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小省的大战略——循环经济成浙江工业发展的亮点-毛立波的博客-搜狐博客

资源小省的大战略

——循环经济成浙江工业发展的亮点

毛立波 

 

 

 

 

    “吃掉的是造纸生产中衍生的造纸污泥,解决了因填埋造纸污泥占用土地及对土地造成二次污染的难题,产出的则是电能和可用作新型墙体材料或水泥生产的原料。这不是天方夜潭,是富阳市的浙江板桥集团研发出的造纸污泥规模化、无害化、资源化脱水干化焚烧发电技术。企业该技术的一期工程投产后,每年可为富阳节约土地70余亩,每小时可供电3万千瓦。

    类似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例子,在全省不胜枚举。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正成为浙江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从“4121”到“733

 

    浙江省是经济大省,同时却是资源小省,长久以来经济发展一直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早在2005年,省政府就以实施“4121”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和抓手,全面推进全省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就是全省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余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的首批试点单位,通过试点示范,提供经验,以点带面,发挥工业循环经济的xx作用。

    结合省“4121”示范工程,湖州、台州、嘉兴和绍兴市四个试点市均制定了工业循环经济规划和实施方案。杭州、宁波、衢州等非试点市也先后编制完成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各市因地制宜确定了市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如杭州市开展了“2632”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宁波市推出了“2412”工程、嘉兴市有“1221”工程,台州市有“2525”工程、湖州市有“3911”工程等等。为加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培育,许多市都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扶持力度,绍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包括节能降耗资金500万元),杭州市财政统筹安排1500万元左右,长兴县、永康市都安排了500万元,重点用于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和开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活动。

    在“4121”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省政府于2009年进一步提出加快工业循环经济的“733”工程。省经信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副处长王勇介绍,“733”工程是指在七个重点领域推进工业循环经济,重点培育30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与30个示范园区,力争在再生资源产业、再生能源产业、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及装备业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与提升发展。今年初,省长吕祖善又明确表示,全省将启动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10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生态省和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循环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浙江省在资源综合利用上,把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剩余热值回用发电作为主攻方向。2009年全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总量达600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3%左右。仅生活垃圾焚烧和工业窑炉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在十一五4年形成年节能量就达130万吨标煤。

  水泥、商品混凝土等是建材工业利用固废物的主力。2009年全省利用粉煤灰1100万吨,节约堆放土地约4720亩(5米高堆放);水泥企业利用废渣替代石灰石,年节约石灰石原生资源约120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水泥行业在全国率先全部淘汰机立窑,共淘汰落后生产能力6000万吨,新型干法窑水泥达到{bfb}

  新型墙体材料也是利用固废物的重要产业。2009年,全省墙体材料行业替代粘土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约3900万吨,生产新型墙体料236亿块标砖,节约土地2.59万亩。新型墙材使用比例达到77%。近年来,全省已淘汰粘土砖瓦窑2500余座,盘活土地6000余亩。

   利用可燃废物或余热发电已成为一大产业,全省共有24家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企业投入运行,每年焚烧生活垃圾约500万吨,发电量相当于70万吨标煤。余热利用在钢铁、水泥等行业得到推广,全省72条新型干法水泥窑已完成余热发电技术改造,总装机35万千瓦,年节标煤达91万吨。以上两项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在十一五4年共形成年节能约130万吨标煤的能力,对全省节能降耗的贡献率达6.5%。 

    目前,全省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已经发展到330多家,年利用各种工业炉渣、粉煤灰、石煤、石煤渣等废弃物2760万吨,产品产值约137亿元。

    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出台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根据截止2009年底的统计,全省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企业共有542家(含享受新墙材政策),其中享受退税企业374家,享受免税销售额的企业168家。企业退税额均用于技改再投入,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循环再生体系初露端倪

  

  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是生态工业。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即循环产业链。目前,全省工业循环再生利用产业链形式主要有企业内部、行业间和工业生态园区等三种,由此构建循环再生体系

    一是在企业内部构造循环产业链。像新安化工集团,在利用亚磷酸二甲酯生产草甘磷的过程中,产生的氯甲烷以前普遍采用高空排放处理,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新安化工集团通过研发,开发出氯甲烷回收净化工艺,回收率达到98%以上,回收的氯甲烷被成功用于公司有机硅单体的合成。公司还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稀盐酸实施净化、浓缩处理,使回收的盐酸产品含量达到31%以上,满足了草甘磷生产工艺的要求,回收后的盐酸全部用于草甘磷的合成。

    二是行业间构建循环产业链。像永康在五金、化工、建材行业中推行的产业链循环合作,包括开展冷却水循环利用:引导全市钢、铜、铝企业进行冷却水循环利用,冷却水重复利用率达到{bfb};推进企业间合作:将氢氟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磷石膏用于水泥生产的原料,将去氟后的废盐酸作为五金产品去锈原料,将煤渣用作制砖原料;饭店泔水再生化利用:全市油脂企业对回收的饭店泔水、动植物油进行蒸馏分离,产品分别用于造漆、铸造和替代柴油,年回收废动植物油可达4500多吨。

    没有任何矿产资源的台州,依靠废金属再生产业,解决了当地民企生产所需的70%的铜、铝、不锈钢等原材料。当地最有名的齐合天地金属有限公司,是全国{zd0}的废旧五金回收处理企业,仅年产再生铜一项,就相当于国内一座大中型铜矿的产量,可以配套生产2850万辆轿车,或3330万台空调、6660万台冰箱。

    三是园区内构建循环产业链。像位于镇海区的宁波化工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纵向、横向二条链推进。纵向链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上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顺流而下构建石油化工产业链。如利用大乙烯的衍生产品生产芳烃、乙烯胺、石油树脂等项目,这些项目的产品又成为园区其他企业的主要原料。横向链以大企业的“三废”为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类产品并向下游延伸。如利用炼化的脱硫硫磺生产硫酸,硫酸应用于钛白粉生产,废酸应用于磷肥生产;大乙烯的残渣焦油生产炭黑,炭黑供应橡胶厂作为原料等。在引进企业的布局中,将相关企业尽可能布局在相邻地块,物料隔墙供应利用管道输送,减少运输距离。同时,园区先后投资30亿,建设了液体化工输送管廊、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强化资源再利用和能量回收。

    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则以国华宁海电厂为龙头,形成三条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脱硫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基本消化了国华宁海电厂的衍生物,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专家呼唤政策体系

 

    浙江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年上半年对全省各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表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日益凸现,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仍有多处瓶颈制约: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与工业化同步进行,受到诸多约束。像杭州市,目前工业结构污染较大,特别是化工、造纸、染化、纺织部分传统行业,对资源与环境压力很大。然而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是由历史发展基础以及我们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所决定的,是目前我们的优势所在。如果要保持这种优势,就必须承担生态环境破坏加重的压力;如果要缔约生态竟争的优势,对生产设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则意味着要失去目前拥有的优势。由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会更多地遭遇固有优势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两难选择。

    二是循环经济建设仅仅停留在几个顶目、个别园区上,企业间包括园区内各企业间的循环利用基础还比较欠缺,彼此之间没有形成产业内部或产业间互相关联、共生共赢的生态产业链。

    三政府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监管的有效手段还要加强。循环经济产业链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例如宁海国华的脱硫石膏,由于价格原因,企业不愿意将脱硫石膏卖给厂区附近的北新建材作为原材料,生产纸面石膏板,而是运到市外进行销售,导致北新建材资源综合利用产能无法释放,对社会整体而言,推高了生产运输成本,对此类现象,政府还缺乏有效监管手段。政府缺乏对工业循环经济规划和规划实施的监管。有些工业园区筹建时,根本没有考虑工业循环经济的规划,而且,即使有的工业园区有了工业循环经济规划,但在招商时,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很难执行规划中产业链的布局。政府对此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四是工业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尚待构建。由于缺乏公共信息平台,有关工业循环经济的信息沟通渠道还不够畅通,众多企业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得不到综合利用,基本上圈于“资源—生产—排放”的模式,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下。由于缺乏工业循环经济公共基础平台,例如因区域内有没有公共水处理设施,企业自建水处理设施投资有很大,只能将中水直接排入环境中,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污染了环境。  

    此外,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实施,但地方配套法规和政策较缺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不健全,无法进行定量分析和考核。

    专家认为,浙江工业循环经济依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完善激励发展机制,建立一整套从政府到部门、到企业的完整、明确的工业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

 

 

链接:

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

 

    “733”工程是省政府在4121”示范工程的基础上,2009年提出的进一步加快工业循环经济的工程。“7”是指在七个重点领域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即推行绿色设计与制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三废”回收利用,实现废旧工业产品再生利用,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鼓励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两个“3”分别指重点培育30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与30个示范园区。

郑重声明:资讯 【资源小省的大战略——循环经济成浙江工业发展的亮点-毛立波的博客-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