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出口如何应对新挑战
最近,世界粮农组织官员表示,由于去年茶叶价格大幅上涨,有可能导致茶农扩种茶叶,造成国际市场茶叶供过于求的情况。因而,浙江茶叶出口走向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拳头产品唱主角
今年4月,浙江华大制茶有限公司投产刚满一年,年加工生产珠茶、眉茶已达2万吨,产值2.5亿元,产品畅销非洲。公司总经理陈志华说,珠茶、眉茶产品出口市场稳定,尤其是非洲一些国家对珠茶、眉茶的需求逐年增加,摩洛哥更是把珠茶、眉茶纳入战略储备。据悉,我省的珠茶在世界上{dywe},眉茶生产也有相当长的历史,均属我省出口茶叶的拳头产品。在世界茶叶市场,特别是非洲市场,这两种茶叶有着相当高的声誉,特级珠茶更是拥有“绿色珍珠”之称,深受茶商青睐。目前,我省已与摩洛哥、俄罗斯、塞内加尔等近8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部分茶叶企业还在国外开办茶叶分厂或经营公司,为茶叶自有品牌闯市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浙江茶叶能在国际市场“潇洒自如”,除了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外,茶叶品质的不断提高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实施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工程,编制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10年发展规划。目前,省里已创建开化、安吉两个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新昌、淳安、开化等36个省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216万亩。其中,64个茶叶基地通过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11只茶叶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省329家企业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颁证,认证面积23.2万亩。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9年,我省茶叶产量达16.6万吨,其中出口16.22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出口额约3.82亿美元。“可以说,浙江用占全国10%的茶园,创造了全国15%的茶产量、20%的茶产值、60%的出口量。”这是浙江茶叶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刁学刚对浙江茶叶生产的概括。
出口“壁垒”有多高
当然,浙江茶叶出口市场也并非“风平浪静”。浙江省茶叶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5年欧盟实施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后,该公司年出口欧洲市场的茶叶从9000吨锐减到2000吨。近两年来,公司经过不断努力,千方百计提高质量和控制农药残留,出口量逐步恢复到5000-6000吨。“如果欧盟农残标准不断提高,我们也只能调整出口市场。”该负责人说。
“浙江省茶叶出口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壁垒。”省农业厅有关人士说。据介绍,目前我省茶叶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有两方面:一是国际上农残标准越来越苛刻。如欧盟从2005年8月1日起对硫丹(一种具有杀螨作用的有机氯类广谱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茶叶、棉花等作物。)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2009年5月上旬,欧洲茶叶委员会更是将硫丹列为红色禁用农药,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硫丹会因为安全性问题而被全面停用。二是茶叶进出口检验名目繁多,给茶叶出口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关口,手续繁复,成本增加。日本是我国第二大茶叶出口市场,同样也是浙江绿茶、乌龙茶的主销市场。近年来,日本对茶叶农残检测项目增加到142项,不仅量多,有的指标还严于欧盟。统计数据显示,到去年为止,我省对日本茶叶出口已经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对日出口额占比也从2004年的16.8%下滑到2008年的3.9%。
茶叶产业化程度不高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竞争力。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省茶叶种植户户均经营2亩多茶园,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工、销产业链利益连结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近几年来,尽管名优茶加工条件有明显改观,但大宗茶加工场所脏、乱、差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茶叶出口加工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个私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极大地削弱了茶叶产业优势。
“破壁”之路怎么走
针对目前浙江省茶叶出口现状,刁学刚建议,首先要加强和完善出口茶叶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的茶叶出口经营模式,茶叶出口企业应建立自有种植基地。要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鼓励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有机产品认证和其他国际认证,取得卫生注册和原产地标记注册。同时,要规范茶叶出口经营秩序,企业要着眼于行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目前,浙江茶叶自有出口品牌少,出口以散装原料茶为主。而且,除少数品牌茶叶外,其余茶叶都是以给外商供应原料的方式出口。”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是当务之急。
其实,浙江省的茶叶自主品牌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景宁的惠明茶因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闻名天下;天坛牌特级珠茶1984年荣获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金奖;狮峰牌{jp}龙井茶1988年荣获第二十七届世界食品金棕榈奖;骆驼牌特级珍眉绿茶1992年荣获第三十一届世界优质食品金奖。“但是,由于存在茶叶商标即品牌的认识误区,我省错失了培育xx品牌和世界品牌的许多机会,茶叶品牌多而杂。”刁学刚认为,今后,应该继续扶持、推动企业加大对茶叶品牌的开发投入和推广力度,加快茶叶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他还提醒茶农,不能盲目追求产茶数量,要适当控制茶园规模,通过改植换种改造低产茶园来提高茶园素质,从源头上把握出口茶叶的质量和品质,增强浙江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