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院的前门是天纬路,后墙是地纬路。过去几十年,靠近地纬路一侧有一座四层红砖楼,美术圈都习惯称之为“后红楼”。天美很多有名的教授都在后红楼里有自己的画室。后红楼并不美,但它又因为承载了几代天美毕业生的记忆,而变得坚实厚重。就在不久前,后红楼被拆除,改建工程也开始施工。今年6月,重新规划的地纬路将变身书画步行街,霍春阳、何家英等名家的作品都将在这条街的画廊里展卖,同时这里还将开设经营绘画工具、美术图书的店铺以及咖啡茶座等休闲空间,形成以美院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创意产业区。新的街道在改造,过去的记忆在拆除,唯有文字能把它的样子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每年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期间,上万名学生聚集天纬路、地纬路,美院周围的民房变成了“艺术村”。多少年过来,两条路周边慢慢形成了针对艺术相关人员的各种消费市场。附近楼群里随处可见招收学员的小型美术培训班广告,而最终考进美院的学生,也在这里慢慢成长为艺术家。
美院的校园很小,主楼前花园广场上几组相隔不远的雕塑——倒塌的罗马柱、围成一圈高高低低的陶俑石像——东方与西方的艺术观念碰撞,在阳光下给人平和纯净的感觉。登上高高的台阶进到主楼,迎面是一个圆形天井式大厅。教室分布在楼梯两侧,走道上堆放着学生的作品和半成品。尽管是周日,但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就可以看到正在画画的学生。美院里有一种神奇的氛围,也许是在这块地盘儿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淀的艺术气场,让人不由自主地被融入其中。
三楼的大厅也是一个展厅,几个学生正在布展。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楼顶的小阳台,白墙上有随手的涂鸦。站在阳台上,正好可以看到刚刚拆成一片空地的后红楼。前些天,听到后红楼被拆除的消息,美院的毕业生李泊岩还特地跑回去看,“这座楼房对于没在天美读过书的人大概不会有什么感情,但在天美学子心中,这{jd1}是一座神圣的楼房,对于这座红楼,每个天美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后红楼里也有几间教室,当年哪个班的课要是安排在后红楼,心里就会感到很荣幸。”还有美院的毕业生在网上发帖子纪念他们在这儿学习生活的往事:“好怀念以前长发飘飘胡子拉碴,半夜三更游荡在天纬路和地纬路的日子。后红楼布满了我文化课逃课的脚印,那会儿体育课围学校外面跑圈,为了少跑点儿,我们还会在后红楼那边xx或者跳窗进来。”
100年前,中山路上集中了直隶学务所、北洋女师、天津师范学堂、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和直隶省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教育机构,这里可以说是天津现代美术的发源地。
天纬路上的美院校园所在地,在上世纪初曾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公立女子师范学校——北洋女师范学堂的校址。如今美院食堂的外墙上刻着“女子师范学院师范中学部”的字样,房子也是当年的样子,只是不知道是否翻建过。食堂旁边的老楼看上去年代更久远,这座老楼早已改成了美院招待所,门前有一个篮球场,总有男生在这里打篮球。
北洋女师范学堂由教育家傅增湘创办于1906年,校址最初设在三马路三才里西口,1910年迁到了天纬路。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等近代女性名人都曾在此就读,现在美院校园里的邓颖超雕塑就是历史的鉴证。
北洋女师初创时,课程中便已设有图画课和手工劳作课,开启了美术教育的先河。1926年中国城市艺术活动广泛兴起,学校开始设立美术科,教授西画、国画、图案画。1929年,学校又在家政系中开设了图画副系,1934年又改为独立的科系,课程设有国画、西画、图案和技能理论等。
除了早期的美术教育,这个校园里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1930年李霁野在此教授英文时翻译了名著《简·爱》;1935年曹禺也在这里任教期间创作完成了《日出》等杰作。天纬路附近也不乏和美术有关的往事,摩天轮下面、黄纬路与五马路交口的天津美术中学,当年曾是直隶模范工业学堂所在地。1910年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留学5年后回到天津,便曾在这里担任图案教员教授绘画。
地纬路过去是一条破破烂烂的小街道,夹杂着不少美术书店、美术用品商店。这里又被天美人称为“美院后街”,虽然很窄,但文化气息很浓。多年的天津工艺美院就在地纬路上,工艺美院又叫“后院”,也出了很多设计高手。现在几经改造,这里有一个院子成了美院学生宿舍,几家卖美术用品的小店仍在营业,只是街道的感觉已经消失,只有走进店中,看着满屋满眼的画笔、颜料、画板、石膏像……才能找回那种久远的感觉。
50年代以来,学校曾用过河北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等校名,直到1980年2月正式更名为天津美术学院。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西方艺术思潮开始渐渐影响到年轻人,学校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艺术讲座,大大小小、无所不包。70年代末毕业于天津美院的画家马明回忆他在天美求学的时光:“1977年的天津美院还叫天津艺术学院,学院的牌子是郭沫若题的,虽然刚刚经历过地震,老建筑已有些残破,但依然古香古色,空气里总是充满阵阵墨香。那时的天津美院师资力量就已经很强了,除了孙其峰、萧朗、秦征这样的大师外,还有一大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中青年画家,而老师多余学生,平均4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班里最多的也就七八个学生,老师和同学的衣着也都显得很时髦、摩登。”
早已进入主流艺术市场的画家李津1979年考入了天津美院中国画系,在他的记忆里,在天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儿,“有那么一段儿,大部分时间不是画画,只是吃喝玩乐。为了玩儿来用尽各种心思,整天跟几个哥们儿一起,一般就是泡歌厅,基本泡到晚上三四点钟,夜不归宿,而且什么样的歌厅都去,没钱时去{zpy}的,有钱去好的。有时候就因为一瓶啤酒,没钱了,就差那一瓶,怎么办?就把防寒服脱下来赁了,高兴啊,等于是拿下一个大活儿。”在李津看来,这种玩儿其实更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于艺术的消化,直到今天他还是要感谢那段日子的累积。
在中国“八大美院”中,天津美院总是显得很低调。天美的一位老师说过,对于某个艺术潮流,天美的画家在这方面可以说很迟钝,也可以说很消极、很不屑,这与天津这座城市本身的性格也有类似的地方。但天津的艺术家又多有跨界创作,比如祁海平在画油画的同时也写书法,李孝萱在画水墨画的时候同时也在画油画,李津也在画油画、丙烯画,邓国源的油画又有水墨的感觉,这些又都体现出天津的城市包容性。这种气质,恰好又与美院校园所处的百年前“河北新区”那种东西方交融的风格互相影响,在岁月中洗礼磨砺,呈现在这个时代的面前。
●天津美院美术馆
位于中山路与天纬路交口,天津目前场馆硬件设施{zh0}的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启用已近4年。当代最杰出的德国艺术大师昆特·约克、中国{zyx}的摄影家吕楠都曾在这里举办大展,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年画、民间美术展览和包括徐江、伊沙、沈浩波、杨黎、春树等优秀诗人参与的《葵》诗歌朗诵会,也更增强了这座美术馆的包容性和现代观念,一系列的展览活动让这里成为天津目前{zj1}xx性的艺术展览平台。
●天津艺术基地
100多年前,中山路一带是“河北新区”,目前这里仍保留了大悲禅院、造币总厂、觉悟社、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冈纬路教堂等古建筑。这一带如今也是处于萌动阶段的天津艺术创意产业的策源地。位于辰纬路上的辰赫创意产业园由磁电机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是天津形成较早的创意园区。在月纬路和五马路交口的天津美术高中,也是由一家金属制品厂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这个校园曾经是天津美院现代学院所在地,而如今的现代学院搬到了距此不远的水产前街3526艺术创意工场。同时,这附近还有天津美术中学、天津美院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也由此形成了一个天津艺术、创意、设计的核心区。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