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5月25日报道 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出现了一件群众无法理解的怪事。一方面国家投资近百万元在该镇白潭村建设了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另一方面,一个在别处屡屡碰壁的高污染锰矿企业被镇里引进村,成了水源污染的心腹大患。 记者调查发现,金石镇的事例非个例。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一些乡镇成为污染企业的主要流入地。尽管老百姓强烈反对,但项目背后往往有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的身影。 >>事件 水质变差村民就医 在湖南省涟源市金石镇白潭村,村民刘冬初说,去年以来,不少村民身上开始长“毒痘痘”,村里一条小河的水草也变了颜色,池塘的鱼一年来几乎不生长。 村民们派代表到娄底市疾病防控中心和娄底市中心医院检查。两家医疗机构都认为,“毒痘痘”与水质有关。矛头指向2008年进驻村里的华宇矿业。这是一家以锰矿矿渣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碳酸锰、氧化锰、锰粉等。 工厂排污处理简单 记者在现场看到,华宇矿业依托于当地一家废弃水泥厂建设的简陋厂区,矿渣堆得到处都是。厂区距最近村民家不到100米。生产造成的工业废水只简单地沉淀处理就排入村里的池塘、稻田,而且,这家企业与国家安全饮水工程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米。 白潭村村民说,就在锰矿厂区废水排放口,有个地下溶洞,直通地下水系。金石镇设在白潭村的国家安全饮水工程,也是依靠当地{ctr}的水潭水资源。金石镇负责经营国家安全饮水工程的一位曾姓工作人员说,这个饮水工程不仅负责金石镇的饮水,还向邻近两个乡镇供水。国家已投入约145万元补助资金。 村民们“想不通”的是,“这个华宇矿业在郴州、邵阳等地都办过厂,就是因严重污染环境被赶跑的。为什么还要引进来?” 引资不看环保证书 白潭村村支书朱秋晚说:“起初大伙不知道要建什么厂,镇上要求村里支持,说不会影响环境。没想到现在弄得村里不安宁。” 这个厂2008年下半年开始试生产,直到现在尚未取得环保许可证。村民们多次向镇里反映,没有结果;随后又多次到涟源市环保局、娄底市有关部门上访,均未取得成效。 镇里的态度一度比较暧昧,直到近期才有所转变。镇长钟智军称,已请环保部门对地下水质进行检测。如检测结果表明华宇矿业会危及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则予以关闭。村民们说,钟智军并不是“拍板”引进这家企业的镇领导。 >>调查 交钱排污并非个例 记者采访发现,这样的事例并非个例。就在涟源市的另一个乡镇——七星街镇,两家平均年产煤不足4万吨的小煤矿,也因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引起群众强烈反对。这两家煤矿近几年每年缴纳约400万元税费,却导致临近12个村上千亩良田的水源被毁坏,大批农田抛荒,山塘干涸。 当地村民普遍认为,上千亩良田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这远不是煤矿交纳的数百万元能弥补的。但当地政府部门对利弊的判断显然出现偏差。 财政偏紧不是理由 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乡镇逐渐进入其转移链条末端,污染遁往乡镇的趋势值得警惕。湖南省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提出,从2003年开始,湖南省即拉开城区企业外迁乡镇的序幕,当年仅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就有300多家污染型企业需外迁。大量污染企业成为乡镇招商引资中的“座上宾”。
但记者调查发现,成因虽与财政状况有关,但并不能xx归咎于“财政偏紧论”。 “暴露了可持续发展、环保监督管理在乡镇的空白。”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认为,当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导致乡镇干部的“短视”,以及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制度等原因,都是导致被城市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得以在乡镇立足的推力。 “要有一个对决策、决策者的追责机制。”中南大学教授刘立平称,强有力的问责机制缺位,导致了类似行政决策、招商引资中的不负责任现象。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