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竹相比,日本的科技园缺少什么?(上)
  笔者上周(2009年10月23日)访问了台湾的新竹科技园。从台北乘坐新干线出发,大约花了30分钟()。

  这是时隔10年的第二次到访。虽说十年并不算太长,但那里的变化令人惊叹。  

  科技园里的氛围令人感到像浓缩的硅谷。即,在硅谷时时可见的风险公司在这里也比比皆是。

  10年前不怎么漂亮的办公楼现在大部分也跟硅谷一样,变成了设计精美的建筑。

新竹科技园的来历

  据说,新竹科技园的构想是由1973年的石油危机触发的。据说由当时的政府高官亲自挂帅,为使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兴起以取代过去的轻工业,用了很长时间制定计划,并一鼓作气建成的。该科技园设立于1980年,迄今为止,政府投资金额已累计达到2205亿日元。

  现在(2009年7月),园区内已集结了451家企业,雇用12万8000名员工。这451家企业2008年的销售额合计为3万亿日元。其中,半导体相关企业占7成,太阳能电池相关企业不足2成,太阳能电池相关企业增长显著。

  为新竹科技园提供支持的是周围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其周围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新竹师范学院、中华大学、玄奘大学、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类似),财团法人食品工业研究所、国家高速信息中心(超级计算机)、同时辐射线研究中心、国家宇宙实验室、精密仪器中心、CHIP设计制造中心等支持科学技术研发的人才和机构。

  还设有美国学校。用以解决召回在美从事研发等的中国人时的“归国子女”教育问题。

新竹有而日本所没有的

  当然,日本也有很多科技园。但亚洲的科技园与日本并不同宗。笔者在大学任教时曾对科技园做过调查,还多次去过被称作日本成功范例的“神奈川科技园”。

  其中,规模{zd0}的要数筑波研究学园城市。筑波拥有约300家研究机构和企业,有大约1万3000名研究人员在此工作,其中取得博士学位的约有5600人。

  如果不将这些资产与技术革新联系起来,就无法xx日本的产业和经济。关西文化学术研究城市也是如此。但是很遗憾,现在离“在这些学园城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目标似乎还有很远。

  日本的科技园为什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笔者为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整理了富有活力的新竹科技园的情况。结果发现了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1)人才的流入和辈出

  来自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来到新竹。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师。最令人惊讶的是年轻化。科技园中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2岁。虽然年轻工程师源源不断地进入,但到40岁左右就会辞职。

(2)充实的公共支援

  “盈利后5年内”免税。在日本,冲绳名护特区虽也有类似的免税制度,但期限是从设立之日开始计算。而在新竹不是从公司成立开始计算,而是开始盈利后5年内不用交税。这样,就会加速投资。此外,还有研究费用补贴、政府出资、低息融资等公共支援。

(3)工厂的存在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研究所和工厂的一体化。只要有研究所,在附近就有其相关的制造“工厂”。虽说是研究所,开展的研究大部分是应用研究,据说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直接拿到工厂,马上就会制成产品。 (未完待续 特约撰稿人:藤末 健三,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参议院议员)

藤末 健三
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参议院议员

  1964年出生于熊本县。86年东京工业大学毕业,进入通商产业省(现经济产业省)担任行政人员。95年留学麻省理工学院经营学研究生院,96年获得该研究生院和哈佛大学行政政治学研究生院学士学位。99年获得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Ph.D)后,回到通商产业省。同年担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专职讲师,2000年起担任该综合研究机构助教授。04年民主党参议院选举中在比例区当选。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官方博客http://www.fujisue.net。

■日文原文







郑重声明:资讯 【与新竹相比,日本的科技园缺少什么?(上)】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