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库 微信资讯

【老照片·老故事】外站“首吊”竟是在草席上

【老照片·老故事】外站“首吊”竟是在草席上

2015-02-11 飞机维修基地航线一车间


南航微视窗


负责南航内部新闻、信息的采制、编辑、播送


图:1966年,新疆民航乌鲁木齐机务中队在库尔勒农二师六团农场,利用圆木、草席、轮胎等换发成功,成为民航机务史上的一段佳话。左起:刘建年、陈代洲、黄茂榕。



三个人、两台发动机、三根圆木、一张草席、两个轮胎,这些在机务领域中似乎并不相关的词语却阴差阳错地组合在了一起,让故事发生在了1966年的春天。

那时,24岁的刘建年刚从xx复员,开始在新疆从事民航机务维修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

60年代,新疆各地正遭受到虫灾侵袭,乌鲁木齐机务中队每年都会不定期派机务人员随机前往各兵团农场和草原进行农药喷洒飞机的维护任务。刘建年于当年4月跟随师傅黄茂榕、陈代洲来到库尔勒农二师六团农场进行飞机维护工作。422日,刘建年在飞机例行拆检油滤的工作中发现油滤上沾有金属粉末,清洁并试车后发现油滤中的金属粉末依然存在,师傅黄茂榕当即将情况通过电报向乌鲁木齐机务中队汇报。由于当时运力紧张,乌鲁木齐无法增派其他飞机前来支援,只能在原有飞机上执行更换发动机的工作。

换发工作在乌鲁木齐本不属于一项“浩大”的工程,但在外地就得另当别论了,因为那里连基本的工具设备和维修设施都无法提供。当时的技术科主任通过评估后亲自开车拉载新发动机和工具设备前往库尔勒,一天后,换发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灾情迫在眉睫,兵团农场的领导们个个坐立不安,以至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维修现场观看飞机的修理状况,还时不时地询问修理进度。换发工作也“不出预料”地遇到“棘手”的问题——没有吊发所需要的吊架,也没有承载发动机的托架。进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机械师黄茂榕提出用木头自制吊架的想法,大家一致认为可行,于是便找来三根较粗的圆木,在顶端捆绑牢靠后架在机头发动机的位置,这时却发现吊架的高度不够,由于当地只能找到这样长度的圆木,无法做进一步改进。刘建年急中生智,经过测算,他提议在飞机前轮处挖一个深度合适的小坑,大家合力将飞机向前推,使前轮陷入坑中,这样就克服了高度的问题。经过一番复杂的拆卸后,故障发动机终于顺利脱离机体。

在机务维修工作中,无论是拆下的或是新的发动机都需要放置在专用的托架上,用以保证发动机免受磕碰和挤压,但这里却除了一望无垠的农田,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设备,按照要求,发动机是xx不能直接接触地面的,因为那将导致接触面的部附件、管路等受压损坏,还会受到土壤的污染。经过向兵团领导一番详细的问询后,机械师黄茂榕决定使用当地比较常见的两样东西来模拟这个托架——轮胎和草席,即先将草席铺在地面,隔离土壤,用以摆放工具、零部件等,草席上面放置汽车轮胎,起到柔性承载的作用。“托架”做好后,大家也开始忙碌起来,这期间甚至连飞行机组和兵团农场的领导都加入到抢修工作中。

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当时被人用照相机拍摄了下来,永远定格机务人辛劳与智慧的瞬间,而后“草席换发”故事一时间也变得“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在历经4个白天争分夺秒的奋战后,终于顺利完成外站首次吊发工作,换“心”后的运-5飞机又活跃在农田、树林和草原的上空,喷洒着希望的“平行线”!(申光林报 长宽编)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阅读 举报

微信扫一扫
获得更多内容


技术支持:免费b2b网站   [免责申明]   [举报]    立即注册发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