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夹石与挂车”古隘道的追迹_燕泊赵庐斋的空间_百度空间




在研究《三国演义》战争中,对魏吴石亭之战佷感兴趣,尤其
此战前,吴国大将朱桓献计在“夹石,挂车”两狭隘山道设伏兵来全歼曹军,但为陆逊拒绝,事后,曹休得以逃脱。此计成为后人争论不休的“四大未用奇计”之一,夹石,挂车等地名则一举为世人皆知。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描写了“三国吴黄武七年,也就是魏太和二年,”吴鄱阳太守周鲂假降,诱魏扬州牧曹休率兵10万来皖。吴兵在石亭(附近埋伏出击,大破曹休营,追击到夹石关,曹休全军覆没。曹休兵败,“惶恐之甚,气忧成病,到洛阳,疽发背而死。这次战役是吴孙权的预谋,他命大将军陆逊为帅征讨,曹休xx行至皖境石亭宿营,带路的周鲂等人潜逃。曹休明知中计,本当退兵,但其恃兵强马壮,更因疏于防范,而致惨败。史称“石亭之战”。 首先魏国攻皖城,此为现在潜山县,在石亭发生激战,现为潜山的“三妙”处。曹休兵败往北回撤,途径“挂车”,“夹石”两处狭隘山道,多亏贾逵接应方逃脱。

那么夹石,挂车究竟在何地呢?现就曹休败走路线大体情况做一探究追迹。

自吴国皖城(今潜山)至魏国的庐州(),必经桐城西北山道。曹休溃兵逃至桐城西境的三道河下,山道狭窄,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只得弃车逃命,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此处就是被世人所称的挂车山,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陆逊一路追赶逃窜的曹军,当曹军行至位于桐城北境时,进入了吴军预先设防的伏击圈。北峡关与其南的大关,合称两峡雄关,此处地势险峻,关隘两侧群峰耸立,峭壁陡崖,吴军埋伏在关隘的两侧,溃败的曹军如同惊弓之鸟进入瓮中,吴军自天而降瓮中捉鳖,歼灭曹军万余,曹休险些也丢了老命,吴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峡石之战。两峡雄关则因此闻名遐迩。天险分吴魏,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炉炭拥曹公。这是清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峡石关的诗句,高度概括了峡石天险和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

大关,以前的泉水铺以丰富的地下水为名,以后的峡、关以地形、地势、地貌的特征为名。它的名称错纵复杂,如又有北峡南峡两峡雄关北峡雄关古峡雄关古峡石山峡石关”……连个字,有时也写成而不一。

大、小关,古称北峡雄关,安庆桐城之北大门。206国道纵穿其中,历史上七省通衢的古大道。两边群山挺拔、崖陡壁峭,峰壑争秀,气势恢宏,成为xx险隘关口。北峡雄关西、北与舒城接壤,东临庐江,三面环山,南北通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干戈兵起,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演绘出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古战场画卷。有诗叹曰:家住龙眠鹿起中,峡口大道边群峰,多少干戈生灵炭,史簿啼血听悲声。

北峡雄关的历史,最早史见于距今近一千八百年的东汉建安十九年(214)。是年,张辽南下救皖城,闻城已拔,遂筑垒于南峡(今小关)。
三国时,大小关名夹石,先属魏,后归吴,为吴魏争夺要冲,吴征合肥必由硖石而北,魏征皖城必由硖石而南。

如今的小关即是峡石兵戌遗址,1950年前后,小关岭头合安路口向西三十余米的城墙处有一高大城门,上书北峡雄关,以后倒塌。现远远可见当年吴魏分界线的千余米倒塌的城墙和战壕。大关街以北马鞍山下,原大关镇政府所在地的箭场村民组为三国吴军射箭场之地,现只剩其名、其址,踪迹荡然无存。望曹尖下的山谷,为当年战马牧放之地,名曰马饮沟。望曹尖(现地图上标名荒草尖),海拔545米。站立峰头眺北,可见当年魏之曹军操练,故名望曹尖。其西北侧路口为合安路{zg}点和分水岭。

石亭之战是魏吴交战之地,现在安徽潜山三妙处,查潜山文物古迹皆没有石亭痕迹,古人到建过纪念物。元大德年间,僧人在曹休兵败之地石亭建时思寺”,取时时思过、时时思错、时时思傲之意。而今,时思寺虽早已不存,时思村也并入源潭斗塘村,但这超凡脱俗的时思,对人们还是有警醒作用的。

现代人不宣传了,可惜了一个好好的历史资源。倒是桐城的“夹石,挂车”因事而名流传千年,现今由政府民间人士积极宣传扩大影响。此文的资料图片采自于此。

看看图片吧

夹石雄关遗址
夹石古道
夹石古战场--今天风光



夹石大关---老街


夹石---国道


石亭之战地图

挂车道




挂车河风景



雄关遗址----田园风光


附资料:
大关概况

大关镇是桐城市暨安庆两市的“北大门”,位于桐城北边陲,处于东径116°、北纬31°,北接舒城,东邻庐江,206国道纵穿南北,桐(城)庐(江)省道横贯东西,卅(铺)孔(城)公路连通东南直至枞阳,合九铁路与安合路高速跨越东部。全镇三面环山,中为丘岗、界河、新店河、大关河、木桥河、大沙河源流其间。大关镇属于安徽省江淮分水岭西南边缘,山场面积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而多变。年均日照时数1998.6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13.8千伏/平方米,年均温度15.9摄氏度,大于0摄氏度的积温5842.5摄氏度,大于10摄氏度积温5202.6摄氏度,无霜期234.5天,适宜工、农、林、牧、副、渔、养等多种经济的生产与发展。全镇总面积169平方公里,人口7.1万余人,辖15个建制村664个村民组,其中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集镇居民2万人。距桐城市中心15公里的卅铺街,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桐城新兴的重要集镇和交通枢纽,于206国道“十”字相交的卅铺大道长约3公里,大关镇党政机关座落在卅铺大道中心。
   
大关镇境内与舒城县毗邻的北峡山,为左峡石兵戍遗址,同南3.5公里的大关,合称“两峡雄关”,三国时代吴国黄武七年(公元228年)陆逊曾大败曹休于此。由此,自三国时,大关镇就有“左峡雄关”美称。宋、元、明、清时,为桐城九镇之一,始称“北峡镇”,清乾隆年间改称“大关镇”,设为大关保,民国31年(公元1942年)设关麻乡,建国后设大关区。19923月撤区并乡时,分属卅铺、大关两镇。20069月区划调整,成建制合并成大关镇。

峡石兵戍遗址

亦称南称戍,古称峡石,又称南峡关,今称小关,海拔142,山脊为桐舒分界线,东西山崖高耸,地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汉十九年(214年),吕蒙与甘宁伐皖,张辽率军往救,闻城已拔,乃退峡口,筑南峡戍,阻吴军北进,吴黄武七年(218),吴帅陆逊在此斩获曹休军万余人。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起义军经南峡攻桐城,史可法率部守关激战,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攻破峡石关,斩清将米麟祺,并歼其所部千.

    来到挂车河边,走去桥下踩进那片河流,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挂车河一带是古战场遗址。公元228年,魏国大将曹休与吴将陆逊激战于皖城挂车、峡石一带。元末吴应贵、名末张献忠、清代捻军、太平军都曾激战于此,史书上多有记载。挂车河镇是昔日桐城西乡名镇,北宋时桐城九镇中有孔城、双港、挂车等,可见得名很早!镇名来自挂车河,河之上游依挂车山,有一处山脊似一架龙骨水车伸向河心,故得名。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指给我看那一座山是挂车山,许是沉入牯牛背水库了吧!茶馆说事的老者如是说,姑且听之。
   
之前,镇边的挂车河上没有桥。在范(岗)青(草塥)公路与挂车河的交会处,河底横卧一条水泥砌就的石块路,路下留出几个涵洞,充其量不过几个平方的截面积。自从牯牛背水库建成之后,挂车河的水流就受到人为控制。平日里处于水库蓄水期,河床里涓涓细流,只够沿岸百姓洗衣、饮牛。人来车往,就从那石块路上过。比起当时范青公路的砂石路面,这河底的路,还好走些呢!一旦雨季泄洪或者年关捕鱼,水的流量就会大起来,水流就从石块路上翻过去,掀起一排大浪,甚是好看。一般情况下水流被控制在一定深度,当人走上石块路,水深仅齐大腿根而已。青壮年xx可以涉水过河。汽车是过不去的,那个年代很少汽车。我那时候年轻,浑身使不完的劲,背过河的妇女、儿童总有有好几十人次吧。一旦遇到特大暴雨,须要大流量泄洪的时候,水库管理人员就会按照行政系统通知各乡、村,就不能涉水过河了。

掛镇因掛车河而得名,掛车河因挂车山而得名,挂车山因挂车石而得名。挂车石为何?县志没有说,大概是不言自明。一般认为,挂车石是山脊一块形似龙骨水车的石头。问题是,这块石头今天是否安在?


3 2010/05/28 10:57 A.M. |
回复于无声处行:烟消戈无声,
                            唯有鸟啼鸣。
                            一页风云去,
                             迹留耕夫中。

郑重声明:资讯 【有关“夹石与挂车”古隘道的追迹_燕泊赵庐斋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