,我们会根据事件制作图示,还原场景,这些都会特别注明。
  简言之,新闻摄影本来就属于纪录摄影的范畴,只不过现在媒体使用的新闻图片越来越宽泛,各种类型的纪录摄影都有可能被媒体采用。对这样的照片来说,准确传达信息,不被读者误读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系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

真实是动态的平衡

邢广利  

  真实性是纪录摄影最基础的生存条件,好比人要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就必须遵纪守法;遵纪守法的人,不一定都是优秀的人,好比保持真实性的照片,不一定都是好照片。但是,不遵纪守法的人,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就像没有保持真实性的纪录摄影作品,同样难逃其咎。在日常生活中,触犯法律的原因各种各样,可能会有人偶尔逃过法律的惩戒,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剧烈变革的时代,做一个正直的人、诚恳的人,是绝大多数人永恒的追求。真实性能否得到保持,其实不是简单停留在看照片是否被电脑修改这个层面。如果照片本身是真实的,但文字说明具有误导性,同样不是真实的;如果画面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通过摄影语言与视觉错觉,让读者产生误读,同样影响真实性。
  真实性不是一个{jd1}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在谷歌宣布退出中国的前几天,有不少记者到谷歌办公楼前拍照。其间,一个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听见摄影记者的嘀咕“如果谷歌标志牌前的鲜花能够往右挪一点就好了”,他就主动请缨替摄影记者们摆了一把,还说“我是摄像,不拍照片,我可以摆吧。”这样,现场的很多摄影记者似乎摆脱了“道德困境”,兴高采烈地拍起照来。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摆布画面可能会更好地展示故事,但应该说真实性遇到了挑战——花不是摄影记者挪动的,但他们却知道那是专门为他们挪动的,而且后来者并不知道这束花被挪动过。这时,我们要问的是:这样一个带有鲜花的画面,不论是否经过摆布,对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性,是否造成了伤害?(作者系新华社摄影记者)


断腿舞者 郎树臣 摄
日前,第六届华赛新闻人物类单幅银奖作品《断腿舞者》,经专家鉴定此作品为经电脑制作修改的照片,不符合华赛参赛规则。华赛组委会决定,取消其获奖资格。



郑重声明:资讯 【“纪录如何真实,影像何以原始”_诺焱广告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