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栖枝待从头(原创) - 一树之花的日志- 网易博客

凤凰栖枝待从头(原创)

2010-05-28 16:10:18 阅读8 评论0 字号:

凤凰栖枝待从头(原创)

 

常年在外面跑,接触了一些家乡土特产,在我们看来,它们都是极好的东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东西仍然“土”味有余,“特”色不足,没能成为飞出“鸡窝”的凤凰。凤凰栖枝待从头。我想,会有那么{yt},从北国到南疆,从边陲到中原,处处都飞有家乡的“金凤凰”。

 

 

一、赣东黑猪:期待“青春”

 

日前,在南城县徐家乡刘湖村,投资169万元的赣东黑猪资源场改扩建项目正式竣工,这标志着该县赣东黑猪资源保护举措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托这一资源保护“母巢”,作为曾经闻名全国的名优地方生猪品种,赣东黑猪有望迎来发展“第二春”。

赣东黑猪又名南城黑猪,繁育历史悠久,是我省七大优良生猪品种之一,具有耐粗饲、产仔率高、哺乳力强、瘦肉比例高等优点,是进行二元、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的优良母本,曾为地方经济发展及畜牧品种改良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与五黑鸡一起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南城“黑珍珠”。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自身商品化、市场化方面的先天性缺陷,这些年赣东黑猪在市场定位以及市场切入点选择上困难重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市场的‘弃儿”,甚至面临着种群消失的威胁。

“黑珍珠”缘何光华不再?据南城县畜牧水产局专家介绍说,近十余年来,随着生猪生产“现代化养殖、工业化管理”模式的推行,约克、杜洛克、长白等生长周期短、产肉率较高的生猪逐渐挤占了赣东黑猪的生存空间,目前市场上赣东黑猪近乎绝迹。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xx的“优势即劣势”定律,即赣东黑猪耐粗饲、产仔率高、哺乳力强、瘦肉比例高等所有的优点都是建立在生长周期长的基础上,而这,恰恰就是其迈向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中的{zd0}缺陷。在以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中,这些缺陷往往容易被家庭养殖户忽略,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市场这只商品世界的操控手,却将它的这些缺陷放大成生存“死穴”。

“黑珍珠”能否重光?其实,南城人一直试图重现赣东黑猪的辉煌。1998年,以赣东黑母猪为基础的三元杂交优质瘦肉型猪,出栏32.9万头,远销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该县还建立了若干赣东黑猪良种场,每年花巨资做原种保护,其中县畜牧良种场还是省农业厅定点的省级黑猪原种场。可是,毋庸讳言,在与产品商品化、经济市场化的时代大潮竞跑中,南城人对赣东黑猪所有保护举措都还是显得有些力道不足。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土法养殖的“原生态”畜牧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这是赣东黑猪迎来发展“第二春”的社会大环境。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赣东黑猪要真正迎来发展“第二春”,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恰当的市场切入点才是最本质的“内生力”。赣东黑猪的优秀种质特性是经过漫长的风土驯化和产区百姓长期定向选择而形成的,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其高繁殖率和优良肉质,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瘦肉型猪、加速品种改良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母本”价值。因此,加强对赣东黑猪的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对于包括南城在内的江西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城人充分认识到,保护像赣东黑猪这样的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刻不容缓,事关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基于此,该县在提高认识、增加投入、加强研究的同时,还在积极探索建立种质评价、动态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等体系,以达到品种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里塔麻花:期待“绽放”

 

在南城,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只是要赶集逢墟,总会有一溜人挑着箩、提着篮卖麻花。甭问,那准是来自里塔镇。里塔人制作麻花迄今已有几十年历史了,在当地小有名气,那金黄的麻花也是往来客人必买的土特产之一。但是,出于种种原因,里塔麻花却始终没能“长大”,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周边群众嘴里的“零食”,只是当地的一项目家庭小副业,没能像该县麻姑米粉、阿颖淮山一样成为全国食品市场上的一道“主食”,成为一项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致富主产业,这里面值得思考的地方有很多。

麻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食品,把若干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色泽金黄,酥脆香甜,在我国历史悠久,南北咸宜。鲁迅先生《而已集·拟豫言》中有云:“茶店,浴堂,麻花摊,皆寄售《现代评论》。”可见其原本极其寻常,随处可见,并且民俗特色非常浓厚。目前,若说起哪里的麻花最有名,许多人都会提及天津十八街,那里的麻花由十根细条组成,如少女垂在脑后的一条长辫子,里外皆炸透,轻轻一咬酥得掉渣,如同酥糖,进嘴就酥。或许还有人会提及福州麻花,其个头极小,由许多根扭在一起,脆而不酥,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但里塔麻花和这两种麻花界的xxxx都不同,首先它外形上就比较“大气”,常是3根大条搓在一起的,每根上有许多个小节,一节节的扭在一起,形成一根。小孩吃起来,须得掰着一节一节的吃,否则无从下嘴。其次口感上更富于“变化”。刚出锅时香脆、酥香;及稍冷,则特别耐嚼,很是筋香。不足之处是,一旦放的时间过长,就会变硬,这时外皮会变得有些脆了。

无论是麻姑米粉还是阿颖淮山,大凡一项能冲破地域局限,成为xx群众致富的龙头食品项目,都必须有现代产业意识,如质量认证、产品包装、品牌打造、规模生产、市场开拓、产业升级,等等,缺一不可。可是,里塔麻花在这些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且普遍存在以下特点:家庭作坊式经营,制作没有统一行业标准;产品固步自封,口味单一;基本没有外包装,产品比较低端;原材料供给各自为政,质量良莠不齐……举凡种种,无一不是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也是它依然只能“闺藏”于本地,而无法在更广阔的市场上“绽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里塔麻花期待“绽放”。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鼓励从业人员走出“家庭观念、小农生产、传统意识”这三大束缚。首先,必须鼓励从业人员走出家庭观念的束缚,创建现代企业,利用现代食品工程技术进行现代化生产,并在政策、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使里塔麻花这一深藏民间的传统食品成为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主打食品。其次,必须鼓励从业人员走出小农生产的束缚,主动与国内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改进和优化加工工艺,研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不断推动产品升级。此外,还必须鼓励从业人员走出传统意识的束缚,向品牌要市场,向市场要效益。须知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得有多大,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取决于市场有多大,而市场竞争力则来源于品牌。有了品牌,有了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发展里塔麻花这一产业的落脚点。

乘得东风上云宵。目前,南城正在致力于打造省级食品加工业产业基地,这不正是里塔麻花借以从竹篮走向超市、从家庭走向企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场东风吗?

 

三、麻姑绿茶:期待“飘香”

 

在南城,有大大小小的茶楼五、六十家。日前,笔者在这些茶楼采访时发现,茶柜上铁观音、大红袍、普洱茶、坦洋功夫茶等国内各种名茶琳琅满目,而本地产的麻姑茶却反而难得一见。即使有,也只是作为低档货置于茶楼角落,有的甚至沾满灰尘。馨月茶楼老板杜洪斌就曾无奈地对笔者说:“客人极少点麻姑茶。”南城麻姑茶缘何被本地茶楼遗忘?

其实,说起麻姑茶,南城人曾经非常自豪。麻姑茶色泽银灰翠润,香气鲜浓清高,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采栽史,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被评为江西省优质传统名茶,出口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是我省xx名茶之一。即使是眼下,麻姑茶因其优良的品质,仍受国内外专家的青睐。在去年的“恒天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中,麻姑茶就喜获金奖。

可是,这是这样一个本应成为“金饭碗”优势品牌,如今,在包括南城在内的全国各地茶叶市场上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路货”,每公斤价格从20元到100元不等,与其它茶叶以两为计量单位,动辄每两数百元、上千元相比,差距非常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导致麻姑茶叫好(历史口碑、专家肯定)不叫座(市场份额小、价格低)的原因主要有:

——工艺上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使得麻姑茶难以走向现代化。至今南城都没有一家现代化的制茶企业,制茶靠的仍是传统手工。徒手炒制、露天暴晒、简单包装……这就是日前笔者在该县一些茶农家看到的制茶场面,据说这都是从很早传下来的,几乎没有走样。手工制茶{zd0}的缺点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制作标准,一切全凭手感,很容易造成茶叶品质良莠不齐。

——没有建立外向型现代销售网络,使得麻姑茶难以走向市场化。现代营销,最根本的就是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这是产品从车间通向市场的必经之路。而麻姑茶呢?至今仍是以“撞大运”、“打游击”的方式进行市场销售。哪怕是在原产地南城,也是论“点”无专卖店,讲“线”无销售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么一幅原始的销售场面:茶农提篮沿街叫卖,或一家家敲门兜售。

——忽视茶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推介,使得麻姑茶难以走向xx化。茶是最讲文化内涵的。一杯清茶就是一个故事,一片茗园就是一段历史,自古饮茶就是饮文化。麻姑山人文底蕴丰厚,千百年来,颜真卿、文天祥、徐霞客等历史名人多在此以茶会友、品茶论道,可以说麻姑茶就是整个麻姑文化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如何挖掘与推介麻姑茶的文化内涵,是关系到它能否突破瓶颈走向xx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近年来,南城人充分意识到发展茶产业,不但可以将荒山荒坡变成绿色宝库,还可以将其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两年前,引进外地资金和技术,组建了以麻姑茶开发为主的江南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在麻姑山寨背、石坪、横排等村建立了现代麻姑茶采栽基地1500多亩,并统一推行标准化有机生产。此外,麻姑茶品种的改良,制茶工艺、设备的更新等,近期也都在陆续开展之中。相信不久以后,麻姑茶的现代化、市场化以及xx化目标必将实现。届时,座座茶楼,飘的都会是麻姑茶的清香。

 

四、株良粉干:期待“突围”

 

  说起南城的粉干,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麻姑米粉。的确,如今它已成为南城叫响全国的一个农产品品牌,远销东南亚。可是,在该县,稍上年纪的人都知道一句老话,那就是:南城粉干出株良。株良粉干历史悠久,易煮、口感细腻、爽滑、水性足,深受人们的欢迎。不过,现如今株良粉干依然只“闺藏”于南城县株良镇周边乡镇,没能冲出地域局限,成为xx群众致富的一项龙头产业,何也?

株良粉干最早其实只是早餐业的副产品。在株良镇,自古以来就流行吃水粉。曾几何时,村村皆有水粉铺,天天都闻压榨声。每天一大早,村中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自带碗筷齐涌至村头水粉铺吃水粉。刚出锅的水粉,在凉水中略微漂洗,置于大碗中,用盐、味精、酱油及腌制好的辣椒拌好,就成一碗“金不换”,吃得满头大汗,辣得嘘声四起亦舍不得放下碗筷。有时水粉压榨得多了,便将其从水中捞起,在竹席上铺成回形针样,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堆叠成一小堆一小堆的,再用稻草或塑料绳从中捆扎,这就成了株良粉干。

以私人经济为主体,以家庭作坊为载体,是株良粉干的生产经营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株良粉干的几个特点:一是先天性缺乏商品意识。虽然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提篮背篓买卖株良粉干,但这样的小打小闹生产模式,始终难以做大,即使做得稍大,也难以做强,实现不了规模经济,无法抗击市场经济大浪大潮的冲击。而业主也历来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们只想“小船过江”,不望“大船出海”。二是包装简单、原始。许多株良人在外地工作、安家,久了馋得慌就想吃“株良粉干”,可伤脑筋的是不知怎么带出去。散装、裸装、易碎,是阻碍其进行流通的根本原因。而易流通是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三是品牌意识淡薄。“株良粉干”加工方式原始落后,没有统一的技术卫生标准、统一的原材料供应和统一的生产流程,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外相良莠不齐。而家庭手工式这种非企业化生产模式也使得其很难形成现代品牌效益。

株良粉干需要“突围”,除了要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意识以外,政府的恰当引导、市场的合理培育、核心企业的形成以及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也至关重要。群众需要的是一条看得见实实在在效果的致富路子。因为他们心里始终有一个疑虑:从家庭作坊到企业生产,丢了这袋芝麻,一定能抱得到大西瓜吗?株良粉干能否突围,能否真正走上从小竞争到大合作之路,成就规模经济?我们期望。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凤凰栖枝待从头(原创) - 一树之花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