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中国饲料业陷入“苦战”。一些管理粗放、缺乏成本控制和风险抵御能力的饲料企业备受煎熬;优势企业则趁机跑马圈地,四处出击,并购战略进行得如火如荼。告别“高速增长时代”后的“中速增长时代”,如何适应新的生存法则,成为很多企业的重中之重。
行业变革使其中的每一家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那些对于饲料经济形态变化有着极其敏感触觉的领军人物,已经提前布局,用各自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的变革。
行业大佬的声音,你要认真体会;行业大佬的举动,你要密切关注!
附:2013年中国饲料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名单
新希望六和 1541万吨
正大:880万吨
双胞胎:860万吨
温氏:849万吨
海大:479万吨
正邦科技:442万吨
东方希望:434万吨
通威股份:395万吨
大北农:387万吨
亚太中慧:351万吨
刘永好:转型急需综合服务
对农业来讲,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市场倒逼农业种植、养殖要实现规模化。
比如养猪,现在一头猪赚200块钱,养100头猪还不够,必须养几百头、上千头猪才行,这叫规模经营,规模经营就是市场倒逼的结果。农村的规模化、现代化转型正在进行。转型急需服务,什么服务?
第一是技术服务。谁提供这个技术服务?以前是畜牧站,现在不是了,是市场,哪个农业企业能够在市场走上前列,帮助农民扩大规模,它就能找到出路。
第二是金融服务。现在养一万头猪,养二十万只鸡,动辄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个时候能够提供金融服务是一个大课题。而金融服务一定是在农业领域认识很深,同时又有技术,同时有产业链知识的这些人跟金融企业结合起来提供这样的服务,这为我们指出了新的方向。
第三是市场服务。几十万只鸡一块儿要卖出去?怎么卖得出去?
第四是组织服务。
当我们朝这个方向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就是通过技术服务、市场服务、金融服务、组织服务来帮助农村产业的转型,我们或许就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谢国民:未来不止卖饲料
我们正大目前在做什么?就是要在适合的地方,民风好,环境好,交通方便,在这些地方做深做全。饲料厂、种猪、农场、屠宰场、加工厂xxx,xx覆盖30公里内,距离不要太远。原来我们的饲料厂,卖到200多公里外,都是不对的,运输费用就把利润吃掉了,农场还要考虑猪、鸡的死亡率。今天的汽车工业,我们跟中国xx的汽车公司上汽合作,10000多亩地,3000多个重要的零部件,配套工厂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这跟我讲的一模一样。这个转型完成后,大家现在主要是卖饲料,10年后,就会变成销售蛋品、鸡肉、猪肉、成品,都不是销售饲料,饲料到时间送去就可以了。
鲍洪星:专业分工合作蕴藏巨大商机
随着养猪模式的演变,对饲料需求的变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进军养猪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养猪的大企业寻找饲料供应的合作伙伴,必然是找“门当户对”的规模集团,成为他们猪场的一个生产车间,而饲料企业也必然是心态平和,告别“暴利”的诱惑,只赚取加工费,靠规模和质量的驱动,持续稳定地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是家庭猪场模式的养殖户。他们以前普遍存在一种心态,担心饲料公司会攫取他们猪场的利润,于是就自己搞副业--自配料。随着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饲料原料价格的暴涨,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养猪能否赚钱的主要矛盾,由从前单一的关注饲料,转向栏舍条件的改善、母猪产仔数量、仔猪存活率、疫病防治等问题。通过多年的实际操作,他们发现,大型饲料集团生产的饲料,由于是规模采购、大批量生产,不仅价格公道,只赚点他们的加工费,而且质量持续稳定,各类营养指数都能达标。而自己搞自配料生产,原料没有正规检测、生产过程粗制滥造、霉菌毒素无法控制。因此,绝大多数的家庭养猪场也都开始转向规模化、专业化的饲料集团,然后自己全副身心地搞好正业--心一意致力于养好猪。
温鹏程:养殖业需要资源配套
我觉得是,中国依然是传统农业大国,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无论社会发展的如何现代化如何高科技,最终离不开这块田,是离不开农业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过去农业不是没有市场商机,而是因为没有人去做。中国单是养猪市场就有一万亿的市场,目前却没有一个xx的牌子,这就是一个机会。
中国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能够有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农业建设中来是件非常好的事。但现在发展农业需要的是一整套系统,不是谁会养猪谁会买猪,这是需要产、供、销,后台服务一套工程的配套合理的工程系统。养猪也要配套的,猪病了要知道怎么治,物价上涨了要知道怎么调整策略、产品价格跌了要懂得怎么去避险。
薛华:饲企应构建系统竞争力
这两年整体养殖效率提升,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大宗商品的价格不好,但这是必然的趋势,这是所有行业都面临的,不管是猪鸡鸭鱼都是一样,整个经济形势都一样,大的经济形势放缓,养殖也快速发展到现在的情况也是供大于求了,价格不好这是必然的。但又会回到从养殖户的层面来说谁的成本低,谁的效率高,那还是得回到技术上面来。例如现在是成本为5块钱的草鱼,我亩产5000斤你3000斤,亩产还是有优势的,养殖效率的提高过程还是要回到技术。那养殖的技术有几个环节:种苗,饲料,养殖技术。养殖技术就是产品的背后支撑,你教会他怎样去调水,怎样控制氨氮,那你必须有好的产品支撑和好的方案支撑。所以我们会看到会有部分优质的养殖户的效率高,会赚钱,会发展。
至于不同企业做服务的差异化问题,我觉得关键看谁的产品好。现在变化很大的情况就是前几年养鱼饲料的好坏很模糊,但这两年的变化就很大,随着养殖户的变化,差的就被淘汰了。因为差的养殖户是搞不清效果的,谁便宜用谁的。那现在好的养殖户越来越多,饲料的差异,种苗的差异都能识别。这就是企业差异化的一个方面,有没有能力把产品做好。
做好一个产品的因素有很多,一个好的饲料产品,包括采购能力,研发能力,这些都要面对非常激烈的竞争。要保证饲料的产品做得很好,能够盈利,价格还不能太高,就是看你一个系统里面的竞争能力,包括我们现在做种苗做动保都是一样,回到这个点上。
林印孙:全产业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全产业链并不是要追求大而全,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放矢地把全产业链置于同一个价值体系下进行整合,全产业链建设必须要有统一的总体战略思路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否则,“全产业链”建设会变成“跑马圈地”式的简单并购和多元化运营,并不能形成有机整体,发挥产业链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正邦的全产业链策略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投资产业链“两端”和抓准关键的“两翼”。投“两端”即投资上端育种、基因和生物技术类企业以获取核心竞争力;投资下端渠道、贸易及品牌,以掌控渠道终端市场优势。抓“两翼”即整合人才和资本,打造农业产业资本平台和行业精英创业平台。同时,基于产融结合,运用投资和金融手段带动和发展中间制造业企业,快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规模。
刘永行:农业也可以超高毛利
本来做饲料往下游延伸是很正确的,饲料卖给自己的产业链,下游加工肉制品、食品,这样一条产业链非常好,新希望收购六合就是这样做的,温氏也是这样。但我们大量的精力、资金、干部投入到了重化工,没有足够的精力延伸到下游食品。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也是我们不做食品的原因,食品企业遇到投毒的情况比较多,影响企业的名声,要花很多时间处理。饲料与食品还隔了一层,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我们饲料厂黄河以南的玉米都不用,因为天气不好,玉米容易长黄曲霉素,黄曲霉素特别是含量超过20ppm,容易导致肝病,所以我们饲料用的玉米都要检测黄曲霉素,不用黄河以南的玉米。
中国农业,如果按目前的小农发展模式的话,从长远说没有太大竞争力,因为中国土地有限。农民平均每个人1亩地。要解决农业的竞争力问题,第一个该做的是免税,现在农业税已经免了,非常好;第二个就是补贴,但是补贴的金额对农民只能说杯水车薪,就算每亩地补贴1万元,也解决不了农民的富裕问题。
所以,农业必须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才能适度改善。不然,就逐步变成西方大农业的市场,但也有一个好处,只要有足够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业也可以是超高毛利行业。
刘汉元:谋求发展更应理性
过去我们疯狂增加产能,所以尽管我对产能过剩经常有微辞,产能过剩在很多时候是市场经济条件的不然产品,所以在市场条件下讨论产能过剩本身是错误的和一个伪命题。你想想市场的伟大就是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倒逼经营主体,淘汰弱者维持先进者,给客户和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质量。所以过不过剩应该由投资主体自己去判断,政策和政府的导向你维持一个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和持续,给人们一个可以预期的,这在未来是更为重要的。所以在饲料行业里面我们很早就放开了的,改革开放是走在前面的,所以我们没有拉过这个时代的后腿。但是人们都应该清楚我们这个行业是所有30年来产能对过剩的行业之一,我们行情很好的时候总体产能利用率不到60%,我们形势不好的时候产能利用率不到50%,这就是我们过去30年饲料工业全行业的真实写照,但是它快速发展了,很快从基本为零到全市场经济主体参加,内资外资参加,民营国营共同参加,全世界xx的饲料生产国。
今天我们关起门来,适应这种形势和时期转折的特点、特征,我们就要想,这个行业的人我们要增加几分理性的思考,不要简单去再扩大产能太多,尽管升级换代我们要用,不要简单想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因为走别人的路,回来你会发现,家门口都没路了。老想去吃别人那碗饭,回家发现厨房都被别人端走了,该吃什么样的饭,什么样的差异优势能使你在这个行业里面保持相对优势,生存和发展下去,维持我们一个理性的判断,把握一个合适的,甚至偏慢的投资节奏,尤其是在新产能、新规模上做足文章,我想是我们这个行业大家遇到挑战的时候迎接机遇的一个重要方面。
邵根伙:新时代已经降临
饲料行业这20年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市场化阶段、整体素质竞争阶段。从1997年开始,饲料企业包括管理、采购、销售、生产等方面的发展都进入到第4阶段。到目前,特别是今年我们正进入整体素质竞争的高峰时期。这个高峰时期的到来,是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促成的。目前有5个方面的环境变化,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加入WTO而带来的竞争还没有真正开始,国外饲料行业的净利是1%,而国内的利润不止这个数!二是真正的跨国公司还没有全面进入。以前我们认为在饲料行业跨国公司并不可怕,现在,我不这样认为,随着获得市场准入所附加条件的逐步淡化、国际人才市场的形成、畜牧业集约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经营、扩张的手法将不再受制于人才、资源的本土化和销售文化差别的制约。最近几个跨国公司的动作很大、很具有压迫力,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种变化;三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促使消费趋势和特色都发生改变,向安全化、绿色化发展;四是集约化。
我认为,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企业至少应有以下3点认识:一是要有信心;二是产业前途依然乐观,我们畜牧饲料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饲料行业真正的巨头还没有产生;三是重新配置企业资源,优化管理策略,拉长产业链条、建立xxx生产、争取区域做庄。以前扩张力太强的企业,应调整企业资源,争取将优势集中在一些省、县。xxx生产也就是自己的产品卖给自己,因此要趋利避害,发挥规模化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具体的管理策略要调整,如简化部门结构,转变营销模式等。基于这种考虑,目前已经有很多大的集团企业,例如正大、六和等都在逐步的依据形势来整合企业资源,以应对由入世后国际饲料巨头以及大量的、正在不断涌现的小型饲料企业而带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张唐之:三大因素决定企业未来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发展的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企业关键是人才,有人才就拥有了一切。在一个企业中,人才占成功的因素的70%,市场占成功因素的20%,剩下的10%才是资本。
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是基础,中国农业将在5-10年后成为世界的农业。目前,中国商业及工业已经和世界接轨,只有中国农业尚未与世界接轨,发展前景好。中国农业尚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问题就是机会,看好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
三、未来属于年轻人。我希望年轻人能够自律、培养美德、做好人、做好事。不仅是要成为有知识的人,更要成为有能力的人。
陈春花点评:农牧企业转型四大难点
我们整个农牧行业,我认为我们xx的挑战是没有针对消费终端来思考,都是基本都是基于产品端和养殖端来思考,为什么在很多场合下我都喜欢讲哈佛商学院的这句话,他说:“顾客并不想买你的四分之一的钻孔机,他其实是想要那个孔。”所以,到底钻孔机和孔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也就是我们转型当中最重要的那个调整。我们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型不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产品习惯太多,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顾客。
组织转型的第二个难题是什么呢?是在思维上我们能不能用行动检验或者提供解决方案。我希望我们不仅仅是在内部喊转型,讲变革,讲创新;更希望看到得是行动、解决方案和方法论,这是我们对整个组织转型的第二个要求。
第三个难题,转型的本质是什么?转型的本质其实是效率。作为企业,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动用的是社会投放给我们的资源,当这些都交给我们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产出要比别人多,这就是对效率的要求,也是我们转型的目的。
另一个难点就是组织。我们会看到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会说去中心化,去xx化,去平台化,而我们作为传统企业最难的是什么,是我们有平台,有xx,有中心,有结构,有等级,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要求组织转型是真正能够面对顾客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