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担心苹果Logo中那被咬掉的一块迟早会被补上,因为一个产业链完整的苹果,将会更加沉溺于体内循环。
现在看来,这种趋势正越来越明显。
5月26日,苹果以2251亿美元的市值,超过微软(2227亿美元),成为全球股票市值{zg}的科技公司。自2000年以来,微软市值已经从5560亿美元缩水一半至2192亿美元,而同时期内,苹果市值从156亿美元暴涨到2221亿美元。
还好这还只是纸面富贵。实际的销售收入方面,苹果去年是429亿美元,比微软的584亿美元少。最近的财报也显示,今年以来苹果净收入为57亿美元,而微软高达146亿美元。
但苹果市值超微软毕竟是个信号。我比较担心的是,这会不会预示着IT产业会整体走向封闭? 在以开放和共享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这枚“膨胀”的苹果会不会对IT产业的开放模式形成挑战?
苹果有多封闭?
假如你购买了iPhone,要更换一块电池都做不到,更别说软件兼容。苹果把持着包括芯片、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垂直产业链的{jd1}控制权。乔布斯回归后,更一度凭借这种对于产业链的{jd1}控制模式,实现了苹果的“咸鱼翻身”。
iPod、iPhone上市时,苹果面前是强手如云的数码消费品市场。苹果用自己的CPU,自己的应用商店,先硬后软,全产业链布局,不仅硬件产品销量攀升,应用商店的下载数量也呈几何级增长。
iPhone的商业模式,让苹果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杆。以这种方式,苹果在催生了iPad平板电脑的同时,还将之前以同样模式称霸的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彻底击败。
虽然苹果目前的生态系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更加需要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移动互联网终究不能只有一种封闭的商业模式。这一点,连苹果自己也需要从其发展史中反省:
1984年,苹果推出“麦金托什”电脑。因为苹果拒绝向其他硬件厂商开放“麦金托什”操作系统,最终“逼”出了微软windows系统,并掳获全球PC桌面系统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苹果也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走向衰弱,至1997年亏损已高达10亿美元。
成为“老大”后,微软也开始犯苹果同样的错误。上世纪{zh1}10年,微软所向{wd},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更具活力的谷歌的出现,和乔布斯回归后苹果的重整旗鼓,微软虽仍然庞大无匹,但老态已显,如同一头行动迟缓的大象。
微软的后继乏力,同样是因为缺乏宽容的开放心态。它喜欢用自己的技术去引导用户,而不是依据用户的喜好去开发技术,所以在更注重网络交互体验的WEB2.0时代,微软在搜索技术上落后于谷歌,在电子商务上不如C2C的淘宝,在手机操作系统上落后于Android,甚至连操作系统也遭到linux的挑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真正的IT“大佬”,理应有开放包容的气魄。以对待云技术的态度为例,谷歌认为大部分计算任务应该发生在云中,使用的软件运行在大量的网络数据中心之中,所有的数据、文件都保存在数据中心,以便用户不管身处何处、不管以何终端设备,都能够实现即时访问。相反,苹果则主张将大量的计算能力放到用户的口袋中(iPhone),公文包中(Macbook)和办公桌上(iMac)。
谷歌非常乐意同许多硬件厂商合作,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全线产品。苹果则从未让其他厂商染指Mac操作系统、iPod或iPhone、iPad。
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和一个开放的产业中,苹果却在封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也许能在短期给苹果带来丰厚利润,但也会把苹果变为供应商“全民公敌”。
每个人都有着意想不到的无穷智慧,开放与合作是不可逆转的时代主旋律,封闭则意味着自绝于“人民”智慧,不管乔布斯有多狂,总有江郎才尽的{yt},届时,没有形成开放机制的苹果,将会以传说的身影退场。如果产经的世界仍是和合而生,那块咬掉的苹果, 还是让它就这样缺着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