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单质(教案)

碳单质(教案)

2010-05-18 09:12:27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实际上是由细小的石墨晶体和杂质组成的,了解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几个简单可行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实验、勇于探索的能力。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通过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用途和结构的归纳总结,使学生认清结构、性质、用途的内在关系。

(4)通过碳的单质的展示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3)通过讲述碳-60的发现,使学生明白创新就在身边,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石墨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样一段广告。(点击课件播放广告)

    广告中展示的主角是谁?(钻石)

    它来自哪里?(点击课件进入课题)

    今天,就让钻石带领我们扣开碳家族的大门,踏上探索之路,解开它的身世之迷吧!

    不用担心前途关卡重重,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定会给我们不少帮助的。

    大家准备好闯关了吗?(准备好了!)

     好!(点击课件)

[过渡]

探索{dy}关:认识金刚石。(板书:1、金刚石)

    闯关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影片,看完回答问题,答对所有的问题才能进入下一关。

   (点击视频,学生观看。)

    好,问题来了!(边点课件边问)

    {dy}题,金刚石由什么元素组成?

    第二题,金刚石的颜色和状态是怎样的?(学生答完教师点击课件链接展示图片。)

    第三题,金刚石有哪些用途?(学生答完教师点击课件链接展示图片。)

    第四题,金刚石可以用做玻璃刀和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完点击出现:自然界中最硬的矿物。)

[过渡]

同学们非常棒,顺利进入第二关。(点击课件)

    探索第二关:了解石墨(板书:2、石墨)

    时间回朔到四百多年前,晶莹剔透的金刚石被历代王公贵族视为高贵与权势的象征。而这时,在英国,人们首次发现了一种深灰色的石头,闪着金属光泽,稍一碰它就掉落细鳞片状的粉末,它外形有些像铅,当时被称为“黑铅”,现在我们叫它石墨,而化学家则称它为“金刚石的孪生兄弟”。

闯关要求:利用老师所给的石墨粉探究石墨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想请同学来说说看,我们可以探究石墨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我们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时一般的顺序是先“看”后“测”,也就是说先观察它的色、态、形,再测它的密度、硬度、导电性等等。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实验,这里有个“友情提醒”:我们每组都有一个塑料瓶盖,里面填满了石墨并用胶带封口,课前老师已经在上面扎了两个小眼,这是用来测石墨的导电性的,可以把导线直接插入小眼,再用手压胶带,因为石墨粉为松散结构,压一下使它的结构紧密些,现象更明显。另外,实验过程中不要忘了填写学案上探索第二关的相关内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正确实验。)

(学生实验结束,汇报,教师聆听。)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石墨有这样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点击课件展示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

[过渡]

其实石墨一直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能找出它究竟藏在哪里吗?(学生回答)

    对,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

   (教师边总结边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由于石墨最软,它可用做铅笔芯,(点击链接)那大家知道作画用的6B铅笔、写字用的HB铅笔、绘图专业人员使用的6H铅笔,哪个最硬,哪个最软吗?请同学们自己感受一下。(学生对比铅笔,得出结论:6H最硬,6B最软。)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服务一下。(点击出现:小知识 铅笔芯由石墨和黏土组成。铅笔上的H-Hard表示硬度,B-Black表示黑度,H数越多石墨含量越少,铅笔越硬颜色越浅,B数越多石墨含量越多,铅笔越软颜色越深,HB是中间的)由此可见6H铅笔石墨含量最少,而6B铅笔石墨含量{zg}。(点击返回)

由于石墨具有导电性(点击链接),它可以用做电极,还可以做有轨电车的电刷,当然,它用于有轨电车还由于它耐高温、有滑腻感。(点击返回)

因为石墨有滑腻感,工业上通常用它做润滑剂。

老师这边有把锈得较厉害的锁,怎么开也开不开,哪位同学能帮帮老师?(学生上台)

首先请你告诉大家,你打算怎么做?(学生解释,然后刮铅笔芯灌入锁孔将锁打开)看来非常管用,谢谢这位同学。

(点击进入下一张幻灯片)

[过渡]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关也顺利通过了。两关闯过来,我们认识了金刚石、了解了石墨,并在生活中找出了石墨,接下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回忆,并填写学案上“简单回顾”的内容,然后我请同学来回答。(教师巡视,学生填写并回答,教师点击出现答案。)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但化学家却非常肯定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点击出现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因是:)让我们借来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揭开这对兄弟身上的秘密吧!(点击出现“结构”,并点击链接)

    这是金刚石的结构模型,红色的球代表碳原子,碳原子排列成空间网状结构,这使得来自任何一方的力都不能使它遭到破坏。这是石墨的结构模型,碳原子排列成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可以自由滑动,电子也可以自由通过。(点击返回,并点击出现金刚石、石墨的结构图片)

    由此可见,它们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出现答案)

    金刚石和石墨由于有不同的结构才有不同的性质,也才有不同的用途,那大家能说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出现“决定”,并边点边说)很好,事实上反过来用途可以体现性质,性质可以体现结构。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物质,那大家能举出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推知结构的例子吗?(学生举例)那性质与结构之间关系的例子呢?(学生举例)

    大家前面的知识都掌握得不错。xx金刚石的形成极为不易,它是碳在地球深部高温高压的特殊条件下历经亿万年的"苦修"转化而成的,产量极低。很早之前人们就开始研究用石墨来制金刚石,经研究石墨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点击链接)

    那石墨变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学生回答)由这对亲兄弟的事实我们也知道了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由此可以说明,(点击出现“结论”)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不同单质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点击返回)

[过渡]石墨不但有金刚石这样的孪生兄弟,还有它的同宗弟兄——无定形碳,它们是由石墨小晶体和杂质构成的,其中有名气的要算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了。(点击链接:探索第三关)行程中发现我们的水源被污染成红色,同学们能把它恢复成无色透明的吗?我们可以找什么来帮忙?(学生回答:活性炭、木炭。教师点击课件出现“净化水源”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按课件所提示的动手试试看哪个效果更好。(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结束后教师纠正实验中的错误。)事实证明,活性炭效果较好,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结构吧。(点击链接)木炭具有这种疏松多孔的结构,比表面积大,能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吸附在它们的表面上,所以木炭的吸附性是它的什么性质?(物理性质)木炭在高温下通入水蒸气,除去表面上的油脂就得到了活性炭,活性炭比表面积更大,吸附能力更强,所以效果更好。

     请大家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道题。(点击链接)(点击返回)

    (教师边说边点击出现图片)有心的同学会发现:烧烤离不开木炭,画家写生要用它。活性炭不但能帮助我们脱色、除异味,还可以用做防毒面具。我国几千年前就使用的墨是用炭黑制成的,把它填入橡胶还能增加橡胶制品的耐磨性。而焦炭主要在冶金工业上显身手。

[过渡]碳元素是人类接触最早的元素。化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就是对碳元素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碳的单质只有金刚石和石墨。(点击课件)直到本世纪80年代,化学家用激光照射石墨时意外得到了碳-60(板书:3、C60)它的分子形似足球,又称足球烯。由碳-60的发现过程我们知道了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老领域可能会有新发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闯关要求:阅读课本105-106页,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学生看书,回答。)

    碳-60和它同系物的发现为人们展现了碳家族的另一奇观,此外,科学家们还在致力于纳米碳管的研究。(点击链接)可见碳家族之庞大,碳单质种类之繁多,前景之广阔,还有更多的奇迹等待我们的同学去创造!

[小结]今天我们连闯四关,经历了很多,一路走来你学到了什么?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碳单质(教案)】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