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者膳食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食用菌产业蓬勃兴起。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介绍,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产值不足1亿元;而到2014年,全国食用菌产量已超过3000万吨,总产值近2000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食用菌产量的比例也呈逐年升高的态势。目前中国食用菌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5%以上,排名世界第一。 虽然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第一,但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整体实力并不很强,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话语权,这极大制约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食用菌亟须走出去与国际接轨,通过“走出去”来提升行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2016年3月,中国食用菌行业大会暨2016春季博览会在“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此次活动打开了我国食用菌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食用菌交流互通的大门,开辟了食用菌企业走出去的新航线。
图为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自动生产线上操作机器进行菌种罐装。 中国食用菌协会 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指出,我国食用菌产业“走出去”发展具有现实的好处。首先,菌棒进口关税低。以香菇为例,在国际上,香菇的进口关税是30%,而香菇菌棒的进口关税只有8%。其次,技术壁垒低,通关时间短。香菇的出口要接受20多项检测,菌棒的出口检测项目较少,检测只需5天,整个通关时间在10天左右。再次,避开了产品价格歧视。在国外基地生产的香菇被认定为东道国本国产品,能享受到平等待遇。当国内的香菇价格为20元/公斤的时候,韩国基地的香菇价格已经卖到了80元/公斤,差距十分明显。xx,实现了国内外经销一体化,省掉了原来通过国外经销商所需的费用,而且出口菌棒与直接出口鲜香菇相比,运输成本及产品损耗都大大降低。此外,避开了国内食用菌出口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把竞争战场转移到国外,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企业的定产、 定价策略空间,而且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档次和水平。“这些实实在在的优势,不‘走出去’体会不到的。”李玉说。
“虽然我们的整体实力不太强,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产业优势。”高茂林说,我国食用菌产业具有种类多、原料丰富的特点。目前,我国野生食用菌的种类数量超过2000种,驯化后的种类超过100种,其中可以实现商品化的就多达60余种。繁多的种类、丰富的原料以及充足的劳力构成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综合成本低的特有优势,再加上产量优势,使我国食用菌产业具有与其他强国竞争的基础。当然,我国食用菌产业也存在科技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生产工艺不先进等问题,只要解决这些问题,突出我们的优势,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化就xx可以实现。
李玉指出,食用菌产业即将迎来市场稳定下的缓慢增长,技术、品种、模式的创新,形态更为高级,分工更为复杂以及结构上更为合理的专业化分工的新常态。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内食用菌在引进国外设备、公司过程中,需要进行根本上的消化、吸收,发展中国特色。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施多品种、多元化、土洋结合的食用菌产业化路径,让中国食用菌“走出去”。他表示,一方面,应该先将食用菌的饮食文化带出国门;另一方面,要将技术、将企业带出去,而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这样才能体现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内涵;此外,食用菌产业需要改变原来的高产能、高能耗、高劳动强度的状态,要将其改造成为现代化的、高技术、高水平,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标准化栽培,在这过程中也需要淘汰落后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食用菌的国际化是有门槛的,并不是想与国际接轨就能接轨的。”中国食用菌协会徐泽群告诉记者,这个门槛就是工厂化,只有经过工厂化标准生产的食用菌才可能获得国际的认可。由于过去我国食用菌生产主要是散户种植生产,既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也没有指标证明产品安全,无法获得国际认可,所以今后必须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才能使我国食用菌产品走出国门。
据了解,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可以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在xx可控制的环境下按照批量和规格生产食用菌,而且可全年不间断地生产,打破了食用菌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保障市场全年供应。工厂化生产可创造出最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环境,生产条件不受外界自然因素影响,而且采用生物转化技术,以纯物理的方式生产,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农药,生产出的产品无论外观还是品质,远远优于一般大棚栽培形式生产的食用菌。最重要的是,工厂化生产的效率高,规模化、自动化、工业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高效率是传统生产方式无法比拟的,整个生产过程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此外,工厂化生产有利于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引导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带动农民致富,有利于安全生产、循环产业以及标准化的示范,更有利于发挥国际行业交流,促进产业国际化。
李玉指出,行业标准是工厂化食用菌产品能否走出去的分界线,尽管2000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制定了保证香菇无污染、绿色的香菇栽培技术规范、无公害标准和产品品质术语,但与日趋严格的国外市场标准和准入条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和滞后性。因此,需要更加完善、严格的行业标准为食用菌工厂化护航。
食用菌行业国际化的本质是推动食用菌企业走出去,但是如何走、怎么走却是企业的难题,对于国内食用菌企业来说,与国际市场的不对等性限制了其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寻找并抓住机遇,才能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在中国食用菌行业大会暨2016春季博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顾国新指出,“一带一路”这些沿线各国都有长期食用食用菌的饮食习惯,特别是以素食居多,信奉佛教、伊斯兰教的人民对食用菌更有偏爱,这也是食用菌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不同的国家在农业种植和饮食习惯方面都有日益多样的复杂的变化,这些都为食用菌产品生产技术和烹饪艺术的交流方面创造了很多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机会。
顾国新指出,作为服务食用菌行业的主要机构,中国食用菌协会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第一,协会将积极推动食用菌机构之间的相关合作,建立合作平台,搭建沟通的桥梁,实现包括菌种技术市场信息的共享,为大型项目的合作和实施提供政策援助和各类信息交流和支持,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完善服务。第二,引导中国食用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合作。中国食用菌协会将建立沿线国家食用菌的投资指南,为全国近千家食用菌的xxxx提供沿线国家食用食用菌的人文环境、政策信息、商务信息,鼓励大型的生产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或并购建厂,协助企业进行投融资的一些方案,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投融资风险。同时,鼓励中国的食用菌装备生产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第三,推动食用菌标准化体系的合作和建设。随着食用菌现代化的水平和安全生产的要求,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成为必备的条件,同时标准化也是我国国际贸易和公平便利的基础。通过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为合作提供便利。第四,搭建人才的交流平台。中国有百余家科研机构,从事食用菌的相关科学研究,其中有近20多所大专院校、近30个省级以上的农业类的研究院所,有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做食用菌的专业、系统的研究。很多生产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研发队伍。所以,协会在研究推广优良品种更替、栽培原料、改进栽培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信息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记者:张成
本期编辑:谭思嘉
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 荣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