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_一路狂奔_百度空间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詹巴斗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停放在中产阶级居住的帕罗阿尔托街区;另一辆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朗街区。停放在布区的那辆,他又将其摘掉车牌、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yt}之内被盗,而帕区的那辆,一周之后仍完好无损。后来,詹巴斗把完好无损的那辆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仅数小时车就不见了。

 此后,犯罪学家凯琳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漂亮大楼。{yt},她见到楼上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显露出破窗与大楼的不谐调。过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破窗没得到维修,大楼又多了几个破碎的窗子。

 詹巴斗的试验及其相关现象,为凯琳和威尔逊提出“破窗理论”提供了基础。“破窗理论”亦称“破窗效应”,是指一种心理暗示造成的某种效应。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窗户玻璃,而又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似乎纵容人们可以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之,这些破碎的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规甚至犯罪行为就会不断滋生和蔓延。“破窗理论”以及“偷车试验”告诉我们:人的行为和环境均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对于不良行为和环境,我们必须报有及时修好“{dy}扇被打碎玻璃窗”的积极警觉态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一些类似“破窗理论”现象:公园中有人折花而无人管束,即使布满了“禁止摘花”之类的警示牌,久之也会“花香满径”、“落英缤纷”;一个脏乱差的城市街道会痰迹遍地,而即使是一个习惯“随地吐痰”的人,进入标准五星级宾馆,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

“破窗理论”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反腐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同时在企业管理中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奥达克余公司为防范“破窗效应”提供了典型事例。{yt},销售员误将一台没装机芯的样机卖给了一顾客。经理得知后,立即指令公关部门寻找顾客。他们利用仅有的两条线索:姓名和美籍记者,连夜打了35个紧急电话,终于找到了顾客基泰丝在东京的地址和电话,并作了及时妥善的处理。原来,基泰丝发现唱机无法使用时,非常气愤,已连夜写下了《笑脸背后的真面目》,准备第二天见报。当这个顾客了解到该公司处理此事的全部过程后,深为感动,便将稿件改为《35个紧急电话》,见报后,奥公司声誉陡增,一时间门庭若市。

 “破窗理论”为我们提示的重要思想是,不可忽视小的失误或问题,特别是那些关系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倾向和问题。因为对“小奸小恶”不加制止,会造成一种暗示,这种暗示会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严重时可达到不加思索、判断地接受某种思想或行为,以致使“小奸小恶”变为“大奸大恶”。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抑制“破窗效应”要抓好两手,一手是从根本上说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习惯。我的一个朋友到美国探亲,{yt}乘车外出,看到车内十分整洁,他不由自主地将喝完的一拉罐扔到车外。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司机立即刹车掉头,将一拉罐捡回车内,丢进沿途的垃圾筒里。这种良好的习惯,当然使“破窗效应”不易发生。另一手是防微杜渐,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一旦发现有“破窗”现象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即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更为高明的是,像日本奥公司那样,在出现“破窗”的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尽力避免危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变害为利,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郑重声明:资讯 【破窗理论_一路狂奔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