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当年班长舍身相救,老兵报恩守墓25年_飞雪迎春_新浪博客

 

 

 

《扬子晚报》:当年班长舍身相救,老兵报恩守墓25年

 

意外一喜(感谢扬子晚报):

今天,扬子晚报编辑老师打来电话,告知偶4月份参加贵报的“ 有奖征集缘分故事”的一篇文章“相处仅38天,却为他携妻带子守墓25年(原题目)”入围获奖,核对了联通,说是要邮寄奖品和证书。

得知征文刊发在4月5日的晚报A13版,赶紧去查电子版,果然!超意外!犹记当时在论坛里,文章怎么也贴不上,只好发在“山雨”薛老师的信箱里,但见论坛里征文帖里的文章及山雨老师的跟帖,却不见偶的发在信箱里文章的一丝信息,就觉得没戏了吧,也没及时再xx和查看报纸电子版。嘿嘿,今得此讯,倍感欣幸,感谢山雨老师抬爱,感谢编辑老师电话告知。

 

附“中国(涟水)首届中华缘文化节”征文启示:

 缘是炎黄子孙心中一个美丽的结。为丰富“中国(涟水)首届中华缘文化节”内容,扬子晚报报网互动,向海内外征集xx缘分故事。

  征稿时间:本次征集活动从即日起到4月份,应征稿件将择优在扬子晚报A1叠(全国版)重要版面刊登。

  征稿要求:征文要求反映亲缘、情缘、姻缘、友缘、乡缘、地缘、国缘、商缘、机缘等人间善缘故事,稿件要求亲见、亲闻、亲历,追求xx色彩、情感色彩,强调故事性和可读性,有新闻性、精彩图片更好,以凸显缘文化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张力。

  征稿说明:扬子晚报将从来稿中择优挑选30篇故事刊登,从优付酬,恕不退稿,见报稿件字数视内容而定,原则上每篇不超过1200字。见报稿件全部上扬子晚报网或扬子晚报电子报,对于有重要新闻价值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稿件,本报记者将跟踪采访、报道。活动结束时,请专家、学者等组成评委,从30篇见报的优秀稿件中选出10篇“xx缘分故事”,并于4月下旬举行颁奖仪式,“大缘分故事”作者每人奖励价值6000元奖品20篇“优秀缘分故事”作者每人奖励价值2000元奖品,评奖结果在扬子晚报上公布。30篇获奖稿件还将结集出版成书。

投稿方式:电子文档邮yfgs10@163.com信箱;也可以登陆扬子论坛(bbs.yzwb.net活动专区)发帖;手写稿寄扬子晚报特稿部山雨收(南京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7楼,邮编210005,信封注明征文)。


 A13版:

                   当年班长舍身相救,老兵报恩守墓25年
                                文/刘爱姣
    25年来,辽宁退伍军人陈俊贵携妻带子远离家乡,为当年他当兵时仅相处38天的班长郑书林守墓的故事,感动着许许多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它曾经激起多少人心灵的震撼,唤醒多少人沉睡多年的感动!
                                 一个馒头的恩情
    1979年9月,陈俊贵入伍后,随xx到新疆新原县那拉堤,参加当时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1980年4月初,天山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把道路全部掩埋了,通讯电缆也被大雪压断。为了保证山上战士的粮食供给,xx决定由四班班长郑书林带领陈俊贵及另两名战士,上山传达派遣推土机下山推雪的消息。平时去隧道最多走{yt},大家心想着带20个馒头也就够了。
    此时的天山,雪已积了40多厘米厚,四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看到日出又日落,大家估摸着已经走了两天,四人又冷又饿,这时,班长从背包里掏出一个馒头,说:“这是{zh1}一个,你们谁吃?”
    三人互相对望了一眼,“给陈俊贵吧,他是新兵,年纪也最小。”班长说着把馒头递给了陈俊贵。“要不我们四人一人吃一口。”“你吃吧,若每人吃一口,对大家都没用。”班长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说道。就这样,陈俊贵含泪吃完了这{zh1}一个馒头。
    大约到了第三天,班长因为过度饥饿和寒冷,倒在了雪地中,三人赶紧把身上的毛衣脱下来,把班长裹起来,留下陈俊贵守着班长,其他两人去找柴火,给班长取暖。但班长{zh1}没有等到战友们回来。
    此后,三人都昏迷了。等陈俊贵醒来时,已经在隧道挖掘xx的营房里了。四人的队伍,{zh1}只剩下陈俊贵和另一名叫陈卫星的战友了。这次,陈俊贵的右腿残废了,被记了二等功。

                                      报恩情守墓25年
    1983年,陈俊贵退伍到老家后,政府给他安排了一个放映员的工作。一年后,他结婚生子,过着平祥安静的生活,也渐渐忘了那段往事。直到有{yt},电影院放了一场名叫《天山行》的电影,电影中那些熟悉的画面,深深刺痛了陈俊贵的心。他想起了班长,想起了那个馒头。
    在老家有个传统,受人恩惠,守墓三年。经过深思熟虑,1985年,陈俊贵带着妻子和刚满3个月的儿子一起回到了天山,他们跟各自单位的领导争取了停职三年的机会。
    回到天山烈士墓地,陈俊贵和妻子在班长的墓碑旁400处找了个平地,挖了个地窝子,地上铺上砖,里面打上了土炕。
    三年期满,该是回家的时候了。妻子收拾了帐篷里的东西,没说一句话。陈俊贵默默跟着妻子和儿子走出了帐篷。走了10分钟,陈俊贵觉得腿越来越重。他猛一回头,又朝着班长墓地的方向跑去,扑通一声跪在墓前,失声大哭。
    妻子也是泪流满面,她走回来扶起陈俊贵,说:“你要不舍得走,那我们就一起继续留在这儿。”妻子带着儿子,又把刚收拾好的包袱解开。
    到了孩子们上学的年龄,附近领导安排他们一家搬到距墓地最近的那拉堤乡居住。每天,陈俊贵都会早起远眺,在他家门口,能依稀看到通往墓地的公路。
    守墓的这些年,陈俊贵几经周折,找到了班长湖北的家人,并和xx领导前去探望。他还把自己仅有的2万余元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希望xx整修烈士陵园。这个举动,感动了当地领导,2008年,政府出资200万元,将原来的墓地整修一新,并把散落四周的烈士墓地搬到了一起,建成了如今的乔儿玛烈士陵园。陈俊贵被邀请成为陵园{wy}的守墓人,妻子继续跟着他守墓。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扬子晚报》:当年班长舍身相救,老兵报恩守墓25年_飞雪迎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