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百强城市巡礼之三
  莱西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

  莱西市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境内有胶东半岛xx的莱西湖等湖河、水库,是胶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2004年,莱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7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2亿元。

  近年来,莱西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科学化规划、集约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3种理念,全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城市特色日渐凸显。目前,该市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2.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53%,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bfb},燃气普及率达到99.5%。2009年,该市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xx‘两型’中小城市”、“中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zj1}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莱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莱西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湖滨城市的目标,按照“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的总体思路和“显山露水、透绿出新”的设计风格,制定了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及供热、燃气、绿地、排水、污水管网等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镇驻地规划为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导、各专业规划为辐射的城市规划体系,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围绕城市水系着力打造绿城水乡,对洙河、大沽河等城市水系进行了概念性规划,形成了以水为媒、人与自然融合的和谐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集约化建设。莱西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并重的原则,先后投资40多亿元用于城市供水、排水、排污、供热、道路、绿化、亮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三是坚持高效能管理。莱西为进一步理顺城区管理体制,整合执法资源,充实、明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职能和责任,避免多头执法、执法不严等问题;加大市容综合整治力度,以临街门面为重点,对各种建筑物定期清洗、粉刷,对主干道两侧乱停机动车辆、乱摆摊点、乱贴乱画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和常规管理,规范了沿街门面、广告牌的设计安装。

  四是坚持高水平经营。经营城市是解决资金瓶颈、促进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莱西市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城市经营文章;通过建立土地储备出让制度、创新招标融资模式、盘活城市资产、市场化运作城市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搞活城市经营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武陟县:中原城市群崛起的新星

  武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近年来,武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完善、创新思路和举措,狠抓落实,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该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108个县(市)第24位,先后荣获全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和外商眼中河南{zj0}投资城市等荣誉。

  一、围绕“如何发展”强化举措抓落实。该县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集中精力抓好工业项目,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在全省108个县市综合排名上升到第24位;着力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把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围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强化举措抓落实。该县把重视民生、服务民生当成{zd0}政治和{zg}宗旨,把改善民生视为{zh0}的政绩,每年都集中为民兴办10件实事。该县围绕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各项社会事业,多方筹措资金,实现了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目标,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全面xx中小学校危房,全县所有村街都建立起文化中心。今年,该县又筹资7.6亿元用以办好惠民实事。

  三、围绕“怎样发展”强化思路举措。该县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注重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始终做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两手抓”;同时,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环保动态监控力度,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保持了全县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

  四、围绕“如何领导发展”强化思路举措。该县善于把握规律,科学决策,特别是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为主线,县领导纷纷走出机关,广泛调研,问计于民,进一步强化“工业立县、项目建设、财政增收、服务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并细化措施,跟踪问效,务求突破,确保全年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南安市:先行先试快发展  打造海西生力军

  南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近年来,南安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落实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要求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积极争当泉州发展和海西先行先试工作生力军。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64.1亿元,同比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1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61元,增长11.2%。该市跻身2009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zj1}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和第四批金融生态城市。

  一是突出工业经济促发展。2008年,该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85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7家,净增76家,增量居泉州市xx;水暖阀门、光电、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升级,国内{zd0}石材荒料中心正式落成,全国{wy}与生产区配套的石材公用保税仓库投入运行。

  二、突出项目带动促发展。该市深入开展“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及“回归创业”工程,69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5.7亿元,同比增长28.2%;157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33.6亿元,同比增长4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5.2亿元,同比增长31.2%;签约市域外项目73个、总投资58.2亿元,引进台资项目11个、总投资4.24亿美元;顺利开通货轮直达台湾本岛航线,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

  三、突出城乡建设促发展。该市市民中心、国家篮球训练基地、企业总部商务区、江北经济适用房等项目加快建设,重点小区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高速公路、高铁等南安段拓建工程,以及多条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两个公园改造如期完工,市区重要节点夜景工程如期完成;绿化率进一步提高,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四、突出民生保障促和谐。该市有序推行“五险统征”、农村住房保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新增城乡低保对象5000人;扎实开展慈善“xx工程”,惠及384万人次,269套经济适用房和488套安居造福工程顺利完工;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1765人次,转移9233人次。

  全南县:

  坚持工业强县 推进生态立县

  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近年来,全南县紧紧围绕“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1.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1355元。全县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成功跻身2009年度中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该县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矿产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和木竹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外贸出口连续4年列江西省前10位,连续两次被评为“工业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单位”,自2004年起连续4年获得全省“年度贡献奖”。

  二、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该县投资2亿多元用于农村改厕、厨、路、水,兴建沼气池,并探索出“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全县形成了高山蔬菜、蚕桑、果业、林业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被评为“国家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江西省重点蚕桑县、椪柑生产基地县、无公害农产品(水果)基地。

  三、实施“城园共建”举措,打造山水园林城市。该县按照“城中建园、园中建城”的城市发展理念,依势造城、以城聚势,大做山水文章;通过实施“提升一条街、开发一座山、拓宽一条路、治理一条江”的“四个一”工程,构建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全新的山水园林城市已经略显雏形。

  四、加大环保力度,提升生态立县水平。该县开展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着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7%;被省政府评为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江西全南工业园区成功入选全省10个首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五、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该县开展和谐平安全南创建活动,组织“入户(企)听诉”、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工作,主动倾听群众、企业呼声,真情帮助群众、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提高公众安全感。全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灌南县:

  加快建设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

  灌南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近年来,灌南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瞄准各项工作全市争{dy}、发展速度苏北争上游、综合实力全省争进位的“三争”目标,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实力已跃升至苏北中游水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增长15%;连续6年获得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连续3年荣膺“中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是工业经济持续跃升。该县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02亿元,增长56.8%;新开工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4个,实施超亿元项目45个,超10亿元项目6个;实现工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19%;培植销售超亿元企业30家,超千万元企业20家;冶金机械、化工医药、船舶物流、酿酒食品、板材家具等五大产业完成产值163亿元,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二是农业发展亮点纷呈。该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增长13%;突出培育花卉苗木、设施蔬菜、规模养殖三大主导产业,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品牌13个,建成{gjj}绿色浅水藕标准化示范区和省级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万亩;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世行三期项目工程全面完成;完成成片造林及农田林网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6%。

  三是园区发展再创佳绩。该县突出不锈钢、电子汽配、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主攻重大项目,启动电子工业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农业产业区两大农业园区30个规模农业项目快速推进;地方自营出口额5000万美元,增长52.7%。

  四是惠民实事有效落实。该县建成经济适用房1.8万平方米、廉租房94套,总量和完成率均居全市{dy};扎实推进农业保险、粮食直补、渔船柴油补贴等工作;大力实施“一池四改”,建成户用沼气5400只,当年建设总量全省{dy};完成农村改厕8268户,农村改厕经验在全省推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600人,农村劳动力新转移10248人。

  邳州市:努力建设苏北新昆山

  邳州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处,位于徐州、连云港都市圈中心。近年来,邳州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勇争先,县域综合实力从苏北落后位次跻身江苏江北前10强,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被誉为“欠发达地区洼地崛起的示范模板”。

  一、坚持发展为要,加快建设科学发展、争先跨越的活力邳州。该市坚持用高目标xx跨越发展,用高定位激发内生动力。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9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0.4亿元、13.1亿元,年均增长39.2%、32.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46.5∶33,连续6年获得徐州市综合考核一等奖。

  二、坚持富民为本,加快建设经济发展、保障有力的实力邳州。该市不断提升县域发展的工业基础,积极促进产业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8年,全市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项目2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5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16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70家,年纳税过500万元企业达到50家;形成板材家具、冶金机械、船舶修造、食品医药、电力能源、环保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三、坚持环境为先,加快建设要素集聚、宜居宜业的魅力邳州。该市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实施500余项城建重点工程;建成区面积从不足17平方公里拓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在苏北县级率先创建成为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绿色小康示范市。

  四、坚持民生为本,加快建设人民安康、共享和谐的幸福邳州。该市坚持“发展见实效、百姓得实惠”,累计投资3亿多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全市468个行政村有300个村实现村内水泥路户户通、428个行政村主要道路装上路灯,涌现一批“全国绿色小康先进村”、“省生态园林型示范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意杨、银杏、大蒜产业规模“全国{dy}”,农民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宁国市:

  创新科学发展战略  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宁国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近年来,宁国着力创新科学发展举措,牢固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加快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步伐,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进入安徽省10强县行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8亿元,增长13.7%。该市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zj1}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成为安徽省{wy}跻身全国百强的县市。

  一是实施融入全球化的大开放发展战略。该市坚持“面向国际化、接轨大上海、参与长三角分工”,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商务文化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以城市主城区为核心、以重点产业区为支撑的“一核三聚”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大力引进xxxx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来宁投资,积极引导宁国企业兼并重组,强力推进企业上市,推动企业“二次创业”。

  二是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大产业发展战略。该市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壮大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电器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着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物流配送聚集区、集散区;依托“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和安徽省首批知识产权强县的良好基础,全面提升全民学习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城市综合创新能力。

  三是实施森林景观化的大生态发展战略。该市立足高达75%森林覆盖率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市”为载体,营造优美的城市水环境,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省生态村,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四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该市科学安排市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和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村村通”延伸工程,构筑“大交通、大发展”新格局;提升改造老城区,加快发展新城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肇东市:

  大力推动{gjj}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

  肇东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哈大齐工业走廊。近年来,肇东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发达新肇东”战略目标,以项目建设为xx,全面推进各业创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8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3亿元,增长19.2%。该市被评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荣获2009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中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zj1}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等多项殊荣。

  一是把农区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该市瞄准在全省率先建成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联大靠强,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载体的新型农区工业化道路;引进中粮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天津宝迪集团、四川希望集团、大连成达集团等在本地投资上项目,具有地方特点、区域特色的粮食化工、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油气化工、医药化工五大龙型产业主导格局已经确立。

  二是把工业开发区作为强大引擎。2005年,黑龙江省政府把肇东132.5平方公里的重度盐碱地规划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用地。肇东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设了区内道路、给排水、输变电、通信网络、创业服务大楼等项基础设施,增强项目区承载功能;现已有入住项目3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8个;2008年,开发区实现产值17.8亿元。

  三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标准。该市高度重视环保问题,严格执行项目环评标准,新上项目都做到环评“三同时”标准;同时加快生态项目建设,引进建设了城市天然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城区热电联产、秸秆生物和风力发电等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

  四是把内外贸流通作为有力抓手。该市围绕打造联结哈大齐、辐射周边的商贸中心,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代理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引资3.5亿元兴建集娱乐、休闲、饮食、购物于一体的商业{dy}街,吸引了香港和内地的多家大型企业进驻;加快对俄蔬菜、肉类出口和劳务输出,拓宽日美韩、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出口渠道。近3年,该市累计实现出口创汇6994万美元。

  绥芬河市: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口岸城市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绥芬河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拉动口岸特色产业升级和城市开发建设升级,争当沿边开放升级排头兵。2008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亿元,同比增长1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分别为12.6%、1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省{dy}。该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发展之路18个典型地区之一,入选2009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zj1}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着力突破重大项目,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该市加强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前期基础工程建设,已有60多家国内外企业前来考察洽谈或签订入区协议;推动中俄绥-波贸易综合体功能升级,推动跨境合作区建设;加快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成功召开中俄韩物流论坛,建立了三方合作、开发推进机制;加快境外加工园区建设,以投资带动贸易,以贸易带动口岸过货。

  二、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总量。2008年,该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8.3亿美元,居全国边境陆路口岸{dy}位;原木进口占全国自俄进口总量的1/3,化肥占全国自俄进口总量的1/3,铁矿砂占全国自俄进口总量的1/6;对俄境外森林采伐、房地产开发等投资项目61个,口岸过客163.5万人(次),旅游进出境人数85.5万人(次),成功承办了2008中国(牡丹江)-俄罗斯(远东)国际木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

  三、着力推动城乡变化,提升城市品位。该市着重突出“中俄特色、山城特色、生态特色”,加强城市规划,初步形成了办公休闲区、服务产业区、商贸区、居住区、俄罗斯风情区、文化教育区等6个建设区域;实施“八大工程”,大规模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市14个村屯全部实现通村公路水泥硬覆盖;结合“中国俄语年”等机遇,广泛与俄毗邻地区和友好城市开展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城市价值。

  张家口市宣化区:

  坚持科学发展  打造特色城区

  宣化区是张家口市的{zd0}的城区。近年来,宣化区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在建设环京津强区的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2008年,宣化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30%。该区已进入“中国{zj1}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zj1}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一、工业结构调整加快。2008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11亿元,同比增长25.6%;完成工业增加值84.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7.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6.5%;宣钢、宣工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环保厂实现战略重组,钻机产业成功入选“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二、农业经济稳中有进。该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实现总产值3.38亿元,同比增长7.26%;完成农业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5.3%;错季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和碧森饲料物流中心等9个项目进展顺利,无公害葡萄生产配套技术研究项目水平国内{lx1},舍饲养殖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第三产业发展快速。该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8.2%;各类专业市场发展到20多个,年成交额26亿元,一批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xx商务中心进展顺利;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3亿元,同比增长18%;宣化古城3A景区通过省旅游局验收,填补了A级景区的空白。

  四、民营经济活力强劲。该区民营企业发展到1014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万多家;认真落实“全民创业”扶持政策,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xx1.5亿多元;民营经济在机械制造、高新技术、房地产、流通服务等领域焕发出蓬勃生机。

  五、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该区全年实施节能减排项目30项,完成投资11亿元;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6%,削减二氧化硫3.6万吨、化学需氧量817吨、烟粉尘5986吨,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同比下降28.6%,基本完成了省政府年度考核目标。

  玉环县:突出建设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型工业城市

  玉环地处浙江台州最南端,是全国13个海岛县之一。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2.81亿元;财政总收入35.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58元;多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行列,在2009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中列第27位。

  一、推进自主创新,增强集群产业转型发展动力。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1亿元,用于科技事业发展;2008年,新增科研项目303项,其中省级以上99项,实现研发投入6.9亿元;建立五大科技创新平台、13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累计近3000家企业与国内大院名校、名专家教授进行科技合作、项目对接,共达成合作项目和意向项目353项;拥有xxxx6枚、中国xx产品3个、{gjmj}产品21个、国字号产业品牌基地9个。

  二、推进结构调整,增强集群产业转型发展活力。该县重点做强做优支柱产业,2008年汽摩配和阀门分别实现产值245亿元和17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做大做强机床制造业、船舶制造业以及药械装备等新兴产业,做精做专家具、眼镜配件等传统产业;规划发展滨港工业城和漩门工业城等9大特色工业功能区,全县工业功能区落户企业1209家;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全县公司制企业达到4900多家。

  三、推进开放合作,增强集群产业转型发展国际竞争力。该县全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30多家;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08年新增自营出口获权企业182家,实现自营出口总额25.5亿美元,增长29.3%;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推进区域创新人才、科研设备、项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集群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该县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确保“三同时”执行到位;重点实施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推行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节能减排应急机制;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将节能减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百强城市巡礼之三】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