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盐-1_烦你_百度空间


  硫酸钡 1942年,青岛国华工业原料厂和中和化工厂先后投产硫酸钡,是国内最早的生产厂家。国华工业原料厂因原料短缺于1945年停工解散;中和化工厂因设备简陋,产品质量差,销售困难,经常处于停产状态,1949年产量不足百吨。1951年,新和化工厂买下中和化工厂厂房、设备继续生产。1953年进行技术改造,由压滤法代替了大木桶沉淀法,年产能力由200吨提高到1000吨。1956年该厂实行公私合营,历新化工厂、民生植物油厂并入,建立硫酸钡分厂,年产能力提高到2600吨。1966年,该厂更名为青岛东风化工厂,改进了生产设备,以转窑取代了反射炉,并增设了新转筒烘干机等,使硫酸钡年生产能力提高到6000吨,1968年产量达到6298吨。1972年和1980年两次进行技术改造,使年产总能力达到12万吨。1984年,东风化工厂研制投产药用硫酸钡,先后开发出青岛2、3、4型三种型号的双重造影硫酸钡,改性超细硫酸钡,膏状、粉状沉淀硫酸钡等,其中药用双重造影硫酸钡1984年获山东省科委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该厂“火圈”牌沉淀硫酸钡1985年被山东省经委、外贸局、商检局评定为山东省优质出口商品,1980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该厂是自60年代后国内硫酸钡产品的{wy}出口厂家,产品销往波兰、日本、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该厂并入青岛红星化工厂。1989年沉淀硫酸钡产量创历史{zg}水平,达138万吨,占全省沉淀硫酸钡总产量(139万吨)的9928%。 
  碳酸钡 1957年,青岛天成化工厂采用纯碱法开始生产。1959年该厂并入青岛台东化工厂,更新生产工艺,改用碳化法,但一直到1963年8月才正式启用,装置能力为2000吨。1965年改用转炉取代反射炉,年产能力达到5000吨。1958~1960年该厂还以土法生产过高纯碳酸钡,累计产量314吨。1972~1974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再次扩建碳酸钡生产装置,年产能力达到13万吨。1979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从日本引进碳酸钡湿法造粒设备,生产总能力达到23万吨,出口量为1万吨。该设备的引进,既填补了国内空白,又使该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对产品的不同要求,1986年还从日本引进一套年产能力3000吨的干法造粒设备。 
  生产碳酸钡的厂家,还有70年代末投产的胶州普集化工厂,该厂1985年形成15万吨的年产能力。 
  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为412万吨,占山东省碳酸钡总产量(416万吨)的9904%。 
  氯化钡 1959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和新和化工厂分别投产。青岛广益化工厂当年生产100吨后即停产,新和化工厂到1961年累计生产35吨,1962年停产。1966年新和化工厂改称青岛东风化工厂,于1967年恢复氯化钡生产,1971年产量突破500吨,1978年达到{zg}产量605吨。由于工艺落后、设备腐蚀严重、泄漏问题无法解决,被迫于1986年停产。 
  硝酸钡 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35吨,1962年达到515吨,1964年因产品调整停产,累计产量950吨。1984年胶州普集化工厂投产硝酸钡,1986年产量达到1019吨。 
  氢氧化钡 青岛市氢氧化钡产品有两种规格,即粉状一水氢氧化钡和八水氢氧化钡。青岛自力化工厂(1988年并入青岛红星化工厂)于1979年试制成功一水氢氧化钡,采用真空干燥脱水法生产工艺,年产能力为350吨,是国内{dy}家实现工业化生产一水氢氧化钡的厂家。1989年,进行扩建,年产能力提高到1000吨。1958年青岛台东化工厂开始生产八水氢氧化钡,采用硫化钡法生产工艺,1967年产量达1348吨。1972年,该产品转交青岛自力化工厂生产,生产工艺改为粗碳酸钡与盐酸作用再与烧碱反应制得。1973年,该厂将装置能力扩大到2000吨。1975年为完成出口任务,将滚筒干燥设备改为气流烘干法,烘干效率提高8倍。80年代,又将原工艺逐步改为以碳酸钡为主要原料的先进工艺,1989年年产能力达到3500吨。 
  偏硼酸钡 1970年青岛东风化工厂开始生产,采用硼砂与硫化钡液反应法,当年生产6吨,1971年达到238吨。1973年因原料短缺、产品滞销而停产。另外,青岛城阳化工厂于1970年少量生产。

氢氧化钡、碳酸钡、氯化钡、醋酸钡、硝酸钡等钡盐产品的主要矿物原料。



郑重声明:资讯 【钡盐-1_烦你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