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也谈附子的用法_草本郎中_新浪博客

    关于中药饮片附子的服用方法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我想结合个人见闻,“起哄”几句。

    教科书上强调,附子入药,必须先煎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以上。但是中药房的药剂很少是专业的司药人员,大多是西医院校毕业学生,对中药知识了解有限,加上医生xx上有的未能注明“先煎”,即使注明了,又是怎么个具体先煎方法呢?不了解附子毒性者,往往不理睬“先煎”二字忠告,不予另包;肤浅了解者虽然另包,也瞩患者“先煎”,并未详细介绍方法。所以经常见到有的患者用药时附子先煎是先煎了,水一开立即将其他xx加入,等于并未先煎。甚至用水多少不合适,比如开始水用少了,待其它药加入后,又再加水等等。

    正确的煎服方法因该是:开始一次性将水加够,附子先煎的时间应是待水开后计算,一般十克左右附子先煮半小时,量大者应不少于一小时,特殊情况下应配伍蜂蜜或生姜同煎,方能达到减除附子毒性的目的。

    二十多年前,我有一亲戚服药后遍身发痒,很长一段时间才减轻,我有事去他家,便将药渣指给我看,发现用的是“三生饮”xx:乌头、附子、南星、木香。且不说乌附星三药毒性如何,整个xx的正确用法应该是作散剂,再加入蜂蜜或生姜一同久煎。该方是用来xx风痰上扰型中风病人的,现在很少有人还在使用它。我这位亲戚并无中风迹象,可见用药不当,服xx法不正确,危害之大。

    十几年前,一李姓病人,五十多岁,素有脾肾阳虚症状,厌恶生冷凉物,常年恶寒怕冷,即使伏天也离不了绑腿和棉衣。才毕业的年轻医生给开的“附子理中汤”,因见教材上并未言明先煎,也就没意识到先煎的重要性。病人服药后,遍体发痒很长时间才消失。久病成良医,此病人自己也经常要求服用“附子理中汤”,但因怕麻烦,不愿将附子先煎,遍身发痒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又过几年,还是那位李姓病人仍嫌汤剂服用麻烦,独自一人生活,身子也懒懒的,要求用中成药长期服用。我建议用桂附地黄丸和附子理中丸联用,早晨服附子理中丸八粒,晚上服桂附地黄丸八粒,不可性急,贵在坚持。过了十几天,他又来了还是遍身发痒!细细问之,原来他并未按我所嘱咐服用。说小小八粒药子儿,微不足道,能准个啥么?便将两种浓缩药丸各服八粒,每天三次,同时服用!这又迫使我为他上起中药常识课来。

    乌头、附子等要求先煎,目的是为了减少它的毒性。许多中成药中的附子是不是制附子或者用其他办法减去过毒性的,本来就值得我们怀疑,这次他服药引起瘙痒就是证明。八粒药丸是保证药效在安全线之内,他两药各服八粒,等于加倍用量,怎不引起瘙痒复发?

    在这里,我想向厂家进一言:能否研究将附子毒性减低的办法,如用“制附子”、“熟附子”等。因为久服或超量服用含有附子的中成药一样会引起中毒反应。

    我也向病人进一言:服药一定要听从医师的忠告,切不可擅作主张,加大剂量,或者改变煎服方法。

    我还想向医院或诊所领导进一言:中药房药剂,一定要起用具有丰富中药知识的药剂,对中药知识一知半解者,千万不可使用。

    我再向初学中医的青年人进一言:中医中药的“不传之秘”不xx在药味或剂量的加减上,同时也在xx的炮制使用方法上。多向有经验的老一辈中医工作者学习领教,切勿自以为自己懂得许多老中医不懂得的现代化知识,就瞧不起老一辈人了!认真思考一下“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深刻含义!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也谈附子的用法_草本郎中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