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桩,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基本攻防的位置。不同的武术派别,不同的作战目的及理念决定不同的攻防技法。拳击的拳桩与散打的拳桩是不一样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搏击理念及技法需要决定的,散打需要踢,打,摔各方面的配合运用,在防护上要防御的面积更大,手部放置部位相应地低些,为了便于踢击,其重心就要适当调整,就必然出现于拳击实战姿势上的差异。 (1)打马式 昂族拳术的实战姿势一般有两种 骑马式和打马式,这种格斗姿势与古泰拳是xx一样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电影《寻佛》。 骑马式和打马式姿势是一样的,{wy}区别是左式及右式,打马式是左式(左拳左腿在前)。 (2)骑马式。这两式的动作基本一致,{wy}区别是左式及右式。相对于现代拳击的实战姿势,把左拳左腿在前者称为左式,力量大具有杀伤力的右拳右腿置于后,蓄力待发,等待时机出击,使用重磅武器将对手击垮。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左撇子的比例远远低于右撇子,故一般拳手都采用左式为主。壮拳的格斗式与拳击,散打实战姿势有一定的区别,类似古代泰拳格斗姿势。
(3)举鼎式:(壮话:“度奴”式,老鼠的意思),类似现代泰拳的格斗姿势。防守时像老鼠一样小心翼翼,进攻时“像针尖扎上”。 (4)猴面式:形如猴子洗面。与现代搏击技术相差无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战姿势呢?值得注意的是昂拳双手的位置,这主要跟古代狼兵训练武艺及其特点有关,古代战争中均使用的刀,枪,斧等器械进行格斗厮杀,所以其手法主要的拿兵器进行格斗的(参看下图握兵器的手法)。在战场上徒手搏斗不是重点,所以狼兵在训练上的内容主要与军事技术为主,由于狼兵的"半军事半农业"性质特点,除了平日练兵,应付战争之外仍需要进行社会劳动。由于在生产劳动中不可能经常携带武器在田间地头,劳作之闲进行训练,只能简单地运用身边的生产劳动工具,如扁担,锄头,树枝甚至徒手等等进行操练。久而久之也就演变成诸如“扁担拳”“板凳拳”“昂拳”等等,形成一系列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壮族拳术。从这些拳术中,我们仍可以仍看到其原始的雏形:打马式 如果给以各种器械后可以演变成(2),(3)单刀盾牌术,(4)双刀术,(5).(6)长枪术等等 图片: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