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许多国家都把技术引进作为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通过技术引进,我国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完善了工业结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其成就是显著的。但是在技术引进的历程中仍有很大缺憾,在关键领域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较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技术引进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为此,对于如何进行技术引进,如何解决技术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技术引进之后又该怎样创新等等问题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面前,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引进的广泛思考。
对于技术引进的内涵。熊志军(2009)认为:技术引进一般是指技术输入,是技术转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地讲技术引进就是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经济和技术等,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外面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包括从外面获得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比如购买设计、流程、配方、设备制造图纸和工艺、检验方法等技术资料;进口样机;聘请专家指导; 委托培训人员; 委托提供技术服务、与外面企业合作设计、合作制造产品以及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进口等。 沈玉春,江子章(2008)认为:技术引进在法律上又叫做技术转让,指技术所有权人将自己的技术转让给他人的法律行为,其中转让技术的一方称为转让方,而接受技术的一方称为受让方。 陈安(2009)认为:用法律语言讲技术引进就是指关于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生产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技能的系统知识从转让方向受让方转移的法律行为,技术引进一般是有偿的,但不排除无偿引进技术方式;其次,它包括了技术软件和技术硬件,引进技术软件是重点,所谓技术硬件是指以机器、设备装置等工具为主的技术部分,而技术软件则是指以理论知识和应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技术部分,前者在工业化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在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再次技术引进的目的是通过引进他人的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技术经济实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引进不等于单纯进口设备;同样,单纯涉及货物销售或出租的交易也不属于技术转让的范畴。
中国技术引进的现状研究。龚睿(2008)提出中国在技术引进过程中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他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凸现。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本国产业的技术进步。马忠法,宋永华(2008)提出在法律制度上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条件,加大后续研发投入,加强官产学研的后续研发合作,在做好后续研发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自主创新比重,最终过渡到xx的自主创新。在人类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后进国家要追赶先进国家,走模仿之路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而模仿的{dy}步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产品,故技术转让成为追赶过程的前奏,但模仿绝不是机械地照搬或一成不变地重复,更不可能是{yj}的,模仿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即后续开发 )才是追赶目标实现的关键之所在。李光泗(2008)提出技术引进对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增长产生负向影响:经济环境变动降低了技术引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企业尝试提高经营业绩的途径是技术引进。从企业层面来说,技术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技术越先进,其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在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技术引进显然是获取技术升级的便捷途径。技术引进有助于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优势、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技术引进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对中国技术引进现状的研究,中国技术引进存在着很多问题。龚睿(2008)指出中国技术引进存在着总体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偏少;整体产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资不足三个问题。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发展迅速,技术进步的影响逐渐凸现。技术进步是产业成长的核心,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外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产生技术外溢,进而带动本国产业的技术进步。马忠法,宋永华(2008)指出主导技术引进制度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对后续研发的不利影响;条块分割下的制度导致引进技术重量轻质、盲目重复,不利于后续研发;多数企业将技术贸易视同货物贸易,忽略后续研发和再创新投入。由于管理国有企业的制度性因素,使企业多不重视自主研发(含后续研发)。因此还有一点是,国家通过高校或科研院所设立的项目,往往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距离,而项目通过的评估指标又多与产业化不挂钩,导致研究人员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现有的评价体系及国家对企业引进技术后续研发投入的政策又使上述人员忽视企业引进技术的后续研发。后进发达国家技术能力生成的历史表明,让引进技术的后续研发与国家投入的项目进行巧妙结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技术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惜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孙建,吴利萍,齐建国(2008)通过对替代互补关系的数理刻画,研究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替代互补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具有较弱的互补关系;科技人才是影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重要因素。根据所设立的分析框架,结合联立方程模型理论,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替代互补关系。就目前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而言,我们还没能形成核心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的核心技术和驰名世界的民族品牌不多,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我们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形势不容乐观。所以,现在提升技术能力是一个十分迫切而又严峻的任务。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国内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孙建,吴利萍,齐建国(2008)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dy},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在总体上具有比较弱的互补关系,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倾向于有更多的技术引进。第二,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互补关系,与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类型及企业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具体来说,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及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二者的互补关系较强,在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中的互补关系则相对较弱,这可能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较晚有关。第三,科技人员数(NST)对企业技术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朱星华(2008)提出技术引进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本文在分析我国技术引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新时期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措施、建议:包括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支持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相应评价体系,加强共性技术的转移与应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资源集聚与能力提升。李光泗(2008)提出技术引进对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增长产生负向影响:经济环境变动降低了技术引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企业尝试提高经营业绩的途径是技术引进。从企业层面来说,技术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技术越先进,其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在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技术引进显然是获取技术升级的便捷途径。技术引进有助于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优势、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技术引进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国技术引进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公认的技术能力提高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途径等,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对于特殊的中国国情和政策,如何进行技术引进与创新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空间。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过程模式中,存在哪些制约或影响因素,应通过什么样的知识处理和转换才能被企业消化吸收,进而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能力;如何对不同产业自主创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别化的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并形成相关政策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