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0 17:33:09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理论框架
精益生产理论框架包含“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 “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zd0}限度地使顾客满意。精益生产的目标被形象的描述为“在适当的时间(或{dy}时间,the first time)使适当的东西到达适当的地点,同时使浪费最小化和适应变化”。精益生产的原则使公司可以按需求交货,使库存最小化,尽可能多培养使用掌握多门技能的员工,使管理结构扁平化,并把资源集中于需要它们的地方。精益生产的方法论不但可以减小浪费,还能够增进产品流动和提高质量。 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Just-In-Time(准时化)和自 化。 准时化:就是在必要的时候,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英文全称“JUST IN TIME”, 简称“JIT”。准时化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经济性和适应性两个方面保证公司整体利润的不断提高。 自働化:在丰田的生产方式当中,必须xx是带人字旁的自働化。“人” 字旁的“亻” 字代表了一种独特理念,即“具有人类判断力的自动化” 的思想。本着“后序即为前序的顾客” 的原则,不允许任何不良品流入后序。因此在异常发生时,设备具有自动检测、自动停机和自动报警的功能,现场人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同时现场人员会从自己参加的改善工作的成果中得到满足,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一大基础”是指改善(Improvement)。改善是精益生产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改善就没有精益生产。这里的改善是指这样的含义:①从局部到整体永远存在着改进与提高的余地。在工作、操作方法、质量、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②xx一切浪费。精益生产认为不能提高附加价值的一切工作(包括生产过剩、库存、等待、搬运、加工中的某些活动,多余的动作,不良品的返工等)都是浪费。这些浪费必须经过全员努力不断xx。③连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是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思想。它是指以xx浪费和改进提高的思想为依托,对生产与管理中的问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原则,不断地改善、巩固,改善、提高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以求长期的积累,获得显著效果。精益生产的基本目的是,要在一个企业里同时获得极高的生产率、{jj0}的产品质量和很大的生产柔性;在生产组织上,不是强调过细的分工,而是强调企业各部门相互密切合作的综合集成。综合集成并不局限于生产过程本身,还包括重视产品开发、生产准备和生产之间的合作和集成。
优越性
精益生产方式与以欧美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相比,到底有些什么优越性呢? 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这种方式适应20 世纪初到二战之前美国当时的国情,汽车生产流水线的产生,一举把汽车从少数富翁的xx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美国汽车工业也由此迅速成长为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和促进了包括钢铁、玻璃、橡胶、机电以至交通服务业等在内的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大规模流水生产在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相应地要求工业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方向发展,单品种、大批量的流水生产方式的弱点就日渐明显了。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要求,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xx的精益生产,作为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的高质量、低消耗进行生产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了。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日本所采用的精益生产方式的优越性通过实践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所需人力资源——无论是在产品开发、生产系统,还是工厂的其他部门,与大量生产方式下的工厂相比,均能减至1/2; 新产品开发周期——可减至l/2 或2/3; 生产过程的在制品库存——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下一般水平的1/10; 工厂占用空间——可减至采用大量生产方式工厂的1/2; 成品库存——可减至大量生产方式工厂平均库存水平的1/4; 产品质量——可提高3 倍。
管理思想
精益生产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并非简单地应用了一二种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益生产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相比: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的企业间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 精益生产方式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以整个大生产系统为优化目标。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必要的恶物”。 精益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 精益生产方式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追求零浪费的目标。 (3)业务控制观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用”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 精益生产源于日本,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在专业分工时强调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 精益生产基于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观点,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jd1}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这种概率性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身并非概率性的,通过xx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xx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追求零不良。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尽力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精益生产还反映了在重复性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思想,其指导思想是,通过生产过程整体优化,改进技术,理顺各种流(Flow),杜绝超量生产,xx无效劳动与浪费,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zd0}产出的目的。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他们还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