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下篇】基因检测如果是支点,那杆杠呢?

基因空间    2015/4/1  


点击题目下方基因空间,关注中国基因行业专业评论



文/罗奇斌

基因空间原创文章。




罗奇斌

基因大数据解读专家,奇云诺德创始人。慕尼黑工业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曾从师华大基因及中科院基因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于军教授,国内首批生物信息人才。曾多年担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生物信息分析骨干工作,并出任北京路思达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物信息学总监,目前担任易科学生物信息学顾问以及“和君医药医疗健康沙龙”专家委员会委员。贝壳社BioMan成员。曾为业内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搭建生物信息业务。 9年国内外生物信息项目管理经验,10年海内外生物信息教学经验。在国内组织并翻译出版书籍《临床生物信息学》,致力于基因数据解读培训在国内的推广,2014年在全国各地开展巡回的基础和临床生物信息公益讲座,为广大的基因大数据分析爱好者提供培训教育平台。




导读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笔者认为,未来健康行业的支点就是基因检测,谁能找到合适的支点,就有机会撬动“地球”。但是,支点有了,撬动健康行业的杆杠呢?抬动杆杆的那只“无形的手”又在哪里呢?笔者会从三个方面来聊聊这个话题:“没有xx的支点”,“杆杠的效应”,“抬起杆杠的手在哪”。



抬起“杆杠”的手在哪?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我们决定登月,不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困难。


基因行业的项目不简单,虽然作为行业内的人看到的种种不完善的技术和落后的模式,但是应用到消费者市场的科技成果还是凤毛麟角。


2011年中国科技研发投入超过一万亿,占GDP的1.98%,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的水平。从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上看,中国的创新能力在2010年时候排名是第43位,到2011年排在29位。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快速增长的市场和不断崛起的强国之路。


要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终端使用实现市场化,在目前复杂的科研体制内要实现从10%到发达国家的40%水平,这个难度不小。从国家2013年对于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比例来看,中国财政科技支出中企业仅占比15%,而发达国家达到了30%以上。中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与发达国家啊大企业5%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


由此看来,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政府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来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作为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基因行业,也面临着科技创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存在科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于产业技术转化过程中。



科技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这只抬起“杆杠”的手,政府能提供吗?


在美国,一个叫做“BabySeq Project”(新生儿测序计划)的蓝图正在启动,通过基因检测让基因数据陪伴婴儿的一生,成为新生命成长过程的“指南针”。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开始行动。


最近全国政协委员白鹤祥提交了《免费为新生儿建立脐带血和DNA库》的提案,提案里面建议免费为新生儿建立脐带血和DNA库,一方面为儿童生命健康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从源头来有效遏制拐卖儿童犯罪。


我们来算算这里需要国家投入多少钱吧。全国每年新生儿申报户口人数为1600万至1800万,如果采集DNA信息的方式通过口腔黏膜细胞提取的话,每例按照市场价50元计算,除了设备成本以外,每年投入的耗材经费就超过8个亿。


如果仅仅只算这一项基因检测的话,我国的财政收入还能够承受这个支出。但是,只有这一项够吗?


最近,拥有全球xx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的基因数据,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我们看到的是,基因数据正在形成大数据,但是如何和应用市场的对接,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个大问号。



全球xx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


一方面是原始基因数据的不断产出,形成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另一方面是应用市场推动面临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国内在过去两年一直对于基因行业的市场应用持有保守态度,特别是对于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基因检测领域上的应用。从2014年底开始,国家开始发布一系列的试行规范政策。从卫计委发布第一批产前诊断试点单位,发布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到公布109家医疗机构作为首批可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让更多的业内人士看到了希望。


3月2日,卫计委联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通知》里面指出各地要将核酸检测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对于到2015年底未能完成核酸检测全覆盖任务的省份,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视情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像这样在国家层面上对基因检测行业的支持,仅仅是冰山一角。进入2015年以后,在临床检测这一块领域上出现了比较乐观的转机。更多的企业看到了这块市场的商业潜力。也让更多的巨头和初创公司蠢蠢欲动。


中国的企业将基因检测产品推出市场近十年了,大多数基因检测公司都没有做起来。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个原因以外,这里存在三个瓶颈:价格、周期和数据分析;其次在模式创新上需要解决诊断类和预防类基因检测的硬伤;xx需要在基因检测解读报告和后续服务上提高用户体验。



模式创新让资源更充分的发挥


笔者认为,这只“无形的手”,应该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的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如果是一个未来的方向,那么目前中国最缺的是模式上面的创新。不仅业内人士要认识到,而且政府决策部门要意识到,传统的华大基因模式不能被复制。我们需要新的模式来让行业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行业的分工xxx率的运作。


登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实现从医疗到健康、从治病到防病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迈出这一步,而这一步也是健康产业的一大步。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文章作者(罗奇斌)和注明来源(基因空间)并附原文链接,约稿请留言(微信号:qibinluo)】





奇云诺德致力于构建生物信息大数据平台

欢迎访问:www.qynode.com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