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故宫鉴定专家杨静荣文章_宝玩小屋_新浪博客

乾隆官窯的倣古瓷(陶瓷鉴定)

 

清高宗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共计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乾隆官窑瓷器的生产,无论在数量、质量、艺术上均达到古代陶瓷史的{zg}峰。尤其是前二十年,应该是乾隆官窑最辉煌的时期。其重要原因是仰仗一位才华横溢的督陶官──唐英。

    仿宋代五大名窑和前朝名窑产品是乾隆官窑的仿古瓷的主要品种。

    
一、仿宋定窑白釉产品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宋代隶属定州,故简称定窑。该窑始烧于唐代,以白瓷为主要产品,白瓷精品与邢窑难分伯仲。宋代一改唐代光素白瓷风格,以刻花、印花装饰白瓷,并xx覆烧工艺,产量巨增,遂闻名天下,并曾为宫廷烧造贡瓷,更使其名声显赫。自康熙景德镇官窑就开始有仿定窑白釉印花和刻花产品,但是其产品略显粗糙。到乾隆时期,仿定窑产品则十分精致,且多印有六字篆书官款。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仿定窑白釉凸花瓶、乾隆仿定窑白釉印花高足碗,主要是仿宋定窑印花风格,文饰清晰,釉面洁白,做工精细,更胜定窑一筹。再如故宫藏乾隆仿定窑白釉方盖炉,造型精巧,雕工细腻,仿古铜器饕餮纹,十分古朴。


乾隆仿宋定窑产品,多为清宫旧藏,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主体风格不太重视对宋代造型的仿制,而是偏重对白釉印花和刻花的仿制。

二、仿宋汝窑青釉产品


  宋汝窑窑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汝窑曾为宫廷烧造贡瓷,故也称“汝官窑”。其烧造时间不长,从宋哲宗到宋徽宗(公元一零八六─一一二五年)约烧造了二十年左右。汝窑瓷器完整传世品不多,全世界仅存七十余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据传世品分析,汝窑瓷器是一种青釉瓷器,胎为香灰色,釉色如湖水反衬出的蓝空,俗称“鸭蛋壳青色”,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给人以玉石之感。釉面有极细开片,造型多为洗、炉、樽、盘、碗等式样,随造型曲线的转折变化,釉色呈浓淡深浅的对比,引人入胜,韵味无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宋人笔记中有“汝窑为魁”的说法,指的就是汝窑这种美如玉石的天青釉色。


  明代官窑即有仿宋汝窑青釉产品的品种,到雍正时继承明代传统,又继续生产这一品种。乾隆时此品种的仿制已非常成熟,如故宫藏乾隆仿汝窑贯耳瓶,从造型到釉色均仿宋汝窑,釉面布满鱼子纹的开片,可谓唯妙唯肖,唯底足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标明乾隆官窑的性质。


  再如故宫藏乾隆仿汝窑桃式洗,釉色仿宋代汝窑,十分逼真,但造型却具乾隆特征,且底款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一望便知是乾隆仿汝窑青釉产品。



    
三、仿宋官窑产品


  宋官窑按宋人笔记记载窑址当在宋开封城附近。记载北宋官窑的文献资料是叶寘《坦斋笔衡》和顾文荐《负喧杂录》。虽然这两本书已佚,但在后人书中引用的只言词组,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二人都是宋朝人,顾文荐事迹不详,而叶寘据《宋人传记数据索引》载:“字子真,号坦斋。池州青阳人。隐居九华山,以著书自娱。宋末监司论荐,补迪功郎,本州岛鉴判。有《爱日斋丛抄》。”


  《爱日斋丛抄》收于《四库全书》,《坦斋笔衡》则祇见于元人《辍耕录》引用。论述官窑全文如下:“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瓷,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新窑,比旧窑大不牟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目前学术界的两种不同观点均源于这条记载,主张北宋官窑在开封者强调的是:“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说明宋徽宗曾在开封附近设置了官窑,否则南宋王朝不会迁都杭州后,也学徽宗传统,又在杭州附近设官窑。此种说法很有逻辑性,但古开封城因黄河改道,已深埋今开封城地下六米处,所以祇能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主张汝官窑即宋官窑者,认为开封附近没有制瓷原料,设窑的可能性不大。且文献中有“汝窑为魁”之说,宋徽宗何必再设一官窑呢?其说法也能自圆其说,作为一家之言,也可xx。前者以《中国陶瓷史》为代表;后者以李辉柄先生的《宋代官窑瓷器》为代表。


  宋官窑产品也是以釉色取胜,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炒米黄等多种釉色,其中典型的代表釉色为粉青釉和天青。官窑的青釉与汝窑的青釉不同,后者为香灰胎映衬,故显青翠,前者则胎体含可融性金属盐类较多,常有紫口铁足现象,故青釉呈色更加稳重,釉面常有开片,尤其是冰裂纹的大开片,使其釉色别具情趣,在理性中更显深沉,与各种做工工整的仿古造型搭配,体现出宋代宫廷皇家追求的高尚审美情趣。


  明代仿官窑属官仿官,均是景德镇御窑厂所仿。这些仿品釉层较厚,釉面开大小纹片,多为粉青和灰青色,不重造型,祇重釉色。这些仿品多数没有官款,到乾隆时即已与宋官窑混淆,有些还被清高宗刻上了御制诗。


  清雍正仿官窑产品在文献中称为“仿铁骨大观釉”。釉色多为豆青、灰蓝和月白,少数无纹片,多为大开片,釉有透明和失透两种。失透的容易与宋官窑混淆,其精致产品中支钉痕为黑色,类汝窑细小的芝麻钉。乾隆时仍然沿袭这一传统。雍正、乾隆官窑仿官窑产品,其目的均是为迎合帝王之需所制,多书有本朝六字或四字青花篆款。如故宫收藏的乾隆仿官窑梅瓶、仿官窑双系鱼篓尊等作品,其底款均书有青花六字篆书款。另有一件仿宋官窑水仙盆,为清宫旧藏之物,底部刻乾隆御题制诗:“官窑原出宋,猫食却称唐。越器虽传咏,晨星久尽藏。铁钉犹见质,火器早潜光。净水宜盆手,饲猧真不当。”这件仿宋官窑水仙盆是比照宫中旧藏的宋官窑原物仿制的,造型、釉色均与宋官窑原物唯妙唯肖。宋官窑原物在宫中曾被用做喂小狗的餐具,故清高宗才有诗中{zh1}一句的感叹。这首御题制诗作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一七七二年),可以看出乾隆中期仿古瓷的工艺水平。

    
四、仿哥窑产品


  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以釉面开有错落有致的纹片闻名于世。釉面有裂纹本是烧成缺陷,因釉料的收缩率大于胎料的收缩率,好象胖人穿瘦衣服,故釉面形成开裂。古代制瓷工匠则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其釉面的裂纹错落有致而妙趣天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反丑为美,以一当十。中国制瓷术传到欧洲后,科学家建立了陶瓷工艺学。许多科学家在研究陶瓷工艺学时,对中国古代陶瓷工匠反丑为美的聪明才智,均由衷地发出赞叹之声。


  现传世完整、数量有限的宋哥窑瓷器,主要藏于北京和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其造型以瓶、炉等陈设瓷居多。宋哥窑不见宋人文献记载,也未发现确切窑址,遂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陶瓷之谜。


  学术界对哥窑展开过多次讨论,至今仍无定论。综合专家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虽然宋人笔记没有记载,但清宫旧藏实物流传至今。其造型具宋代风格,应为北宋产品,但具体窑址尚待考古发现。
  二、哥窑为南宋时产品,文献中记载的修内司官窑就是哥窑,故其窑址当在杭州附近。
  三、哥窑为龙泉窑的一个品种,宋元龙泉窑曾出土类似哥窑的瓷片,虽然数量极少,但可确认就是哥窑。
  四、宋代没有哥窑,包括清宫旧藏之物,全是元代以后的产品。窑址可能在杭州或龙泉附近。
  五、清宫旧藏之物多为明代景德镇仿品。
  上述五种观点,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因没有发现确切的窑址,均未能成为定论。{dy}种观点可举出宋钧窑也没有宋人笔记记载,但考古已发现确切窑址,否定了过去认为钧窑是金代以后产物的说法;第二种观点也有一定的可信性,对目前已发现的老虎洞窑址就是修内司官窑的说法,仍有部分专家持保留意见;第三种说法据参加过龙泉窑遗址发掘的李知宴先生介绍,曾发现类似哥窑的瓷片,但祇有几片,且未做科学化验,祇能作为一个线索,留待进一步的研究;第四种说法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推论,目前也不能定论;第五种说法是周仁先生曾化验过故宫提供的哥窑样品而得出的结论。但因当年提供的样品不是清宫旧藏之物,而且当年科学仪器的准确性及数据的准确性尚有欠缺,仅能供参考,尚有待科学仪器的多种检测方法,以确认其准确性。


  上述五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清宫旧藏的实物在宫中历代相传,均标“宋哥窑”;二是文献记载,最早提到哥窑蛛丝马迹的文献是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在“窑器不足珍”条目中记载:“乙未冬(至元十五年,公元一三五五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孔齐提到的是“哥哥洞窑”,与哥窑是否有联系,尚有待研究。真正提到哥窑的最早文献是稍远于孔齐的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书中记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曹昭的记载十分重要,从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宋哥窑确实存在;二是元末有仿制品生产,但质量不好。可是曹昭没有提到哥窑的产地,而“董窑”是何品种,至今学术界仍未有定论。曹昭之后明、清文人笔记中谈到哥窑的,基本都源于曹昭的记载而略加发挥,无多新意。惟乾隆本《龙泉县志》载:“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磁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青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然今人家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曰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世人称其兄之器曰‘哥哥窑’,称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县志载“哥哥窑”可能就是元孔齐所载的“哥哥洞窑”,可资参考。


  从传世哥窑瓷器分析,其品种类似官窑产品。学术界有官、哥不分之说,哥窑瓷器典型者釉色偏黄,与官窑瓷器易于区别;惟釉偏青者,尤其是粉青者,确实不易区分。典型哥窑器从外观上观察,似应为北方瓷土所制,故{dy}种学术观点仍有不少学者在进一步探索。
哥窑之谜是陶瓷史中{zd0}的一宗谜案,尚有待发现。


  仿哥窑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永乐仿哥窑器,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恢复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线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署本朝款。如故宫清宫旧藏的仿哥窑叶式洗,通体釉色呈青灰色,釉面大小纹片错落有致,底有六个支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乾隆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六、厂官釉


  根据唐英着《陶成纪事碑》记载,厂官釉是雍正时唐英任督陶官时仿明代厂官釉的基础上新发明的一种釉色品种,但明代厂官釉究竟是何品种,又是何产地,因缺少实物考证,在学术界仍未有定论。根据釉色和工艺推论,多数专家认为明代厂官釉有可能是磁州窑生产的为皇宫进贡的酒器,缸胎、釉色有偏绿的。


  唐英发明的厂官釉,均是白瓷胎,釉色可分三种:鳝鱼黄、蛇皮绿和黄斑点。这三个品种习称“茶叶末釉”。茶叶末一词始见于《陶雅》一书。该书记述的是清晚期时古董商人的叫法,虽缺乏根据,但却通俗易懂,故沿用至今。实际上这种釉是唐英发明的,他定的名称是“厂官釉”;如果溯本求源,似应以唐英本人所定名称更为妥当。


  厂官釉自雍正以后,历朝都有生产。造型以大件的壶、罐、瓶类较多,乾隆时期辅助装饰也有描金彩的,更显壮丽辉煌。传世官窑完整器中有蟹甲青釉一种,此种釉色呈深青绿色,类螃蟹壳色,故而得名。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记有“油绿釉”一种,“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其特点与蟹甲青釉有相似之处。蟹甲青釉与茶叶末釉不同:一是釉色均匀;二是釉面光泽感较强,在光线的照射下,闪现出云母片似的五色光泽。


  雍正、乾隆时有此品种,多为瓜棱罐。瓜棱造型的曲线变化,使均匀的釉色产生视觉上的起伏变化,此种釉比茶叶末釉难于烧造,故乾隆以后,茶叶末釉仍然盛烧,但蟹甲青则较为少见。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转故宫鉴定专家杨静荣文章_宝玩小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