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红:中国公关的守望者
 11月27日下午,在第五届中国公关经理人年会议上。我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陈先红教授荣膺“推动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100人”奖项,走上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领奖台。她也是影响公共关系行业的20名公关专家之一。 

    她被同行专家学者称为“公关{lx}”、“公关一姐”,而她自称是“公关界的守望者”和教学、研究、咨询“三栖动物”。她指导创意团队获得首届公关策划大赛金银奖,她的《公共关系生态论》是国内{dy}本具有理论创新性的公关专著。讲述起她与公关结下的缘分,谈话中流利的表达和不时跳出的诗句更使她显得睿智、知性。

与公关一见钟情 

    陈先红老师在17岁之前一直生活在新疆。从小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熏陶,使她深深地热爱知识,热爱学习。17岁那年,她以全校文科{dy}名的成绩考入专业排名{dy}的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系。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感觉档案学很神秘、很神圣,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她才发现档案学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大二时,她在学校的地摊上看到一本《简明公关关系学》小书。“公共关系”四个字强烈地吸引了她,“公关都是与私企有关,怎么会和公共有关呢?关系常常讲私人的关系,那公共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关系又能成为一门学科,那它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我当时一下子很好奇。” 陈老师回忆道。虽然那本小书内容很枯燥,但是正是公共关系四个字,开启了她求知好奇心的钥匙,一下子激发了她对这种知识的好奇和渴求。“我和公关的缘分好像是冥冥之中已经安排好的,我与公关是一见钟情的缘分。”她在《公共关系学原理》一书的后记中也提到“于我而言,公共关系却是一生一世的缘分,一世不变的守候”。 

    从那时起,陈先红老师开始xx公关方面的知识讲座,并参加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的公关培训,“当时开设的公关培训主要是关于公关最基本的知识,比如公关是什么,做一个公关人要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等”。1988年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进入省部级单位工作的机会,选择到武汉的一所高校任教。“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家就在武汉,我父母希望我能回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在高校能开设公关方面的课程,所以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校。”在教学期间,她被派到武汉大学进修公共关系学。 

    为了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驰骋,陈老师选择考研来深入学习。从公共关系本身所涉及的知识层面来说,它属于管理学科。为了完善在公共关系方向的理论知识,2002年,她读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硕士专业后继续攻读该校管理学院企业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从大二时与公共关系学结缘到新闻学硕士,再到管理学博士,陈先红老师一步也没离开她所钟爱的公共关系学。谈起这段求知历程,她说:“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有’三定—坚定、坚持、坚守,坚定你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四面出击;坚持你的研究兴趣,而不被过程所诱拐;坚守你的研究领域,而不被情势所左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板凳要做十年冷吧”。谈到学术和人生的关系,她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一句诗来做了阐释:“天空中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人生就是一种过程,一直体验的过程,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产物,最重要的是我们奋斗的乐趣和快感。” 

教学、研究、咨询的“三栖动物”

    “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你也许熟悉海澜服饰的这句广告语。陈先红老师就是海澜集团之名的背后策划者。她被海澜服饰的老总周建平称为“海澜之母”。2002年,海澜的老总也曾以“两三百万年薪”邀请陈先红老师“加盟海澜集团,但是被陈先红老师当场拒绝了。作为从事咨询策划行业十多年的资深专家,陈先红老师已经为100多家企业和单位的品牌咨询和公关广告策划项目,频繁地与企业名流打交道并没有使陈先红老师放弃她所钟爱的教学和科研。 

    在想象中,陈先红老师与市场、社会走得很近,应该是一位很“入世”的学者,但是,访谈中才深深地感受到,陈老师其实是一个极具理想主义情怀的学者。她回忆说,七岁那年母亲告诉她的那句话“永做书房不出来”,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里——“只要找对路,不怕路遥远,因为脚比路长”。这样的人生信念使她能够拒绝很多诱惑,始终坚持着对学术和知识追求、坚守着对公关的热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知识高’,自从1993年{dy}次为中国雅戈尔做咨询策划,我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才感受到‘布衣亦可傲王侯’。” 

    20多年来,陈先红老师一直从事着公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咨询,而且硕果累累:她先后出版《现代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生态论》等十余部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著;在科研方面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政府调控新媒体公共关系策略研究”、省重点文科基地课题“关系传播与博客传播研究”等;在实践方面,她曾主持过海澜之家、合肥财经学院等100多家企业和单位的品牌咨询和公关广告策划项目;她所带领的红树林策划创意团队也曾夺得首届公关策划大赛金银奖。她自称是公关领域的“三栖动物”。 

    这种称谓,不仅是对她作为一名公关专家学者的总结,也是她学术追求理念的延伸。她秉持“国际化、社会化、学术化”的学术理念和追求,并对这一追求做出自己的阐释:“所谓国际化就是与国际沟通的能力,澳大利亚访问学者的历程使我能够攻克语言障碍,使用英语听说读写。”这也为她以后和国际上的学者保持联系、主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交流提供了交流的工具。


   “社会化,就是咨询实践要跟企业、社会、国家联系,要为公共利益、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寻求平衡点,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公关,公关的价值在哪里,从而把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学术化就是对学术的追求,是这三者的核心。”正是坚持这种学术追去理念,陈先红老师出版的《公共关系生态论》是国内{dy}本具有国际视野、与实践结合、具有理论创新的公关专著。

     从公共关系学本身来看,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小学科。“80年代从国外传入中国,几乎一夜成名,迅速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几乎没有哪个学科能像公关一样传遍整个中国。”但是公共关系学起初没有自己的专业基础,公关一词也常遭到人们的滥用,“男公关、女公关,公关已经与腐败、xx等名词搭上了关系。”几年之后,人们谈公关色变,“公关就像武汉的臭豆腐,要么臭得很,要么香得很。”在公共关系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建构上,作为一门边缘的新兴学科,它连本科专业目录都没有上,它没有自己的专业地位,它也没有自己的科研地位。 

    但是陈先红老师在公关这片领域并不寂寞,她用自己在教学、科研和咨询三方面的累累硕果证明了公关领域的可开拓空间。“中国公共关系100人”的评价词中也指出,正是像陈先红老师这样的专家和业界人物的探索和实践引导着中国的公共关系行业从误解走向了解,从稚嫩走向成熟。 

    为什么她能在这个被误解的边缘学科里硕果累累?见证了中国公关行业在中国“几番风雨几番晴和”的陈先红老师笑称自己是赛格林笔下的“守望者”:“我因热爱而守望,我因忧虑而守望,我因乐观而守望”。
 
    在陈先红老师眼中,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小学科,但是它蕴含着大学问。“公共关系的价值在于它追求的是具有{zj2}关怀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价值平衡’。它旨在个人、组织、社会、公共利益中建立一种价值平衡的系统,通过公共对话建立起全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公共价值,这是当今世界极为缺乏和极力追求的。”从在微观上讲,它能提升个人对他人的关照;从组织上来讲,它讲强调互惠互利;从社会上来讲,它能够推动社会的风气,促进民主的进程。特别是在目前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网络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公共关系的建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大二就与公关结缘的陈老师,因为这门“小学科的大学问”而对它情有独钟,这也是一种学术自信吧。
 
    公关行业在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虽然它从被大众误解走向被了解,从稚嫩走向成熟。但是在学术领域,公共关系学仍没有自己的专业目录、没有自己的学术队伍,它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重视,很少有人能静下来从事这个方面的研究。在《公共关系学原理》的后记中陈先红老师曾提到:“公共关系学就像是传播学的‘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是真正驻足的人很少。”现实中的公关杂志还存在着传播浮浅、片面、甚至错误的公关知识。这些都是陈先红老师忧虑所在,也是她的责任所在。她也表示自己愿做公关的布道者,传播公关的“真、善、美”。
 
    而对公关业的未来,陈老师认为21世纪是公关行业的黄金时代。她提到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假如我只剩下一块钱,我也要用它做公共关系。”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对公关也有些比较正确的认识,公共关系学科地位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这些都是陈先红老师看到的高兴事。她说,作为一门“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传播真、善、美的公共关系理应发扬广大,为国家、政府和企业出言献策。 

    陈先红老师用20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践行着一个学者的“守望者”的角色。

“红树林”中的指导专家 

    在陈先红老师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副相框。相框里,枝繁叶茂的红树林掩映着陈先红老师灿烂的笑容,那是06级的环境设计系黄嘉佳亲自设计制作送给陈老师的教师节礼物。作为一名“红树林创意团队”队员,她用“红木成林,生生不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表达对陈先红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红树林创意团队”在陈先红老师的指导下创办于2002年。“起初我所带的研究生有QQ群,同学们在群里讨论各种学术和策划创意方面的问题,在以后参加各种大赛的过程中,他们便自然而然地成立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名称是团队队员自己起的,“红”字取自“陈先红”的“红”,“树林”是想表达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红木成林,众鸟高飞”的意思,在红树林创意团队的网站的简介中这样写着。目前红树林创意团队是启明学院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科团队,已经成为一支国际化的团队,不仅有硕士生、博士生,还有特别优秀的本科生和国外留学的硕博生。
 
    这个团队有队员20多名,陈先红老师按照创办小规模精英团队的思想,始终把团队队员控制在20名左右,强调团队的高智型和密智型。在办团理念上,陈先红老师坚持“TRC”的办团模式,即培养队员“创造型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有咨询策划项目,她会让队员自己动手:从问卷设计、问题访谈到头脑风暴,以及{zh1}的策划方案撰写和展示阐述都让学生全程参与,让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用”。2007年,在{dy}届全国大学生公关策划大赛上,她指导红树林创意团队获得首届公关策划大赛金银奖。2008年,她指导的团队再次夺得大赛的银奖,并获得“{zj0}组织奖”、“{zj0}指导老师奖”、“{zj0}案例奖”。 

    陈先红老师认为大学的育人功能更多在于完善人格,开启生命智慧。在对队员的指导中,陈先红老师也非常注意这一点。她要求队员背诵《论语》,她认为《论语》是一门教人做事、做人的学问,深入地体会《论语》,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和内在修养。
 
陈先红简介:
    陈先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黄陂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广告系主任,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品牌传播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中国策划学院研究员。是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访问学者。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陈先红:中国公关的守望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