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
(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室外展示区域)
项目地点:上海大学
项目功能:室外展示、文化活动
建筑面积:1800 平方米
开幕时间:2014年10月正式开幕(展品、浮雕全部完成)
设计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设计负责人:王海松
设计团队:王海松、吴爱民、谢建军、迟博辰、王英钦、皮歆
摄影: 苏圣亮
获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景观设计类 银奖
项目背景
“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是一个建于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的室外文化活动场所,也是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的室外展示区域,其主要功能是陈列与老上海大学有关的史料、校友名录、大事记等,也兼作学生社团活动场地,并将对校外预约团体开放参观。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大学是一所“大师云集、人才辈出”的红色学府,瞿秋白、陈望道、邓中夏、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朱自清等名师培养了包括李硕勋、杨尚昆、丁玲、张治中、王稼祥、杨之华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青年。为了传承城市文化、延续老上大精神、提升校园文化,上海大学利用校园内的一个下沉场地改建成该校园文化园地。
创作理念
1、顺应环境
园地选址经上海大学师生网上xx产生,为校区主轴线的起始区域,隐喻该园是上大精神的起点。项目的用地原为校园绿化用地,内有大量灌木、部分乔木及一片下沉地形。新建的园地利用了原有的下沉地形,并尽量避开原有乔木,形成了整体下沉的纪念性空间。结合环境的设计理念大大减少了土方量,并利用原有植物的围合态势形成静谧、素净的园地空间。
2、追溯历史
结合下沉地形,在下行的空间动线中展开对老上海大学的历史追溯。几片弧形清水砼墙高低错落,取长卷之势,呈年轮之态。其围合而成的空间有开有合,既有线性的展示空间,又有开敞的嵌有老上海大学校址地图的下沉广场。空间静谧又不沉重,既有纪念性意味又具园林意趣。
3、磨砺痕迹
园地入口处采用砾石,朴素有质感。内部采用上海传统里弄的青砖,且用传统的青砖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铺装形式,其中“自由杂铺型”和“放射排列型”均预留了较宽的缝隙,填充种植土和黄沙的混合物,并混播四季常绿的草种,以期达到青砖铺地中渗出绿草的效果,为整个园地带来绿意和生机。
弧形墙面选用80宽的杉木小模板,并故意留缝,使完成的砼墙有清晰的木纹和凸起的接缝。拓有木纹肌理的弧形砼墙质朴简洁,引人深思,其粗糙感似手工“宣纸”,其斑驳粗节犹如竹简,与后续竖排文字内容相匹配。
相关链接: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是我国建筑创作优秀成果的xx荣誉奖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共评出金奖16名、银奖46名、入围奖62名。《建筑技艺》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负责评审过程中的部分事务性工作和奖项前后期宣传,近期将陆续介绍获奖项目。回复“建筑创作奖”可了解更多奖项情况。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粉丝已近17万,欢迎点击最上方标题下蓝色“《建筑技艺》杂志”关注我们。杂志订阅可登录www.atd.com.cn上方“征订”。
====================
建筑技艺-建筑结构微信联盟
如果您是结构师,或是对结构专业有兴趣,欢迎关注《建筑技艺》的兄弟微信——《建筑结构》,查找添加公众微信号“建筑结构”即可.
===============
《建筑技艺》微信推广和杂志订阅
建筑技艺微信推广电话:010-57368780
杂志订阅:010-57368777
===========================
微信投稿
诚邀粉丝惠稿本刊微信平台,分享设计作品、技术心得、成长故事等。要求原创(未在其他公众微信平台发布),文图并茂。合适的内容可同步在期刊发表。投稿email:410020427@qq.com,请注明:微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