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游效曾院士(转贴)
资料来源:

        游效曾 男,19341月出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学士学位;1957年在南京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获硕士学位。19801982年间在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伊利诺伊(Illinois)大学和佛罗里达(Florida)大学任访问学者。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于1991年在西班牙阿尔卡拉(Alcala)大学、1994年在香港大学、1997年在国立新加坡大学、2000年在台湾大学先后以访问教授的身份从事合作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配位化学xxxx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学术会议”秘书长,《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2007年国际功能材料专题论坛》化学功能材料会场主席。曾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评议组成员;英国《J.Chem.Soc,Dalton》、《Inorg.Chem.Commun.》、北欧《Acta.Chem.Scand.》和美国《Comments on Inorg.Chem.》等杂志的国际编委。兼任江西省有机xx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南昌大学理学院名誉院长、赣南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金属化学首席科学家等职。

半个多世纪以来,游效曾教授一直从事关于无机化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等工作,功勋卓著。他为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85年)和配位化学xxxx实验室(1988年)的创建,以及我国配位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新型配合物的合成、组装,结构和性质的基础研究方面;在配合物的成键和波谱理论研究方面;在分子和超分子化学的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方面等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他编著了《结构化学计算》(1979年)、《结构分析导论》(1980年)、《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992年)和《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2001年)等四部专著,并翻译了Drage()著的《化学中的物理方法》(1989年)、Orgel著的《过渡金属离子导论》(1996年)等世界知名的化学方面的专著。他先后培养出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学者80余名,并指导过不少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这些硕士、博士博士后已经或正在活跃于世界或国内化学界。为表彰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化学会曾于1989年给他颁发了“配位化学优秀博士导师奖”。此外,他还两次(1994年和2004年)获得了国家科委等单位颁发的“xxxx实验室优秀个人金牛奖”。此前,他曾于1987年获苏联科学院秋加叶夫(Chugaev)奖,1989年,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委员会“高级研究访问奖”。1991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获亚洲化学会基础研究报告奖,成了我国{dy}位获此殊荣的化学家;2002年再次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获当年我国“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328,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学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游效曾院士荣幸地接过了党和{gjldr}xxx向他颁发的奖励证书。在这届颁奖典礼上,游院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由于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便是{zg}奖,奖项名称为:“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2004年,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当年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游效曾院士已在国内外xx学术期刊上发表重要SCI论文600多篇,他引1000余次。

游效曾教授早期曾致力于无机化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关于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成键与性质的研究。他综合运用现代物理理论和实验方法,对配位化合物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主要包括:1.在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方面:发展了新的混合三聚反应和方便的全共轭双金属双烯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大环配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有机杂多酸盐,以及其他过渡族金属多核和簇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从而丰富了无机化学的内涵。2.在用谱学方法研究溶液中配合物的物理化学参数方面,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溶液中配合物的平衡常数、交换速率常数及反应机理;用顺磁共振谱研究溶液中配合物的结构及成键、自旋哈密顿gA参数;用电子光谱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EC方程参数及化合物的线性自由能规律。3.在配位化合物的成键和谱学计算方面,将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的理论计算推广到包括df轨道的配位化合物;应用自然杂化轨道理论对簇合物进行了多中心键定域处理;并从超分子概念出发,发展了二阶非线性光学倍频系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简化的定域自旋和磁性耦合常数的计算方法,扩展了关于混合电解质活度系数、离子极化率、核四极矩、分子拓扑指数等计算的半经验公式,从量子化学出发,对簇状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光化学反应机理等一系列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作了系统的研究。

近十余年来,游效曾院士专志于他早在1986年首次在我国提出的“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这一学科新分支的研究。他从超分子作用的概念出发,深入开展了大量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分子设计与工程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引入注目的重要成果。它们主要是:1.在多维配位空间结构的构筑方面,首次组装了配位化合物基块硅酸盐型开孔类沸石和具有光学活性、手性拆分功能的三维类沸石晶体,以及无机-有机杂化主客体包合型配位聚合物。2.在电荷转移型光电功能配合物方面,发展了新的MOCVD半导体前体物、二硫烯配合物导体、固体发光和摩擦发光配合物;设计组装了一系列A型和离子型非线性光学配合物。3.在分子磁性晶体方面,合成了新型多维有序磁性过渡族金属配合物;筛选出具有确定晶体结构的热诱导自旋转换的Fe(Ⅱ)配合物。

南京大学游效曾院士及其合作者在“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引起了世界科技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也为我国在世界赢得了荣誉。例如,世界知名化学家E.Coronado曾在《化学评论》中指出:“应用无机有机杂化的观点,游效曾等将具有{zd0}倍频效应的半氰染料和多酸阴离子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二阶非性线光学活性的非中心对称配合物”;发展了一种新的关于宏观c(2)系数和电荷转移机理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此外,游院士等人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亦被国际xx的磁化学家KhanGütlichSato等多次引用和好评。S.Brooker在《配位化学评论》一文中对游的工作有详细介绍,他指出:“游效曾及其合作者合成了首例4-氨基三唑外的4位取代的二吡啶三唑铁()配合物。”此外,美国化学会会刊还在最近报导并高度评价了游效曾院士及其合作者新近开展的有关铁电体的一项研究工作。游效曾院士等完成的题为“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的项目,仅从1993年到2002年,就在《德国应用化学》、《美国化学会杂志》、《无机化学》等国际xx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3篇,他引达919次。游院士的20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他引230余次。有关学术研究成果被国际xx学者在《化学评论》、《化学研究评述》、《美国化学会杂志》和《德国应用化学》等xx评论性杂志和{yl}化学杂志多次正面引用和高度评价。游效曾院士亦因此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和分会特邀报告十余次,并出版了《分子材料—光电功能化合物》等专著。



郑重声明:资讯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游效曾院士(转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