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电信乱象_刘保华_新浪博客

    “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是今年国际电信日的主题。殊不知,美好的光环下,电话被蹭、话费被吞、上网被骗……一幕幕电信应用的丑剧正在全球上演。美、日等国纷纷采取行动,他们能否根治这一痼疾?


问道电信乱象

    5月17日,国际电信日。
    这{yt},IEEE 802标准全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中国电信宣布引进黑莓,联想正式开卖乐Phone……市场上明枪暗箭,而在这激烈的竞争背后,是安逸地享受着由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便捷生活的消费者。
    他们拥有智能的终端,使用着各种各样的应用,体验着高速网络带来的畅快。这正印证了今年电信日的主题——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今年,宽带、移动、智能无疑成为电信业的热点。而在这些热潮与变革来临的时刻,我们也的确需要冷静的观察与思考。

 

不能忽视的消费端问题
    在最贴近生活的消费层面,一些问题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有时会看到街边的流动摊上xx充100送100的电话卡。然而,不少消费者有被这样的电话卡“吞话费”的经历。“我没打几次电话,可是很快就提示余额不足了。当时卖卡的人留给我的投诉电话也打不通了。” 在深圳打工的吴女士就这样吃了哑巴亏。
    据《中国计算机报》的记者调查,在北京,制作发售这种电话卡的公司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有的公司只有几个人。这些公司一旦将号码注销,关门走人,买了充值卡的用户只能是损失钱财,自认倒霉。(详见《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第41期)
    相比这种电话卡“吞”话费的能力,有奖竞猜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奖金已经积累到5000元了,目前还没有观众打进电话!请赶快拨打我们节目下方的热线12590XXXXXX,答对问题立刻赢取5000元大奖和一部3G手机……”主持人充满激情地诱惑着,但用户一旦拨打这个号码,就会落入此类有奖竞猜节目早已设好的圈套中,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话费就此消失。
    据记者调查,这类节目骗钱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录播代替直播,二是尽量拖延通话时间。那些看起来像是电视直播的画面,其实都是在演播室里录好的,真实观众的电话根本不可能被切进导播间,而是通过12590或101590等号码,接入到了SP设置的语音系统或客服部门。(详见《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第11期)
    这些问题出自一些不太正规的企业,但正规的厂商也有存在问题的。
    张阳(化名)是一名资深手机维修工程师,他曾向记者透露诺基亚手机维修渠道的弊病。张阳表示,目前,在一些诺基亚手机维修网点的维修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把“小病”说成“大病”,有时候还会把 “没病”说成“有病”。通常情况下,手机只要被送到维修店里,工作人员总会检测出问题来,而且问题通常出现在主板上,因为主板是主要部件,维修费用较高。在工作人员危言耸听之下,很多人“不得不修”。
    张阳还特别向记者提到了一点,客服人员在顾客维修的时候通常不是根据问题的难度收费,而是看用户个人,看用户的手机价格,看用户能承受多少钱来修手机。(详见《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第42期)
    此外, 售卖“蹭网卡”也是我们无法忽视的。这种俗称“蹭网卡”产品的原理是,通过xx别人加密的无线网络路由器密码并强行接入,窃取他人的网络流量来实现自己免费上网的目的。
    据法律专家介绍,蹭网属于一种很直接的侵权行为。我国《电信条例》明确规定:盗接他人电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使用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施或者码号,属于扰乱电信市场秩序的行为。蹭网现象在国外此前就出现过,部分国家甚至为此立法监管,目前新加坡已明确界定蹭网属犯罪行为,英国一男子还因蹭网这一违法行为而被捕。(详见《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第12期)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以及我国电信业规范的发展,这些电信消费层面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无法停止的电话
    2009年11月的{yt},美国圣奥古斯丁的一位牙医接通了一个电话,电话的那头没有人说话。当他挂断电话,电话铃却再一次响起——还是同一个号码。这位牙医又一次接起电话,可是,电话的另一端仍旧没有声音。挂断电话后,牙医的电话却再一次响起。
    随后,牙医很快发现,不仅是手机,自己家里、单位的固定电话也一直响个不停,但一旦接通,另一端似乎只有空气,没有任何声音。
  虽然有些心烦,但牙医认为这可能是网络问题而没将它放在心上。但没过多久,牙医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掉入了犯罪分子的陷阱中,因为他发现自己退休账户中的40万美元凭空消失了。
  报案后,美国执法部门开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电话骚扰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这些电话都是同一个人利用自动拨号工具发出的。但是,电话占线与存款丢失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FBI(美国xx调查局)披露的材料显示,原来,在给受害者打电话前,犯罪分子就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受害者的网上账户信息。他想做的就是将账户中的钱取出来。于是,犯罪分子联系金融机构,修改受害者的关键信息,如邮件地址、电话号码及银行账户号等。
  信息被修改,银行自然要通过电话等方式通知户主。此时,犯罪分子便通过不断给受害者打电话,从而阻止银行联系到真正的户主。犯罪分子所用的方式便是“电话拒绝服务攻击”。
  这个案子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且,在那之后,人们意识到那只是一个开始。
  今年5月初,FBI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报告称,在过去的几周里,这种电话拒绝服务攻击爆发性地出现在美国社会中。AT&T全球欺诈管理部门的联合董事AdamPanagia也表示:“牙医的那个案件是我们遇到的{dy}个案例,在那之后,这种犯罪行动越来越多。”


令人害怕的信息
  家住日本东京的Ken正在家里上网,无意中进入了一个黄色网站。难抗诱惑,Ken在这个网站上注册了一个用户名。突然间,屏幕上蹦出了一条信息:“你成功地注册了我们的在线服务,但是你需要支付5万日元。”这条信息接下来写的是让Ken汇款的一个银行账户,然后是Ken家里的IP地址,电脑的操作系统、浏览器,甚至包括Ken所在的城市。
  继续往下读,Ken不禁冒出冷汗:如果你没有给我们汇款,我们就会给你家寄去一张明信片提醒你;如果你还是拒绝支付,我们就将诉诸法律了。
  已经结了婚的Ken害怕因此与老婆闹不和,或是被同事知道丢尽颜面,而且考虑到5万日元不算太多,便一狠心按照要求,把钱汇了过去。
  Ken只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员。在日本,这种看似简单、被称为“一次性点击诈骗”的行为发展十分迅速,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信息技术促进委员会(IPA)公开表示,仅2009年6月一个月就收到了694份报告案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信息网络学院也在今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简称《报告》)里指出,一次性点击诈骗在日本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到达260亿日元。
  
屡禁难止
  很显然,这个诈骗手段抓住了一般人的心理。而实际上,它没法实施信息中提到的那些威胁。
  “一方面,它并没有和你签订什么法律合同,因而威胁要打官司根本不值得害怕;”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网络学院的专业人士指出,“另一方面,这些诈骗者实际上只掌握了一些边缘信息——用户接入网站所产生的公开信息,比如IP地址等。”
  “尽管如此,但面对语言描述所产生的压力,以及自身因浏览黄色网站而产生的羞愧感,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会意识到这些是组成骗局的一部分。”《报告》指出了这种网络诈骗难以杜绝的一大原因。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网络诈骗行为似乎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18周岁以下学生拥有手机,这将使他们更容易地接触到这种威胁。”《报告》的撰写人之一SallyYanagihara表示。
  SallyYanagihara的担忧是无法忽视的。这不仅因为青少年抵抗力低,也不仅因为人们拥有了随时随地可接入的互联网服务,还因为手机号码这个比IP地址更能明确标识用户身份的信息,更有可能被黑客非法利用。




电话费莫名其妙地增加了
  一家公司的电话月消费额,突然间从前一个月的250美元增加到4000多美元——巨大的差额不禁让电信运营商起疑。
  这一事件就发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当地的一家企业突然接到电信运营商的通知,要求检查公司的电话系统是否有缺陷。“你们的电话线路可能被盗用了,请立刻检查你们的电话网络及设备,并重设所有语音邮箱的密码。”运营商的工作人员建议。
  在与这家小企业沟通后,电信运营商还限制该企业的电话接入某些长途号码。然而,收效甚微。此后的一个月,电话账单上显示的月话费额竟超过了6.3万美元。
  类似的情况其实十分多见。一家防止电信欺诈的组织——英国电信欺诈论坛(TUFF)这样描述:“在我们调查的一个案例中,一家受害企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须支付9.5万英镑的电话费,他们也不清楚这是怎么来的。”
  而这类案件往往在节假日发生得更加频繁。TUFF的内部人士就这样描述:企业总是很惊讶,为什么一过了圣诞节或是新年,企业当月需要支付的电话费就多了许多。其实,这些异常的账单显示出,在人们很悠闲的时候,犯罪分子还在很“忙碌”地工作。而之所以选择这时候,是因为他们知道,在节假日,企业或是运营商对网络的监听相对薄弱。
  这一行为被TUFF称为“通过偷盗进行通话(DTF)”。黑客通过网络,进入到企业PBX语音邮箱系统或是VoIP网络中,然后利用系统漏洞,进行一系列非法操作。此后,黑客就可以随意拨打国内或是国际长途电话,而将电话费用记在企业的账单上。
  在TUFF看来,DTF正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下滑,这一非法行为越来越活跃。”TUFF公开宣称。去年,TUFF对它的企业会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受到黑客攻击的企业中,高达98%的企业都遭遇过DTF。


  而在受攻击的企业中,小企业越发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因为很多小企业的设备性能并未达到抵御黑客攻击的水平。因而在2009年,小企业受攻击的现象不断增加,它们必须承担相对自身规模来说很庞大的一笔话费开支。”TUFF CEO JackWraith表示。
  不过,虽然DTF十分常见,“但很多企业并未发觉自己正在受到侵害”。商业支持系统(BSS)提供商Subex公司指出。而正是企业这种薄弱的预防意识,让黑客有机可乘。


在线欺诈是“利润杀手”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火热。但电子商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在线诈骗、用户数据安全、系统安全以及病毒等。而在线诈骗是目前电子商务面临的{zd0}威胁之一。
  全球支付解决方案商CyberSource的调研报告(以下称《报告》)显示,2009年,有57%的商家认为在线诈骗是他们面临的{zd0}问题,平均1.8%的电子商务收入被浪费在了支付诈骗中,有1.6%的订购者是具有欺诈性的。
  “在线诈骗已经成为电子商务重要的‘利润杀手’。”CyberSource公司客户和技术服务部门的主管AkifKhan解释说,“这不仅仅因为那些欺诈性的订单会产生一系列直接成本,而且对这种欺诈行为的管理,以及内部系统的维护都会消耗成本。”
  同样来自该公司的关于北美市场的报告指出,2009年,加拿大和美国的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诈骗方面损失了33亿美元。
  在CyberSource看来,这种欺诈行为的发生概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订单审核过程存在问题。《报告》显示,只有5%的商家会人工审核每个订单,同时,只有23%的商家用管理系统去管理订单的审核过程。可见审核管理系统的应用还未普及。
  此外,《报告》还显示出近几年的一个重大变化:2007年的时候,只有6%的商家认为客户数据被盗是电子商务中比较严重的威胁,而两年后的2009年,则有超过一半的商家认为客户数据被盗已经是严重威胁之一。

 

哪来的服务费
    今年4月,位于美国戈尔兹伯勒的Charles发现自己的AT&T电话账单中有一项7.71美元的费用。账单显示,这项费用被一家叫ILDTeleservices的公司收取走了。
  “这家公司出现在电话账单中,已经让我很奇怪了,可更让我奇怪的是,这7.71美元所支付的服务是一项‘号码本帮助’的应用。”Charles述说着自己的疑惑。之后,Charles的妻子告诉他,是自己使用了这个应用,但没有任何信息提醒她这个应用是要付费的,于是她就很安心地使用了。
  家住在美国米尔顿的BarbaraWilliams也有同样的遭遇。“我经营着一个礼物商店。有{yt},我接到一个电话,问我是否要将自己的店名置于他们的企业黄页中。我便告诉他如果没有任何费用,我愿意。电话那头很爽快地告诉我,这是xx免费的。”她回忆说。
  之后,Williams慢慢淡忘了这件事,直到她看到了她看到了自己的Verizon电话账单上一些奇怪的、支付给ILDTeleservices的费用。Williams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费用,只看到在这些奇怪的费用旁边写着“在线许可权”和“ILDTeleservices”两个词。于是,Williams打了800电话询问这个事情,可最终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据美国xx委员会透露,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他们收到了457份针对ILDTeleservices的投诉案。
  在美国,这家叫ILDTeleservices的SP(服务提供商)无疑成了众矢之的,深陷“乱收费”的泥沼中。但ILDTeleservices却觉得很冤。
  ILD(ILDTeleservices的母公司)发表声明称,ILDTeleservices是在商人和顾客间提供交易处理服务。ILDTeleservices和电信运营商,诸如AT&T和Verizon签订了服务合同,帮助商家通过网络来向消费者收取费用,这些费用将直接结算在用户的电话账单中。
  ILD的高层Fred loyd也很快站出来表示,他们只是提供手机话费支付服务,而消费者应该将这些抱怨转向那些卖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不过,不管谁在乱收费,在未通知消费者的情况下,自行决定为消费者绑定支付服务,ILDTeleservices与运营商在这一事件中有难以推卸的责任。Charles猜测称:“我们就这样被自动连接到了未知的第三方服务付费服务上。AT&T肯定可以获得分成。”
  许多消费者在获知有这一绑定的支付服务后,都要求取消该服务,但遇到了很多阻碍。“我看到我的电话账单中有31.84美元是支付给ILDTeleservices的。于是,我要求取消这一服务。”美国消费者Todd无奈地说,“但我却被告知这一服务无法取消。”
  投诉者Janie Carstens“幸运”得多,在连续打了三通电话之后,他终于让ILD取消了该支付服务。(记者:俞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问道电信乱象_刘保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