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近期《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也分别刊登了相关评论文章。Edward Lanphier等人(ZFN技术研发的主要参与者)在《自然》(Nature)指出,在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基因修饰技术具有xx潜能之前,应暂停对人源胚胎或精卵原细胞进行基因编辑。
随后,Doudna、Baltimore等人对《科学》(Science)表示,除不具生殖潜能的人源细胞系外,科学家甚至不应尝试对人类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但文中也承认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或可解释一些如不孕不育等基础科学问题。并且利用单个胚胎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研究也可帮助阐述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问题。
然而,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会伴随许多无法解释的负面效应。例如,经CRISPR技术编辑的猴子胚胎一半会死于流产,并且出生的猴子也不是所有细胞都携带相关改变。因此意图使用基因编辑技术xx疾病的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可能由于“脱靶效应”给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
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分子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指出,基因编辑的技术缺陷及现有的法律条例已经可以有效阻止“人造人”的产生,并且包括基因编辑在内的任何技术,都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临床应用。
然而Doudna等人对此表示质疑,欧洲早有法律禁止对人类胚胎与生殖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但美国与中国并无成形的相关法律条文。在美国,虽然使用人工胚胎受孕需要xxx(FDA)的批准,但对私人资助的研究仍然缺乏有效监管。在中国,虽然卫生监督条例规定禁止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临床应用,但尚无法律条文对此进行约束。
不管第二届阿西洛马(Asilomar)会议是否召开,该问题已经引起了包括纽菲尔德生命伦理委员会(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辛克斯顿团队(the Hinxton Group)及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内的多个学术团体的关注。Church则希望据此回答之前忽略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在担心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缺陷还是滥用?
回复“1”:产品介绍
回复“2”: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