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元旦放假3天,所以正式准备只有3天时间。时间很紧的偶。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有3块:1电热器;2活动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3焦耳定律。 显然重点在第二部分,但是这是一个教师的演示实验,没法像学生实验一样与学生有很多的互动。因此虽然是演示实验,我尽可能的安排学生来操作,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的操作投影出来给其他学生看。那么可能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有三个——电流、电阻、通电时间。其中只要做两个,“通电时间”对学生而言有生活经验可以说明,但是这样也省不了时间。 难点却在后面得出焦耳定律后,研究电功和电热的关系。本章的标题就是《电功和电热》。有很多的公式要给出来。但是肯定没时间扩展开来,因此只安排了一个电动机的计算题。 框架结构有了,下面就是制作课件了。首先网上下载了至少20个课件,但是很多是重复的。因此,细节上基本没什么差别。 课前的引入方案有两个版本很吸引人:1一个学生星期天在家是看电视还是做作业的,怎么检验?(答案就是摸一摸电视机的后盖)2火灾的严重后果----其中有多少百分比是由于导线老化引发的。看来都很精彩,可是在我校的课前讨论中都指出不好:因为{dy}个引发“诚信”问题,第二个可能引发恐慌。{zh1}就拿了一个电热水壶,展示给学生看:请学生判断是否加热过水? 知识点1讲电热器时,图片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6个家用电器用于加热的:电饭锅、电热水器、电炉、热得快、电暖气、电吹风。(没有用书上的电热油汀。因为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我在试上的班级里,就有学生说是电脑的主机箱!)总结工作的特点,得出电热器的原理。再考考学生,作为电热器的发热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这里只能总结得出——导体、熔点高的特点,电阻率大的特点还不能说。 知识点2活动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还是以电热水壶为例,问题1为什么电热水壶的发热板通电发热了,导线通电没有发热呢?引出{dy}个猜想:导体通电产生的热量可能与导体电阻大小有关。问题2是用多用插座连接多个用电器引入的。发现接了很多用电器后,插座的电源线也着火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出第二个猜想:导体通电产生的热量可能与电流大小有关。那么还有其他可能影响这个热量的因素吗? 引出探究的课题,列出3个猜想。那么探究要解决的{dy}个问题就是如何比较导体产生的热?这时肯定不能用手去摸的。原因学生都想得到:怕xx、触电等等。那么得用“转换法”比较才行。于是引出用煤油吸热来比较温度变化间接比较电热。类比还有其他方法:加热封闭气体,比较液柱变化;加热蜡烛油的熔化快慢;比较夹在电热丝上的火柴谁先燃烧?……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比较三个因素对电热的影响。学生都知道用控制变量法。那么请学生设计一个电路完成实验。学校实验室有“焦耳定律演示仪”是加热空气的方法。拿学生电路分析讨论可行性,优点,改进意见等,为了奖励做题的学生,就请他来连接电路,我控制摄像头对着他的操作。这样,其他学生不至于没事可作,可以观察他的连线,纠正错误操作等等。但是事实上这很浪费时间,你无法预料会用多长时间……。所以安排两个探究,分别是电流和电阻对电热的影响,时间的探究就没有安排课堂试验。{zh1}就是总结三个因素的影响,得出焦耳定律,下面是本节的知识点3。 列出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符号物理意义、物理量的单位。列举一个简单计算的例题和一个变形公式的例题。练练公式的简单应用。再给出一个相同规格的三个用电器——电风扇、灯泡、热水器,比较相同时间内,转化得到的内能谁最多,为什么? 因此,下一个关于电吹风的计算题就简单多了,用焦耳定律求电热、用W=UIt求电功、再把两者相减就是转化得到的机械能。 总结电功和电热的关系。只有当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时,电功才等于电热。因此,计算电热还可以从电功的角度去求,公式又多了几个;但是还有其他能量参与转化的话,电功>电热。 {zh1}说说电热的危害和防止,因为这部分内容,教材的安排是“生活、物理、社会”阅读部分的。 看来,课的容量很大,我就是讲到这里下课铃响了。可是一堂完整的课,还应该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可是没来得及用幻灯片显示,只好就板书总结了。 以上是我的课堂安排。第二位教师来自于兄弟学校。他们用的是学案教学法。上课就给学xx了一张学案。 让学生预习书上第?页到第?页的内容,问学生看懂了吗?好,做学案上的第?题到第?题,会不会?有疑问吗?没有?!好,继续看书上的内容,再接着做练习。看到书上的实验部分,他带来了自制的教具——锥形瓶、里面有煤油、电阻丝、学生电源……,让两个学生观察温度计、一个计时、一个连接电路,并控制电路。用了4个学生参与,缺点是这个试验每次要3分钟才看见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变化,在这“漫长”的3分钟时间内,他居然没用实物投影仪,而是让所有学生安静的等待,真是很空的一段时间……随后,还是总结现象,做练习,也不讲注意事项、操作的步骤、要观察的现象,xx把学生当“天才”处理!我只能说,不认同这种教学方式。至少,在一堂传授知识的新课堂里,仅凭一纸学案,让学生自学,完成所有练习,恐怕,我很怀疑学生,是否有这样的认知水平? 第三个教师是在市级教学大比武中,获得过一等奖的。他的安排,基本上和我一样。只是没有让学生上来做实验,而是自己操作,学生观察。因此相对来说,时间就节约下来,可以在后面安排几个更有难度的题目,有讲有练有实验,面面俱到。但是节奏也很紧张。 第四节课,就安排所有老师到各个地方去评课交流意见。其他老师的意见在此省略。让我们来听听教研员的意见。 开场白是:“我们学校组织这个同课异构、各献风采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是要比较谁上的课好,谁上的课不好,也不是比较谁上课的水平高低,就是交流不同的教学模式,对知识的传授效果的研究。”一句话就xx了我们上课教师的紧张情绪,也增添了和平的气氛。然后,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课上各部分的安排,逐一评点: 1首先上这堂课的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探究是本节课的目标——因此,肯定是要“探”的,才能探出规律。学案式教学是不是每堂课都要用?教学模式是不是要一用到底?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模式不宜采用学案式。因为毕竟有探究实验,虽然是演示实验,但是也要带领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结论等等。(于是排除了第二个教师的辛苦教学!) 2课前导入。要遵循的原则有2个:1用实物很诚信;2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只是勉强达到{dy}个要求,第二个要求还有距离。幸亏把家里的电热水壶带去了!但是……不好玩?) 3猜想不要顾忌学生说出意料外的猜想,不可避免要往下猜的!另外不一定要拿出依据。猜想本身就是一种直觉,不要问学生为什么,他如果知道为什么了,还要验证他干嘛?生活经验丰富的,可以问为什么;生活经验少的,不要问依据。那么碰到意料之外的猜想,怎么办?比如学生在这里猜想:电热和电压有关也是可以的。就看你怎么引导到我们的问题上去了。(我采用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猜想的,没有放手让学生瞎猜,这也是很好的方法。教研员的口里把这种方法叫做“指向性猜想”;第三个老师,就让学生自己猜想的,真的有学生猜想到电压上去了,结果他很尴尬的绕开去,回避掉了)。 4设计实验部分。这里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省略,好好把握。电路图的画法、接线的方法……但是作为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在等待,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操作步骤,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物展台,老师自己连线,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不如省下时间,着重现象分析。前面设计过程做好铺垫,交代学生要观察什么现象。(我也觉得很费时,但是这样不就是全程老师在灌输知识了吗?没有互动?) 5得出结论的过程,都是直接引入焦耳定律,这里太顺利了。事实上,实验得到的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不是焦耳定律那样的定量公式。因此这里缺乏必要的过渡。可以把电功和电热的关系提前到这里来,推导焦耳定律的准确性。再必要的说明一下,焦耳当年得出结论,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总结出来的,并非,从公式推导出来的。 6要不要拿出纯电阻电路这个概念?我认为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概念越少越好。白炽灯是不是纯电阻? 7课堂语言不要问“是不是”、“有没有”等一个字就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都没有思考的难度了。另外物理课不是语文课,不要搞齐声朗读这种形式来强化概念。(这是说的我呢!我看学生没什么反应,不举手也不回答。我就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来问,没想到,这也被抓住把柄。) {zh1}总结:这个教学研讨活动,是大家的思维碰撞,可以互相吸取教训,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效果,才是我们聚集在这里的目的。 经历过这次活动,让我学到很多平时上课没注意到的技巧。真是受益匪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