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眼”:茶坪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_河流会馆_新浪博客

 

乡村之眼:茶坪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dy}财经日报  记者:章轲

    四川省都江堰市大观镇有一个茶坪村。这里地处低山区,背靠青城山,海拔800~1200米。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全村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的有95户,占总户数近七成。

灾后重建成为两年来茶坪村的首要任务。房屋建造、生活生计、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利益平衡等问题被压缩在一个时间点上。

   “震后的茶坪村必须回答,在一片瓦砾中要重建一个什么样的乡村社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之路的问题。”茶坪村村长刘明福说。

   1998年,刘明福当上村支书后,着手保护茶坪村的野生林,“住山养山才能吃山,吃山不养山,那是坐吃山空,不能长远发展。”他说。

    震后不久,民间环保组织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来到了茶坪村。“重建中,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村民已经接受的环保理念联系起来。”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秘书长田军发现,让村民认识周围的环境,主动去寻找发展之路,这才是保持乡村建设活力的根本。

    经过协商,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与茶坪村村民们设计了一个叫做“乡村之眼”的项目:

    在项目开展初始和中期对村民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培训和摄影技能培训,由村民、生物多样性专家和志愿者组成不同小组,根据生物多样性类别进行分工,对社区的乔木、灌木、草本、鸟类等生态资源进行影像记录,{zh1}对各组的成果进行综合,结合科学和乡土两种知识体系,了解社区的基本生物多样性情况。

在项目后期对村民进行综合技能培训,收集当地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挖掘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结合历史资料和周边保护区的资料,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选择适合茶坪村的发展道路。

    不久后,项目得到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资金支持。

    “村民的参与程度远远超出原先的项目设计。”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生物多样性项目官员贾磊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后,茶坪村涌现了10名骨干村民。

    今年74岁的村民吴洪宣,是茶坪村科学协会的带头人之一,也是“乡村之眼”的志愿者,他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几乎能叫出家乡每一种花草树木的名字,说出它们的特征、功用。

吴洪宣常对村民们说,万物相生相克,草木种类多了,总有病菌和害虫的天敌;凡物皆有利弊,要研究对人有用的植物,现在没用的是还没有研究出来。

田军告诉记者,通过专家、专业志愿者和村民的合作,调查发现,茶坪村原生植物较为丰富,除去栽培植物的本区种子植物共计63科、176属、 227种。此外,村民们还调查拍摄了大量动物照片。

之后,茶坪村的桂花树和银杏树资源被开发出来了。桂花树苗与银杏树苗在当地市场上价格不菲,一株胸径10公分以上的桂花树,便要卖1000多元。如今,茶坪村的周边山上布满了这两种树苗。

特种养殖业也被开发出来了。村民们在调查中发现,城里人爱吃瘦肉,而茶坪村的猪一直是放养,任由猪满山遍野地跑。于是,村民们利用村里山多、林多、人少、治安好的独特条件,创造了在山林自然喂养,晚上自动归圈的跑山猪、跑山鸡养殖方法。

    如今,“跑山猪”、“跑山鸡”成了当地的特产,成了茶坪村大小客栈的“招牌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乡村之眼”:茶坪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_河流会馆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