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简介》_灵枫的空间_百度空间

  云和县地处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19°21′―119°44′,北纬27°53′―28°9′之间(她与同经度、与同纬度),东邻莲都区,西倚市,南连,北接。南北长47公里,东西宽38公里,总面积97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1万亩,耕地7.3万亩,水域5万余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

  拼音:Yunhe Xian,代码:331125,:323600,县政府驻地:城北路6号。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浙江省政府办公所在地,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革命老根据地县”之一,1992年又被评为浙江省对外开放县。

  云和对外交通,通讯便捷,属杭州四小时交通圈内,电力资源充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高,服务功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2003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制玩具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和丽水市级文明县城。“山水家园 童话世界”是2004年云和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

  明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县,取名云和县。

  云和县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 1452年),由原丽水县浮云乡和元和乡的各一半合建而成。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在东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设置东西2个关门,东门称“宾炀”(亦名仰京),西门称“阜民”(亦名通福)并建楼各3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两个关门的旧址上建筑了城门,并左右环以墙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两度重修再建,增设了南北迎薰和拱辰两个城门,改称东门,“宾炀 ”为青阳门,西门“阜民”为阜安门,各城门上均设置了楼阁,城门间用砖块,卵石构筑了矮墙。至此,云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后虽经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几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规模仍无多大改观,而后城门和大部分城墙也未完好保存下来。到解放前夕,云和城区面积仅为0.56平方公里,只有一条长不足1000米,宽10米用石砌成的浮云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两侧聚居,房屋低矮破旧,商店稀疏,公共设施简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民党云和县临时党部成立。十六年(1927年)5月解散。同月20日,国民党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成立。十七年(1928年),改称云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十九年(1930年),复称云和县独立区党部。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曾为浙江省临时省会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城关镇、云和镇)均为县治所在地。1958年,云和并入丽水县。1962年,划出原云和、景宁两县复建云和县。1984年,云和县又分为云和、景宁两县。 2001年11月16日,同意云和县撤销扩大云和镇行政区域:撤销沙溪乡建制,并入云和镇。云和镇辖36村、10居,驻中山路376号(原址)。

  行政区划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8°06′,东经119°33′。总面积984平方千米。总人口11.04万人(2005年底)。

  县人民政府驻云和镇城北路6号。邮编:323600。代码:331125。区号:0578。

  云和县辖4个镇、10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云和镇、崇头镇、、;大源乡、、朱村乡、黄源乡、、沙铺乡、大塆乡、赤石乡、雾溪畲族乡、安溪畲族乡。

  2000年,云和县辖4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3273人,其中:云和镇 40213人、石塘镇 6163人、 紧水滩镇 3462人、崇头镇 8130人、沙溪乡 8785人、雾溪畲族乡 1911人、安溪畲族乡 2245人、云坛乡 5326人、朱村乡 5779人、大源乡 2824人、赤石乡 4894人、黄源乡 5332人、 1906人、沙铺乡 2666人、云丰乡 3637人。

  云和县辖4镇10乡(其中两个畲族乡),170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9万,其中畲族人口9千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云和县是重点移民地区,境内有新安江、紧水滩、石塘、玉溪等库区动迁移民2万余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0%。

  改革开放以来,云和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木制玩具、金属加工、轴承、小水电、食用菌、水干果等产业为龙头,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特色经济。

  云和以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1994年在全国首届全国特产之乡评比中,被评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欣然题辞“中国木制玩具城”。现有生产企业500余家,产品有上万个品种,销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位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云和盛产绿色食品,有香茹、黑木耳为主的“山兰牌”食用菌系列产品,有板栗、云和雪梨、加州李为主的“”牌水干果系列产品及“”茶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大奖。

  云和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紧水滩,石塘电站建设形成的云和湖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大小岛屿无数,两岸山清林绿,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仙宫湖

崛立在云和县紧水滩的浙南{dy}坝大坝,将滔滔瓯江拦腰锁住。在水电站建成的同时,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紧水滩库湖。1993年8月9日经地区行署批准,改名为仙宫湖。放眼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这里广阔的湖面,烟波浩渺,水山相连,望不尽头。与千岛湖相比,虽无“千岛”之态。但湖中岛屿正在一个个形成。随着蓄水位的渐渐增高,将会出现更多“湖心之岛”。那晶莹澄碧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潋滟的波光,似一颗闪眼的明珠,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湖两旁的松杉。翠竹掩映于湖唇,好似绣上一道花边,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谓“人行明镜中”了。这山景水色不会逊色于西湖之秀。仙宫湖之美,还在于湖光山影多变,奇妙绚丽。湖周围的二十多万亩群山林涛环拱,环湖一周有近百公里之长.湖面随着瓯江的原道弯弯曲曲,湖面也因而曲曲弯弯。因而构成了许多湖湾、溪岔,造就了很多“良港”静幽之处。船行湖面绕过一山又一湾。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景以船移,千姿百态,奇妙无穷。远远望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近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湖”。

  倘若天气作变,更给景色增添妙异的变幻。晴天,头上蓝天万里,脚下碧波千顷,点点白帆移动,轰轰船只掠过,举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顾盼,却置身于绿水青山之中。雨天,雾霭茫茫,层林碧水连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云雾琼楼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龙门一带,水域宽阔,岛屿列布,湖区四周还有“九潭十八湾”、“”、“龙老洞”、“蝴蝶洞”、“牛头山”等胜景。仙宫湖不愧为特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梅源梯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为一处自然景点,位于云和县崇头镇,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丽龙一级公路12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级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摄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摄,12公里处的吴坪村和18公里处的是主要拍摄点,该景点拍摄线路长,可以容纳大量旅游者。

  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模较大处垂直高度达500米,横向伸延3000多米,纵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柔畅,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具有面积大、线条好、形状美、立体感强等特点。周围环境优美,山、水、梯田、村庄被和谐地融为一体,在晴朗的条件下,阳光的反衬还会呈现出美丽惊人的色彩。

  梅源梯田由于海拔较高,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发而上,受气流影响而形成云海,水份又被林木充分吸纳,化为云雾烟雨,驻于高山丛林,山巅与田间时常白云缭绕,使之出现虚实与层次,组成一幅幅变幻莫测的xx画卷。

  

  开心岛景区由10余个高低、大小不一的半岛和岛屿组成。岛区陆地面积共约1500亩,以开心岛为主,开心岛面积100亩,{zg}点海拔236米,与云和湖{zg}水位线相对高度50米,四面环水。开心岛原名芭蕉湾,1986年10月,紧水滩电站蓄水后形成,1998年引进开发,建成集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取名开心岛。开心岛原为柑橘基地,红壤高水平梯带,周边半岛植被为马尾松林和柑橘为主。岛上现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十余幢,散落在岛顶部,进出码头及岛各部,主建筑在顶部,为酒吧、餐厅、茶座和多功能娱乐厅及棋牌室等。是以毛竹为原材料搭建的单层雁塔式阁楼及建筑小品。水面设水上乐园、钓鱼区等设施。开心岛是云和湖赤石景区的中心,水面开阔,视线范围水域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幽蓝平静,盛产云和湖有机鱼类。四周岗峦起伏,溪涧纵横,山林繁茂。

  

  坪垟岗畲族文化村位于县城西南部8.5公里处的坪垟岗村,海拔280-340米,总面积1平方公里,1999年正式开放。

坪垟岗群山环抱,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翠竹连绵,环境质量良好,有雷岗和蓝岗,即以畲族主要姓氏雷、蓝而分,中间以一条小溪为界,坪垟岗村是一个纯畲族居民的行政村,有畲民287人。自明代万历年以来,坪垟岗畲民世世代代固守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畲族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全丽水市xx的畲族聚居地之一。该村民俗风情极为浓厚,畲文化艺术活动频繁,曾一度吸引了不少民族文化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民族事务工作者前来考察、探讨和研究畲族文化。

   千年古刹

  “经堂下”,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大源乡境内,是屹立在云和、龙泉、松阳三县屋脊的千年古刹。相传“经堂下”原为赖氏的随带香火,赖氏谱载:公赖忠诚,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松阳。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从福建迁至云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处重设“益经堂”。咸丰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后人及周围村民集资,在此处重修观音堂。古刹建庙旧址距今已1600余年。这里海拔800余米,处于高山之巅,庙址属云和地界,北邻松阳,西行龙泉,处于三县分水山脉的屋脊,四周眼望,惟馀莽莽。据老人口传,现有的平地在当时均为庙宇,正殿为五开间,并另有僧人禅房,现也隐约可见残痕。现尚存完好的观音堂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阔18.57米,通进深16.25米,悬山顶,小青瓦。一进门厅面阔18.57米,进深3.76米,东面辟一大门,西面开一小门。二进面阔8.84米,进深3.4米,五架梁。三进面阔8.84米,进深4.49米,七架梁,明间七檩用四柱,次间七檩用三柱。二、三进之间有一面阔4.2米,进深1.84米的天井。建筑四周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

   慧云讲寺

  位于云和局村之对岸。寺院怀抱于山麓之间,两山挟峙,雄伟壮观。绿色的香樟苍翠欲滴,褐色的石阶通向古朴的院门。院内两株古老的罗汉松,多股的枝干一人难于合抱,宽大的树冠遮挡一片天空,乃康熙三十六年,一位高僧植下。慧云讲寺前身是“景莲堂”,也叫“官坑观音殿”。1993年由民宗部门正式批准60多平方的“景莲堂”为宗教活动场所。后来由虔诚的陈云娟居士发心筹资,共募集400多万元。2001年6月开始征山动土,2005年始建新大殿和僧寮。2007年11月21日,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大雄宝殿”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那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灵岩山方丈明学长老提写的。慧云讲寺地灵水秀,吸引众多高僧芒履朝圣,许多大师为慧云讲寺留下了墨宝佳作。普陀山方丈道生书“瓯江胜境”;中国佛教学会高僧怡藏敬书“慈航普度”;九十四岁高僧留下“山谷幽兰”的水墨佳画……

  仙宫雪毫茶 

  “仙宫雪毫”茶的产于风景秀丽的浙南云和县仙宫湖畔,“仙宫雪毫”茶外形浑圆紧洁,锋苗显秀,色绿多茸毫;内质郁香清馨,幽雅持久;滋味鲜醇;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肥壮全芽或半开展。辍干茶于透明杯中,视之如座座雪峰簇立,一经开水冲泡,白毫翻滚,有如万绿丛中白雪飞,朵朵新芽,仍似俏立枝头之上,栩栩如生。

  “仙宫雪毫”茶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1年获得浙江省级名茶证书,同时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通过欧盟茶叶农残MRL标准,获丽水首届“丽水市生态名茶”荣誉称号。

  “仙湖青龙”茶

  仙湖青龙”茶外形扁平挺俏,栗香持久,品饮之下,堪于西湖龙井相媲美。“仙湖青龙”茶曾获浙江省“二类名茶”及丽水地区“一类名茶”称号。

  云和雪梨

  云和雪梨,量多质好,名闻遐尔,青田、温州客商多处设立“梨行”收购。1984年,梨园进行全面普查,全县共有11个品种,经省农科院分析鉴定,其中山花梨、细花雪梨、真香梨、六月消属上等优良品种;甜梨、早梨属优良品种;粗花雪梨、红梨需要改良;大心、细心柿扁梨是劣质淘汰品种。1989年9月,科委等6个部门组成雪梨品评小组,对63个单株样品进行初评,将其中15名样品送丽水地区农业局评选,局村乡产的雪梨被评为全区第

一、二名,其中有一个梨重950克,横径13.5厘米,高12厘米,誉称“梨中{zw}”。

  

  

  长裙竹荪,又称'雪裙仙子'、'山珍之花'、'xx皇后'、'植物鸡'等,名列'四 珍'即竹荪、猴头、香菇、银耳之首。长裙竹荪原系野生植物,因为生长条件相当苛刻, 成长不易,得之更难。历来被认为是珍奇稀罕之物,作为南方贡品,,只有皇帝才有幸品尝。据传,清光绪年间,慈格太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亲信遍访天下,好不容易觅得 '僧竺蕈'若干。所谓'僧竺蕈',即长裙竹荪。慈艳太后动用官兵三千人,费时九个月 才得长裙竹荪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长裙竹荪并非只是'物以稀为贵'。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含的蛋白质、脂肪极高,还含有十七 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不仅能滋补健身。且对多种肿瘤、高血压、肥胖症均有较好食疗 效果。长裙竹荪,其味鲜美异常,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声誉极高,曾有'竹荪黄金价'之 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日本前首相因中角荣来我国访问时,都曾品尝了'竹荪芙蓉汤' 并给以高度评价。

  1983年4月,在云和县沙溪乡杉后湾的山沟竹林里发现一棵野生长裙竹荪,全身由三部份组成:菌蛋、菌柄和顶装盖、盖部四周重挂网络状裙带,由紫、白、 黑三色组成,宛如身穿白裙、头戴紫帽、脚着黛靴的下凡仙女。这位'长裙仙子'高40.5 厘米,裙长25厘米,裙幅边长62厘米,重450克,真是一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竹荪皇后'!云和县药用xx实验站从1983年初春开始,着手试验长裙竹荪的人工栽培技术。他们经过多少不眠之夜,终于逐步掌握了长裙竹荪的自然习性和生长规律。他们利用原菌制成母种,生产茵种,通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看到一朵朵长裙竹荪这一'雪裙仙子'破土而出。珍稀的长裙竹荪终于按人的意志在浙南的土地上繁衍了。

  云和板栗

  云和板栗远近闻名,堪称板栗中的上品。山野板栗盛产于云和石塘镇库区沿岸。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造就了云和山野板栗壳泽光亮、个大味甜的独特风味。全县现有板栗面积2.5万亩,去年产量75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其中,云和山野板栗专业合作社拥有基地6720亩,可年产板栗180万公斤,产值320余万元。

  

  云和香菇

  云和香菇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八百余年前,云和菇民以原始的“砍花”法开创了人工栽培香菇的历史。随着“段木纯菌种栽培技术”的问世,“云和香菇”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国内外市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云和菇民在全面维护“云和香菇”传统属性的基础上,应用“培养料栽培香菇技术”,以云和特有的自然条件,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采用规范的菌种和配料,创造了被全国食用菌学会认定的全国五大先进栽培法之一的“无棚架半地下式栽培法”。以这种云和特有的管理方便、省工省本的技术生产的香菇优质高产高效,使香菇发展成为云和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可口的菌类食品,有清肺xx、xxxx、镇气止痛等功效,并能xx痔疮出血、崩漏、产后虚弱等症。"兰山"牌黑木耳曾获国际金奖

  豆腐泥

  至云和县山乡做客,首先会吃到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豆腐泥”。豆腐泥名字好听而古怪,然而制作简便,经济实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云和独有的特产。因为,豆是自己种的,家中又备手磨,随时可以制作,简便便利。山区人民好客,不论平时是否来往,只要你到了山村,“进门便是客”,主人都会热情接待。“山头地方”除山蔬野菜外,高级食品——当家菜豆腐泥请客,已是传统美俗。

  豆腐泥,黄豆泡涨后,用手磨磨成豆糊,不用过滤,放入锅中煮熟,然后加姜、葱、蒜或芜荽、辣椒以及油盐酱油之类调料,舀入火锅上桌,边滚边吃。穷苦人家渗入南瓜丝、萝卜丝,即使不用油,也很和协而味道鲜甜。高等人加上明甫、虾尾等海鲜,那就锦上添花,当然更加可口了。

  要是用新的嫩豆磨成的豆腐泥,更多优点,吃起来嫩而不滑,细而不流,软而不粘,糊而不腻,爽然适口、碧绿诱人,加上特有鲜美的扑鼻香气,真使人闻闻亦馋涎欲滴,别说多奇妙迷人了!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她还冰清玉洁而不污染哩!大概因为被磨成细嫩如泥,故称“豆腐泥”。

  豆腐泥有时还有特种用途。凡美“猪娘”的人家,每年都要买些豆腐泥给小猪吃,三五天就能使小猪飞快增长,皮毛油光锃亮。所以山区人民视豆腐泥为{zgj}的营养品,同时也是小猪的快速催长剂。

  橹饭和甑饭

  往年,云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特有的大灶台,上安二至三口“二尺八”的大铁锅,二只烧饭、热水,另一只烧泔(猪食)。不管家中多少人,都用陶器饭樽炊饭。当米入锅烧至开花时,用竹篾做的笊篱把水饭撸(撩)起,倒入大炊樽,再放到另一只大锅去猛火蒸煮。这种蒸饭,锅盖一揭开,阵阵奇香扑鼻而来,米饭粒粒滚圆发胖,入口糯而不粘,洒而柔韧,男女老幼无不适合胃口。撸饭时还故意留些米饭不撸完,添火再熬一遍,上面薄的成糊(俗叫饮汤)、锅底厚的成粥。这种粥特别糊而香甜,饮汤更加甘美适口,人们常常把它比作高级牛乳。这一锅饭烧成,饭、粥、饮汤三者齐备,可各么所需,强劳力要吃饭,老弱者受吃粥,或者两三品种兼食,更能调剂胃口。入冬后,番薯成熟,家家户户都在饭樽四周入些长番薯,饭熟薯香,又加一个品种,饮汤配番薯更成为农村特色名点。

  山区不用饭樽,而用木板箍的饭甑,往年山区稻谷少而番薯、玉米、马铃薯多,平时多吃番薯丝饭,做饭另有一套特殊方式:先撸好饭,倒入在饭甑里的半边。然后将干番薯丝浸入锅里米汤中拌匀,略加一蓬火,使番薯丝发软,撸入饭甑的另半边,加猛火蒸炊,山区柴火多,炊的火候越足越香。这一甑里实际有三种饭:白饭等客,番薯丝妇女、孩子吃,主劳力白饭和薯丝之间各取一半、拌匀,成为标准番薯丝饭。笔者{dy}次进出山村做客见主妇盛饭时在同一个饭甑里,变戏法似的盛出三种不同的饭,还大吃一惊哩!“番薯丝饭汤”微甜而带薯香,另有一番风味。此外,还有洋芋饭、苦菜饭、饭甑蒸炊方法大致相同,而风味各异,虽为充饥,亦有其特色。玉米则一般磨粉烧糊为多,俗称“玉米糊”,色、香、味俱佳。

  抗战时,省会迁驻云和,当时一班外地人看到当地人吃撸饭,以为光吃撸蒸的干饭,而把米汤留给猪吃。结果,是人养得精瘦,猪却养得肥肥胖胖”。殊不知云和的撸饭是变化中的“一饭三品种”,为适应和调剂口味而别出心裁,米渣米油都是自己吃,其机灵巧妙应该是大智,而非单一不知变化的“焖饭”之真愚者可以同日而语的。

  糟类食品

  云和有句俗话:“十月酒,家家有”。也就是说,云和的风俗,每年到了十月,无论家庭贫富,人口多少,家家都要做点酒。因为十月小阳春气候温和,是做酒的{zh0}时期。过早气候热,酒容易做酸;迟了天冷,酒又容易冻缸。另一个原因是十月酒做好后封存两月,正好正月待客。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做酒之意不在酒”,而在于“糟”。十月间,夏秋两收都已结束,农家要做糟类咸菜,备足一年的食用。

  糟的品种很多,变化无穷,七妇各尽其妙。一般来说有糟姜、糟芋、糟笋以及糟茄干、豇豆干、黄瓜干等等。青菜也糟,大都都选用九头芥,糟成就叫酸辣菜,香酸辣交融颇有风味。这些糟品都是先将所要糟的东西洗净晾干,然后拌入预先调配好油、盐、辣椒的酒糟里密封,经一周后即可食用,操作简单,味道却很鲜美,香辣开胃,山区还是常用的“茶点”哩!

  此外,还有两种云和特有的糟品,非常有特色,十分受欢迎:

  糟肠和糟肉:糟肉一般选用猪头肉和五花肉,去毛洗净,放在滚开水中一烫,使肉略一挺硬撩起,切成小块,拌入酒糟罐中密封两周后即可食用。糟肠选用猪大肠(小肠也可以),方法与糟肉同。食用时,从罐中连糟带肉舀出一碗,蒸饭时放在饭锅里蒸,饭熟糟融,香气四溢,不仅肉、肠酥烂可口,即糟也异香扑鼻,味美无穷。

  糟蟹: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须是本地的特产——山坑溪流中的小蟹。而且必须全部是活的,先养一、二天,让它吐出腹中的废弃物,然后泡好盐水,澄清,倒去上浮和沉淀物,将活蟹撕去肚脐(腹下生毛的部分),浸入澄清的盐水中。另外用新鲜酒糟拌切碎的红辣椒、蒜瓣等倒入盐水中,与蟹拌匀,立刻密封。否则,活蟹经盐、辣、蒜的刺激,就会冲出盛器发狂奔跑,将不可收拾。密封一月后即可食用。虽然山坑小蟹有骨都鲜美xx,糟、汤更加妙不可言。请听这首民歌:“山坑小蟹也横行,一经糟腌xx鲜,人间{dy}神奇味,天上神仙也垂涎!”

  打年糕

  云和称年糕为馃,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年货之一,打年糕也就成了年前一件大事。打年糕需要不少家伙,还需要很多劳动力,这么一件兴师动众的事,非一家一户能承担,因此左邻右舍的人都自动组织起来,排好次序一家一户地轮,轮到哪家,大家都会自觉地去帮忙。劳动力白天要到生产队劳动,或者上山砍柴,以备过年之用。打年糕一般都利用晚上时间及雨雪天,一家一个晚上,十多户人家就要十多个晚上。打年糕还要很大的场地,我们家三直房子,有很大的堂屋和灶间,还挺干净,自然每年都成了做年糕的理想场所。

  {dy}道工序是蒸米。将早上就浸在水桶里的米,挑到水碓港洗净,放入木头饭甑里蒸,两只大饭甑同时进行。几个妇女将衣袖捋得高高的在雾气中穿进穿出,热气将她们的脸膛熏得红红的,一个个象抹了胭脂。她们都是较有经验的中年妇女,负责烧火、锅里加水、饭甑里洒水,并能根据饭甑上的蒸气香味正确判断米是否蒸熟,一旦蒸熟,立即有一大汉将饭甑端下,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另一甑,而这喷着浓烈香气的熟米则被快速送到堂屋。

  此时堂屋里早已摆开了战场。一只大大的石臼放在正中,十几个拿着馃戳的大人、小孩已严阵以待。蒸米倒入石臼,十几支馃戳同时插入石臼,你一下,他一下,不停地戳,大约十几分钟,这时的米饭已成团,几个人配合用馃戳将饭团翻过来,又再不停地戳,再过十几分钟,一人将米团子整团端出,放在八仙桌上,分成一小团一小团,再装入饭甑里去蒸。

  蒸过第二遍的米团子再次倒入石臼,戳馃,将小米团戳成大米团,然后用大木槌砸,十几个壮汉轮流,每槌一下,坐在石臼边上的人就眼疾手快地将米团子调整一下位置,以保证它受力均匀。这种活不是每个人可以做的,必须十分灵活、熟练,否则一槌子下去,一记就砸扁他的手指头。不过这样的惨剧好象从来没有发生过。

  {zh1}一道工序是做年糕。如果说槌年糕是充满着力度的轰轰烈烈的交响乐,那么做年糕则是轻歌曼舞了。这是最宽松愉快的场所,与槌年糕相比,不太需要力气,男女老少都能包容。堂屋边上摆有一张用长凳、门板搭成的板台,一壮汉在石臼里抱起已经被槌得软绵绵的大圆团,啪地摔到板台上,用力揉实揉圆,然后用手撕扯成一小团一小团,分给早已在板台四周等候做年糕的十几个人。同样,将小团揉圆揉实,搓成长条,然后捺扁,就成了我们常见的年糕。

  无论是帮忙做年糕的人,还是看热闹的老人小孩,都可以随便吃年糕团。板台的一角放着几个大盆,有豆沙、芝麻、咸菜等,你可以随意掰下一团热乎乎的年糕团,捏成薄饼状,舀上一勺馅子,再包成你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包子、饺子,甚至元宝、小鸟、小鱼。这种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糕团吃起来特别软糯可口,边做边吃,也弄不清楚自己吃了几团,撑得肚子撑不进去为止,在那过年过节才能吃几次白米饭的年代,真是难得的享受。

  做好的年糕被迅速地装进篮子,送到后间也早已准备好的板台或篾垫,将它们整整齐齐地排成行。要晾七天,等晾干有了细小的裂缝再浸到水里,要用立春前的水,有用木桶浸的,也有用水缸浸的,但不能腌过咸菜或酿过酒,不然会变酸变臭。

  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有了年糕机,逐渐由机器加工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做年糕的方法。虽然,农村过年做年糕的习惯一直未改,但做年糕的那种氛围已经没有了。我七十年代初就离开了农村,可始终保持着农村人的土气,每年春节前都要到菜场买回一些年糕,晾年糕、浸年糕,即使不是做年糕的全过程,却亦能在脑子里重温儿时那热闹非凡做年糕的日子。

  菜头咸

  云和人称萝卜为菜头,“菜头咸”即用萝卜做成的咸菜,亦称“菜头粒”。山区农民生活艰苦,菜头咸是一年吃到头的下饭菜,家家必备。

  秋冬,萝卜收成,挑一些个子中等的萝卜,连泥带根晒半干,去根毛后洗净,倒进大锅,加放腌菜卤和很多的盐,要煮{yt}一夜,不断加进腌菜卤;山区柴火方便,煮的时间更长,文火煮三天三夜。出锅时的菜头咸黑里透红,香气扑鼻,连汤带菜头咸装入泥坛里,盖严放在阴凉处,一两年也不会坏,随时可取出来吃。云和农村习惯用饭罇炊饭,将菜头咸切成小片,盛入碗中,加进熟油,放饭罇边上与饭同炊,奇香xx,胃口大开。

  以菜头咸为原料,还可以加工成各种菜。云和人喜欢用擀面杖擀面条,常常用菜头咸、香菇、鸡蛋等煮成汤浇面。将菜头咸剁成末,加入鸡蛋、葱花捣成糊状,摊在油锅里煎成薄饼,称菜头粒煎鸡蛋,味美价廉,是极好的下饭菜。现在云和的饭店、宾馆,大小食坊都有这道云和特色菜。

  油筒饼

  “油筒饼”为云和所特有。一般是秋冬季南瓜、萝卜收成,茶油上市(早米水粉随时可磨),原料齐备。这时,人们就会想起泡油筒饼了。

  洞筒饼制作简单:只是要特制“油筒提”三、四只(圆筒、平底、老酒杯大、高一寸,安提柄),小平锅一只。锅内装茶油浅半锅(一寸半深浅)。加热滚沸时,油筒提装满早米水粉(水米粉不能太厚,有一定流动性),用手提着,浸入油锅八分,略烫一会,筒内四周附着薄薄一层米粉,油筒饼的壳身已形成,即将筒内多余水粉倒回水粉缸内,馅入南瓜丝或萝卜丝(拌入青葱或辣味),与筒饼壳身齐平时,上面再盖上一层薄薄的水粉、没入油锅中,一俟上盖一层水粉转黄变硬,与壳身结合,即可脱筒,将饼倒向油锅里滚炸,当饼色现出金黄色时,就可以出锅,趁热享用,奇香扑鼻,松脆爽口,清淳甘辣,妙不可言。




郑重声明:资讯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简介》_灵枫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