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口疮吗? 看下复发性口疮的xx

复发性口疮,又称阿弗它性口疮,是口腔粘膜疾病中最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引起本病的病因,迄今尚未明确,可能与病毒或xx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或遗传因素等有关,现代西医学对此病xx尚缺乏{tx}疗法。

    复发性口疮,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口疳”、“口疡”、“口疮”。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口疮的病因归于为“火”。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和发挥。隋代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本病与心脾热盛有关。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不可执一而论,当求其所受之本也。”指出口疮之病有虚有实,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在xx上,明代《景岳全书》中详述了口疮的证治,除了由上焦之热所致,治宜清火为法外,又“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寒热之当辨也”。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七窍门》、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分别介绍了口疮外治的经验,为后世医家xx研究本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中医xx本病的首篇临床文章发表在1956年。在60~70年代中,临床报道内容侧重于运用中医单方验方或外治法xx本病。近10余年来,临床资料的数量猛增,超过以往20余年的总数,质量亦明显提高,使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在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广大医家认为导致口疮的病因固然离不开“火”字,但有虚火和实火之病理机转的区别。目前又有人提出瘀血致病论,并逐渐用于临床。辨证分型方面疒虽然目前尚未xx统一,但对本病主张分为虚实两类较为一致。在xx方面,除了仍以中医辨证以内服中药和外治法为主,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独特疗法的优势,如针灸及各种穴位刺激法、单方验方、食疗等进行施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目前中医xx本病的疗效基本在80%~90%左右。

    与此同时,又开展了部分实验室研究。有学者对患者进行有关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尿17一酮类固醇等测定,结果发现患者T淋巴细胞平均值略低于正常值,体液免疫IgA、IgG、IgM、尿17-酮类固醇值,亦低于正常值,与文献报道中之中医虚证的结论相吻合。亦有人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甲皱微循环等多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患者血粘度显著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增加及微血管痉挛、缩短、变细,血流变慢,为运用xx祛瘀法xx本病提供了有力依据。

  

口疮的病变部位虽在口腔,但人体诸经皆会于口,口为脾窍,舌为心苗,肾脉连咽系于舌本,肝脉下颊环唇连舌本等,因此脏腑功能失调,或感受火热之邪,饮食偏嗜,或劳倦过度均可引起本病发生,其病机归纳如下:

心脾伏热 由于外感风热之邪或暴饮暴食,过食甘肥辛辣,煎炒炙赙,嗜酒等损伤脾胃,内蕴化热;或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致使心脾伏热,郁久化火,循经上窜,熏蒸于口而致口疮。

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热病,大病后期,真阴乏竭;亦有因本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耗伤真阴,引起肾水不足,难以济火,命门之火失去维系,导致龙火妄动,浮游于上,循经上扰咽喉而人口舌引起病变;或因肝失调达,气郁不畅,日久营阴暗耗,肾阴亏损,以致水不涵木,阴虚火升而致本病。

脾肾阳虚 若素体阳虚或劳倦过度,或因久服苦寒之药,戕伤中土,致元气不足,中阳不振,升降失司,或长期被本病所累,“久病不已,穷必及肾”,以致命门火衰,蒸腾无力,或因阴伤目久,阴损及阳,无根之火上浮而致病。

瘀血阻络 这是近年来通过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病机概念。由于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火热熬津灼液,津血同源,血被火煎,浓缩于脉,以致成瘀血阻于血道,口舌失于血液濡润而成口疮。

1.心脾伏热 口疮起病较急,数量大小不等,多分布于舌尖及舌腹部,灼痛明显,周围鲜红微肿,口疮表面多黄白分泌物,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饮热水,口渴口臭,心烦xx,小便黄赤,大xx结。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常因酒食燥热,七情刺激而加重诱发。

    2.阴虚火旺 口疮数量少,分散,且大小不等,边缘清楚,反复发作,灼热疼痛,疮周xx稍窄,微隆起,伴口咽干燥,头晕耳鸣,xx多梦,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 口疮数目少,色淡而不红,大而深,表面灰白,日久难愈,疼痛时轻时重,服凉药后则加重,劳累后症状尤甚。面色咣白,头晕乏力,腹胀纳少,大便溏薄;或腰酸膝软,四肢不温,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4.瘀血阻络口疮数目不多,但发作频繁,且白疮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刺,表面有黄白腐物覆盖,或见肉芽增生,周围粘膜暗红,隆肿。面色黧黑,口唇青紫,女性患者常见经量过多或过少,色紫暗或见血块,小腹疼痛。舌质暗红见瘀斑,脉来细涩。

  

(1)心脾伏热

    治法:清热泻火,祛邪xx。

    xx:黄连4.5克,生地Z0克,当归12克,丹皮12克,淡竹叶12克,连翘9克,麦冬15克,蒲公英15克,板蓝根15克,升麻3克,生甘草2克。

    加减:热毒内盛,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大xx结加生大黄;小便赤热加木通;牙龈胂痛,口渴甚者,加生石膏、知母;夜寐不安者,将淡竹叶和连翘改为竹叶卷心和连翘心。

    用法:先将xx加水煎2次,共得药液约300毫升,分2次服。服前先用少量药汁漱口,漱时要将药汁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烂处疼痛减轻后再吐出漱过的药液,这样连续含漱3~5遍,然后再服下余药。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xx297例,基本痊愈228例,显效31例,好转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4%。

    常用成方:导赤散、泻黄散、加减清胃散、凉膈散、黄连xx汤等。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热,降火敛疮。

    xx:生地15克,熟地15克,丹皮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石斛Z0克,玄参12克,枳壳10克,山药10克,连翘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泽泻12克,生甘草3克,肉桂1.5克(后下)。

    加减:兼肝阴虚加白芍、北沙参;肾阴虚加龟版、知母;大xx结不通加火麻仁、郁李仁;xx多梦加酸枣仁、柏子仁。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或可参照上述服法。

    疗效:以上方为主化裁共xx130例,基本痊愈31例,显效25例,有效5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81.5%。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玉女煎、二至丸、大补阴丸等。

    (3)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扶正,xx止痛。

    京xx: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肉苁蓉12克,制附片4.5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淮山药15克,熟地12克,生地12克,甘草2克,生姜3片,大枣15克。

    加减:口腔溃疡有腐臭味者加地骨皮、生石膏;口渴明显者酌加石斛、麦冬;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藿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加减xx170例,基本痊愈106例,显效23例,好转3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4.1%。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理中汤、黄芪建中汤、补中xx汤、龟鹿xx丸、归脾汤等。

    (4)瘀血阻络  

    治法:xx化瘀,消肿止痛。

    xx:当归12克,丹参12克,赤白芍各12克,红花5克,桃仁10克,木通6克,枳壳10克,黄连3克,川牛膝10克,地龙3克,香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为基础共xx45例,基本痊愈7例,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9%。

(1)加减甘露饮

    组成:生地15克,茵陈9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枇杷叶9克,桔梗6克,甘草3克。

    加减:热重加银花、连翘;心经有热加黄连;肝胆湿热加青黛;大xx结加大黄。

    用法:每日1剂,煎水,分2~3次服。小儿量酌减。

    疗效:共xx61例,基本痊愈5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

    (2)加减六味汤

    组成:荆芥穗、薄荷、炒僵蚕、生萆薢各9克,桔梗、防风各6克。

    加减:脾胃湿热加米仁、滑石;阴虚火旺加生地、玄参;脾胃虚寒加干姜、肉桂。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xx29例,基本痊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

    (3)黑白口疮散(外用)

    组成:百草霜、五倍子各60克,冰片20克,人中白、枯矾各4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玻璃瓶收贮。用时先将药粉用蜂蜜调成糊状,涂搽口腔病灶处,每日上药3~4次。

    疗效:共xx100例,基本痊愈74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4)口腔溃疡枚(外用)

    组成:生甘草、金银花、冰片、雄黄、朱砂、滑石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局部外搽,每日2次。

    疗效:共xx300例,基本痊愈270例,显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8%。

    (5)南黄散(外用)

    组成:黄连、吴萸各20克,大黄40克,南星30克。

    用法:将四药晒干,研成细末,用醋调和药粉,敷患者涌泉穴(或将前掌心全敷上),然后用纱布包好,每日换1次。

疗效:xx73例,xx率达92%。

单方验方

    ①灯心草散

    组成:灯心草。

    用法:将灯心草干品置于生铁平锅内,放在火上烧,直至锅内xx黄焦或黑末燃着为止,然后取出研末,涂敷于xx即可。

    疗效:共xx62例,结果全部xx。

    ②大黄煎剂

    组成:大黄。

    用法:单味大黄加水250毫升,武火煎至200毫升,饭后1次温服,每日2次。

    疗效:共xx39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

    (3)食疗

    ①绿豆鸡蛋饮

    组成:鸡蛋1个,绿豆适量。

    用法:将鸡蛋打入碗中调成糊状,绿豆放人砂锅内(铝锅亦可,忌铁锅),冷水浸泡约10~zo分钟再煮沸,沸后约3~5分钟(陈绿豆可适当延长时间),不宜久煮,此时绿豆尚未熟,取煮沸绿豆水冲入鸡蛋糊内,成为蛋花状饮用,每日早晚各1次。

    疗效:用于心脾热盛的口疮患者,有一定效果。脾胃虚寒、滑泄者忌用。

    ②绿豆羊肉汤

    组成:羊肉120克,绿豆30克,生姜5克,大枣10枚。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炖烂服用,每日1次,直至病愈。

    疗效:xx复发性口疮多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承浆、地仓、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舌部口疮加金津、玉液;唇及两颊加迎香。

    阿是穴位置:局部溃疡面。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或据症而取。阿是穴、金津、玉液均为点刺。点刺前先嗽口,阿是穴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小的溃疡面只需刺一下,大于0.3厘米(疮面直径),点刺2~4下;金津、玉液用xx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xx二疗程,如无效,可改用他法。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溃疡面愈合,观察2月以上未复发;显效:溃疡面显著缩小,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发后自愈时间缩短;有效:体征和症状均有减轻;无效:体征症状无改善。

    共治224例,基本痊愈107例,显效52例,有效30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4.4%。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涌泉。

    (二)治法

    敷药制备:吴茱萸3克,研为细末,以适量陈醋调和,揉制成小园饼。

    然后敷贴于双侧涌泉穴,上盖以塑料薄膜,贴上胶布固定之。可于睡前敷贴,第2天清晨取下,亦可24小时换贴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10例,基本痊愈103例,有效4例,无效3例,其有效率为97.3%[11]。

    艾灸

    (一)取穴

    主穴:神阙、涌泉。

    配穴:三阴交、足三里。

    (二)xx

    主穴仅取1穴,可酌加配穴。用市售清艾条或以艾条加入丁香、吴茱萸、附子、细辛等药末制成艾条(15×1.5厘米),点燃后对准穴区进行薰烤,至患者感觉温热舒适,再把艾条燃端固定在一定高度(一般为2厘米左右),连续灸治5~10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亦可采用雀啄灸法。配穴用温和灸。一般每日1次,重者1日2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45例(内含复发性口疮171例,其他口腔溃疡74例)。结果,基本xx及有效22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

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饮食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避免辛辣、燥热、粗硬食物。注意休息,放松情绪。



郑重声明:资讯 【老得口疮吗? 看下复发性口疮的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