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描写了“三国吴黄武七年,也就是魏太和二年,”吴鄱阳太守周鲂假降,诱魏扬州牧曹休率兵10万来皖。吴兵在石亭(附近埋伏出击,大破曹休营,追击到夹石关,曹休全军覆没。曹休兵败,“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这次战役是吴孙权的预谋,他命大将军陆逊为帅征讨,曹休xx行至皖境石亭宿营,带路的周鲂等人潜逃。曹休明知中计,本当退兵,但其恃兵强马壮,更因疏于防范,而致惨败。史称“石亭之战”。 首先魏国攻皖城,此为现在潜山县,在石亭发生激战,现为潜山的“三妙”处。曹休兵败往北回撤,途径“挂车”,“夹石”两处狭隘山道,多亏贾逵接应方逃脱。 那么夹石,挂车究竟在何地呢?现就曹休败走路线大体情况做一探究追迹。 自吴国皖城(今潜山)至魏国的庐州(),必经桐城西北山道。曹休溃兵逃至桐城西境的三道河下,山道狭窄,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只得弃车逃命,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此处就是被世人所称的挂车山,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陆逊一路追赶逃窜的曹军,当曹军行至位于桐城北境时,进入了吴军预先设防的伏击圈。北峡关与其南的大关,合称“两峡雄关”,此处地势险峻,关隘两侧群峰耸立,峭壁陡崖,吴军埋伏在关隘的两侧,溃败的曹军如同惊弓之鸟进入瓮中,吴军“自天而降”瓮中捉鳖,歼灭曹军万余,曹休险些也丢了老命,吴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峡石之战。“两峡雄关”则因此闻名遐迩。“天险分吴魏,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炉炭拥曹公。”这是清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峡石关的诗句,高度概括了峡石天险和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 大关,以前的泉水铺以丰富的地下水为名,以后的峡、关以地形、地势、地貌的特征为名。它的名称错纵复杂,如又有“北峡”、“南峡”、“两峡雄关”、“北峡雄关”、“古峡雄关”、“古峡石山”、“峡石关”……连个“峡”字,有时也写成“峡”、“硖”、“夹”而不一。
大、小关,古称北峡雄关,安庆桐城之北大门。206国道纵穿其中,历史上七省通衢的古大道。两边群山挺拔、崖陡壁峭,峰壑争秀,气势恢宏,成为xx险隘关口。北峡雄关西、北与舒城接壤,东临庐江,三面环山,南北通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干戈兵起,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演绘出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古战场画卷。有诗叹曰:家住龙眠鹿起中,峡口大道边群峰,多少干戈生灵炭,史簿啼血听悲声。 北峡雄关的历史,最早史见于距今近一千八百年的东汉建安十九年(214)。是年,张辽南下救皖城,闻城已拔,遂筑垒于南峡(今小关)。 如今的小关即是峡石兵戌遗址,1950年前后,小关岭头合安路口向西三十余米的城墙处有一高大城门,上书“北峡雄关”,以后倒塌。现远远可见当年吴魏分界线的千余米倒塌的城墙和战壕。大关街以北马鞍山下,原大关镇政府所在地的箭场村民组为三国吴军射箭场之地,现只剩其名、其址,踪迹荡然无存。望曹尖下的山谷,为当年战马牧放之地,名曰马饮沟。望曹尖(现地图上标名荒草尖),海拔545米。站立峰头眺北,可见当年魏之曹军操练,故名望曹尖。其西北侧路口为合安路{zg}点和分水岭。 石亭之战是魏吴交战之地,现在安徽潜山三妙处,查潜山文物古迹皆没有石亭痕迹,古人到建过纪念物。元大德年间,僧人在曹休兵败之地石亭建“时思寺”,取时时思过、时时思错、时时思傲之意。而今,时思寺虽早已不存,时思村也并入源潭斗塘村,但这超凡脱俗的“时思”名,对人们还是有警醒作用的。 现代人不宣传了,可惜了一个好好的历史资源。倒是桐城的“夹石,挂车”因事而名流传千年,现今由政府民间人士积极宣传扩大影响。此文的资料图片采自于此。 看看图片吧。 夹石雄关遗址
大关镇是桐城市暨安庆两市的“北大门”,位于桐城北边陲,处于东径116°、北纬31°,北接舒城,东邻庐江,206国道纵穿南北,桐(城)庐(江)省道横贯东西,卅(铺)孔(城)公路连通东南直至枞阳,合九铁路与安合路高速跨越东部。全镇三面环山,中为丘岗、界河、新店河、大关河、木桥河、大沙河源流其间。大关镇属于安徽省江淮分水岭西南边缘,山场面积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而多变。年均日照时数1998.6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13.8千伏/平方米,年均温度15.9摄氏度,大于0摄氏度的积温5842.5摄氏度,大于10摄氏度积温5202.6摄氏度,无霜期234.5天,适宜工、农、林、牧、副、渔、养等多种经济的生产与发展。全镇总面积169平方公里,人口7.1万余人,辖15个建制村664个村民组,其中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集镇居民2万人。距桐城市中心15公里的卅铺街,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桐城新兴的重要集镇和交通枢纽,于206国道“ 峡石兵戍遗址 亦称南称戍,古称峡石,又称南峡关,今称小关,海拔 来到挂车河边,走去桥下踩进那片河流,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掛镇因掛车河而得名,掛车河因挂车山而得名,挂车山因挂车石而得名。挂车石为何?县志没有说,大概是不言自明。一般认为,挂车石是山脊一块形似龙骨水车的石头。问题是,这块石头今天是否安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