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手臂录的大枪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研究_北京太极张教练_新浪博客

文/中华民国八极拳协会理事长 王志财

一、前言

吴殳是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其所著的手臂录是根据自己学习大枪的历程和心得、总结经验;纵向的纪录师承源流、训练程序方法,并且横向的比较分析当时各家枪法 的特征、优缺点;并且透过自己的归纳、分析将枪法的招式技术层次分成五品、也将练枪用枪之人的技巧能力分成六个等级;在枪棍的区别、力量的运用更是思路清 晰、条理分明;运用自己发明的枪圈理论来解说枪法技巧,更能让学习枪法的人,易于了解掌握。因此手臂录堪称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理论的完善的巨著, 在古代相关武术内容的著作里应无出其右者。

吴殳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年,公元一六一一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年,公元一六九五年),娄江人,娄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太仓市一带。崇贞 癸酉年时,石敬岩到娄江,住在报本寺,当时吴殳是二十三岁的年纪,约同三位年纪相仿的武术同好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一起拜学大枪于石敬岩 老师。此后留心击刺技术、投入大枪的练习、研究,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写成了「手臂录」。吴殳的本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会将自己叫做「殳」,殳即是大枪的 古名,可见其对大枪的情感的融入,已将自己和枪视为一体了。

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经常苦于没有古籍数据可以参考,或者惑于古籍词汇艰深难懂,表达的方式令人难以理解,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武术经历常会有不同的解读,有 如瞎子摸像一般。也因为古代的纪录工具和技巧不足,因此不能有系统纪录的结果,还是得依靠口传心授进行传递,因此各家说法经常莫衷一是,困惑很多习武之 人,或者更有甚者流于猜想推测,夸大想象,误导了学习的方向。但是手臂录却xx不一样,吴殳很完整的记录整个大枪技术体系,解说方式和内容很符合现代科学 归纳分析的方法,除了丰富的技术体系内容外,在训练的程序和方法方面更有详实的记录说明,既实际又实用,实在是一部{zj0}的大枪训练手册。面对着伟大的武术 巨著,本著述而不作的精神,先针对吴殳说明的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进行整理,希望能启蒙大枪武术的爱好者,也能不埋没古籍巨作,藉此引起大家更多的阅读兴趣 和研究投入。

二、观念建立

吴殳在枪法微言里揭示两个初学者必须要能分辨掌握的基本观念,否则担心会流于不正确的学习观念之中,造成技术混淆。两个重要观念一个是要明了枪法和棍法的 差别在哪里?另外一个是要了解当时枪法流派中马家、沙家、杨家等等当时流传的众多枪技流派的技术差异在哪里?原文是这样说的:「初学者需先知棍与枪之辨, 次须知马、沙、杨之辨,则不惑于邪说」。

(一)枪棍之辨

吴殳很强调枪法和棍法之间的差异,在很多章节里也经常提到很多枪师都不能区分清楚枪法和棍法,并且很不客气的批评少林全不知枪,竟然以棍法为枪法,公然以 此作为枪法的教学;而枪法理,其实都是棍法,根本不理解枪法的精神,言语之间颇为感慨!当然少林是以棍法出了名的,以少林的角度在枪法理融入棍法,也是一 件可以理解的事情,不过吴殳想要凸显的是枪法技术的精妙之处,不希望练习的人一开始就误以为棍法的技术为枪法,导致无法追求真正枪法的更高境界。因此重点 并非在于枪好或棍好,而是希望学习者能了解枪法的技术不同于棍法,如此才能深入枪法的技术核心。

在手臂录里有一专门解说枪法和棍法的区别的专论─「枪棍辨」,只有短短200多个字但却清楚的说明了枪法和棍法的七大差异之处,以下以表格整理将其揭示的差异之处说明如下:

表一  枪法棍法差异比较

项次

差异特征

差异之处

说          

1

 

器械差异

长棍七尺五寸

短枪九尺七寸

棍重三斤

枪重十斤

最长的棍一般只有七尺五寸,约为236公分左右;最短的枪是九尺七寸约为305公分左右,虽然最长的棍和最短的枪在长度上相近,但在技术应用上确有很大的 不同。另外在重量上,枪因为多为木材,且体长因此重量较重;而棍则可为藤材,白蜡杆之类因此较轻,但不一定是三斤十斤的差异。此处只是凸显枪与棍的器械本 身就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2

核心技术

棍用打

枪用扎

一般棍因为较短,因此在技术运用上可轮翻摔打,因此「打」是棍法的核心技术;而最短的枪(大枪)都已经是305公分长了,又重又长,不可能有轮摔之类的攻击方法,技术上只能用「扎」法,因此「扎」是枪法的核心技术。

3

攻击轨迹

棍打一大片

有定向

枪扎一条线

无定方

棍法多为打法,因此棍在上方时,必然往下打,棍在下方时,就只能往上揭打,因此方向是可以估计的。但枪就不然了,直线扎出,是前后的轨迹,扎向对方的哪一个部位,变化较难估测。

4

防守难易

打大易见易革

扎小难见难革

棍法以打法攻击,防守者相对比较容易预作准备,做好防守的反应;而枪法扎出的方向不定,并且是直线一点,造成防守的一定难度。

5

技术难度

棍之打与勾扳举手即是

枪之扎革苟完亦需两年之工

棍法的攻击和防守技巧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掌握,是一般人较习惯自然的反应动作;但枪法的扎法和革法却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应用的技巧。

项次

差异特征

差异之处

说          

6

运用身法

用棍手与身足其功均正需有架势

枪之用处全在乎手,身与手足以成就其手而已不需架势

棍法的攻击威力来自于棍打出时能否劲道充足,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因此在训练和应用时必须讲究搭配身体的动作架势高度协调,运用身体架势的变化,产生劲道。 而枪法的应用,基本上是在手对枪的控制能力,尤其是九尺七寸的坚硬木枪,身体的和足部的搭配,只为了手臂技术应用的发挥而已,架势的变化并不是很重要。

7

器械轨迹

打之蜂影

做人字形

封闭之锋影

做圆形

棍法的末段轨迹是人字形,打下时右上左下、或左上右下,或者由下而上,总是一个人字形。枪法的防守技术里,封闭是以划枪圈的方式进行,枪尖的轨迹是一个圆形或圆形的部份弧形轨迹。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

 

(二)各家枪法的差异

枪法的技术发展会因为枪器的长短、软硬、轻重等特性而有所不同,因此各枪家的技术差异根源主要是因为枪器的不同。在吴殳的时代,有许多不同的枪法技术流 派,其中比较有名气被吴殳提出来讨论的有:石家、沙家、杨家、峨眉、马家、少林等六家流派。兹将此六家流派的特性列表说明如下:

 

表二 各枪法流派枪器特性差异比较   

资料来源:本文整理;表中粗斜体字部份的资料,系作者根据手臂录说明推判的资料,仅供参考;一般字体则为手臂录记载明确的数据

分析造成这些枪法流派的差异,主要的原因有下列两点:

1.枪器材质的不同,因而造成技术发展不同:沙家枪法,又习惯称为「竿子」,是用竹子做成的枪器。用竹子作为枪材的考虑是因为在古代材料科学不发达,竹子 是既长且轻又容易取得的经济材料。但竹子有其先天性的缺点,不够坚硬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有以桐油浸泡加强硬度和防止破裂的特殊处理方法,但还是不尽理想。 因此在技术运用上,使用拦拿技巧时枪腰会弯曲摇晃,在反击戳出时,会发生时间延迟或因为枪尖摇晃扎不准目标的问题。因此,沙家枪法的技术特点便是运用足部 的灵活性来避开减少以枪身革枪的动作,强调快速进身戳出,发挥枪身特长的攻击优势,但当一戳不中时,也必须快速退回,重新掌握攻击优势,准备再次攻击,这 也就是手臂录说的:「软枪妙在退、退则活」的道理。所以沙家枪法的优势是在长,攻击性强;缺点则是枪腰软运用枪器的防守能力差,因此沙家枪法理的防守技术 含量少,纯粹是以身法进退进行攻防,当然也因为攻击性强,技术简便,所以较适合xx战阵使用。石家枪、峨嵋枪所采用的枪器则是坚硬的木质材料,在考虑重 量、长度、重心、握把大小等因素之后,得出一个经验值:九尺七寸。由于枪器本身既硬且重,所以运用手部动作可以做出技巧高超的防守动作,可以灵活控制枪根 进行各种革枪的技巧,然后步步进杀,也由于所需养成的技术含量较高,所以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训练,这也是游场较艺所较推崇的、可追求的技术层次。至于杨家枪 的枪器长度,则介于沙家和峨嵋之间,取沙家长枪的攻击性,但因为枪器过重,难以发挥手部灵活控制枪器的变化技巧,所以技术含量没有峨嵋枪的深入,但却也易 于发挥长枪的攻击优势,易于使用,所以还是名扬一时。

2.枪法技巧杂入棍法的程度不同,造成技术运用的不同:枪器的长度一旦短于九尺七寸则接近于长棍,所以在技术的使用上,自然可以杂入棍法。棍法和枪法的技 术优各有特点,虽然不能一概否定棍法,但是在研究、训练枪法技术时必须要先能区别去除棍法,专心于枪法的精炼纯熟,以免造成技术混淆。马家枪和少林枪就是 杂入棍法的枪法流派,尤其是少林枪法基本上棍法技术的含量非常高。所以在研究枪法技术时,必须要能分辨枪法与棍法技术特点的差异,然后判断各流派的技术内 容为何,如此才能明确追求高深枪法技术的方向。

三、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

在手臂录里吴殳说明了他学枪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些记述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吴殳练习枪法的过程是先练戳枪,然后革枪、连环对扎、再学习行着破法,{zh1}总成枪 技。除了程序明确之外,在戳枪的练习过程,吴殳很强调手臂力量的养成。多处提到手臂力量的训练方法和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列图表的概念来理解练枪的过 程:

  

图一 大枪训练程序          数据来源:本文整理

 

表三 大枪训练程序时间、目的、目标和方法

程序

所需时间

训练

目的

要求标准

训练方法

戳枪

至少一至两年

攻击能力养成

劲、疾;如矢如电

日戳五百枪

革枪

至少一至两年需持续练习

防守能力养成

后脚不动,可以革开疾劲来枪

练习者身上穿戴护具,让已达戳枪水平的人,用有枪头保护的枪戳枪攻击,练习者后脚不动,并且能革开来枪。

连环

天天练习,封闭连环,需两年苦工

模拟对枪训练

来回攻防,可以从容闲熟应对

一人戳枪、一人革枪,轮流互为主客;两人必须接近真实的一攻一防的进行练习,不可作假,而流于惯性反应。

行着

一年可小成

攻防

组合练习

招式熟悉,

掌握虚实变化,运用自如。

行着是攻防组合,可根据前人经验资料内容或自行变化进行练习。内容繁多,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熟习,精练神化。

破法

约一年

实战防守技巧

面对攻击虚实变化的练习,能从容应对

一方以行着自由攻击,一方搭配练习,,自由反应进行攻防,练习如何应对。

较枪

无终期

进行实战比赛

养成参与自由实战大枪比赛的能力

做好安全措施、有教练或裁判的协助下,进行实战大枪比赛,并检讨改进实战技巧。

资料来源:本文研究整理

 (一)戳枪

戳枪是练习枪法的入门。首先要先能做好持枪的姿势,接着能自由灵活的扎出枪;然后再要求出枪时要够快、够力道、够准确,也就是要能「劲、疾、准」。在 「劲」方面要能做到「一发透壁」;在「疾」的要求,要能想象「如矢如电」一般的快速;至于准度方面,想象一下沧县志在描述神枪李书文,用大枪扎墙壁上的苍 蝇,那样的境界,则可臻于{zg}境界了。

另外,要能掌握戳枪的技术,手臂力量是基本必备的能力之一,没有力量,便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握技术;没有力量也就无法熟练枪技,运用自如。所以吴殳在手臂录 里多处阐明力量的重要性。如「枪法微言」里说:「力大者,得技艺三分,便可降人。故不能深入,自用则可,教人则疏矣。」;又在「石敬岩枪法记」里提到: 「玉如力大,革与连环三人皆不及」。

而在力量训练的方法则说:「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戳不竭力,则手臂油滑,初址不固,临 敌无以xx矣。以渐加之,必日五百戳,几百日而后戳址固焉。」,可以看出来吴殳所描述石敬岩所要求的训练方法是每组戳枪40~50下,此时会心跳加快、流 汗。当然戳枪的次数需因个人的体力条件进行调整,但原则是需要能「喘息汗下」达到一定负荷为标准,不可过多会产生过度训练,但也不可过少达不到训练效果。 稍做休息之后,然后继续下一组戳枪训练,中间休息时间不可过久。组数的决定则以「力竭为度」,要能达到疲劳的程度,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效果;然后采取渐 进原则,达到能一日五百戳,大约是十组左右。此方法和原则非常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结合戳枪技术和手臂力量训练的计划来。

另外也可以采取「练重用轻」的方法,一开始先用重一点的枪训练戳枪,实战时则用轻一些的枪器,如此也可以帮助提升戳枪的能力和技巧。

 

(二)革枪

细分防守的技巧,大致可分为「封、闭、劈、拦、高提、低提、砑、大封、勾、反闭」等方法。但其中以「封、闭」最为基础重要,只要熟练「封闭」,其它的技巧 就很容易能够掌握了。练习革枪有几个基本原则必须把握,首先要能够练到非常熟练,不紧张,能够掌握来枪的深浅,做到「见肉分枪」;其次两手前后的上下交换 翻转,可以产生灵活的枪圈,是所谓的「转阴阳」;接着必须要搭配扎枪技巧比较好的对手喂枪给自己练习,以提高技术,以能防守对手双头枪的攻击为目标。{zh1} 要能将对手的圈内来枪封住,掉在身前一尺处、圈外来枪闭开,掉在自己身后三尺的地方。而枪尖的轨迹,则要求从椭圆形练习到圆形;从大圈练到小圈,才算是掌 握了较高超的技巧。总之能将封闭掌握精熟,就算不能应用变化繁杂的招法,也能从容对枪,立于不败之地了。

 

(三)连环

连环的练习,则是在对枪的两方,都已经熟悉掌握戳枪和革枪的技术之后,两人来往互相进行戳枪、革枪的两人连续练习。除了封闭连环练习之外,平常比较常练习的如缠枪练习、黑鹞白鹞对练,也可算是连环练习的一种。

 

(四)行着

行着是专指在游场较艺的时后所用的组合技巧。运用扎枪革枪的技巧,搭配身法步法虚实变化,以求能成功扎中对手。行着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简单的、也有繁杂 的,可以依照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设计练习,也可以依照对手的条件临场加以灵活运用。手臂录里记录了许多行着技巧,可以仔细深入研究,再参照自己的条件加以 熟练掌握。但不必求多,要以少而精熟,达到神化应用的境界为目标。

 

(五)破枪

掌握了行着诸法,自然也要能从容的应对对手的行着攻击,这就是破法的练习。破法的练习是需要长时间有对手相互模拟攻击练习。其中包含各种技巧的应用,也包含因欺敌诱骗的变化。

 

(六)较枪

一旦具备了以上的枪法技巧,上游场较枪比艺是最终的成果验收,此时除了平时的练习所累积实力之外,在对抗过程中的心理调适与临场经验也是影响最终胜败的关 键因素,因此必须透过不断的比试练习,才能真正运用掌握枪法。这就是纪效新书里说的:「既得艺,必试敌。不以胜负为奇为愧,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这 正是较枪目的的{zh0}诠释。

 

四、结论

1.    手臂录是一部完整枪法训练手册,内容涵盖训练程序、训练方法以及评估的指标,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练习枪法的xx宝典。

2.    透过表格的方法整理以及和现代体育科学的观点归纳手臂录的内容,可以更清晰的了解手臂录的训练程序和方法,易于掌握古代大枪的体系,有助于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果,改善学习效率。

3.    练习枪法必须循序渐进,先厘清观念,对枪法棍法给予区别对待,然后依照程序深入掌握各个阶段的枪法技巧,才能基础稳固,变化自如。

 

参考书籍

[1]吴殳.增订手臂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吴殳.手臂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泽古斋重抄手臂录》影印.2006.6

[3]戚继光.纪效新书.北京:中华书局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手臂录的大枪训练程序和训练方法研究_北京太极张教练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