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的流变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择地凤凰山之阳在凤阳建立中都皇城,下令免除徭役赋税,并从苏杭等地迁移江南富户14万户入住凤阳。因此凤阳百姓唱起了花鼓: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个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还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宝地上出了个朱皇帝,天上又送来马娘娘。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占据凤阳,秀才出身的李岩把《凤阳歌》改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清政府为了扑灭反清复明的火焰,到处传唱花鼓戏。京都唱:“秧歌初试内家装,巧鼓花腔唱凤阳”。“小儿花鼓凤阳调,士女周遭拍手笑。”山西唱:“凤阳少女踏春阳,踏到平阳胜故乡”。关东唱:“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江西唱:“还有逃荒好身手,生涯花鼓凤阳腔”。南京唱:“山东大鼓凤阳花,女子说书斗齿牙”。苏州唱:“城东唱罢复城西,小鼓轻锣各自携”。扬州唱:“扬州花鼓多热闹,唱罢秧歌唱凤阳”。浙江唱:“清水十分花鼓娘,花腔巧调出凤阳”。城里集会唱:“逐队幢幡百戏摧,笙箫铙鼓响春雷。盈街填巷人如堵,万盏明灯看驾来。”乡下庙会唱:“村落咚咚花鼓戏,千人万人杂远至。台高八尺灯四围,胡琴一响心乍开。”甚至到处传唱:“恨只恨朱皇帝害得我凤阳府,十个有九个出来打花鼓。”……
直到解放前夕,江淮儿女以乞讨为生,还到处传唱花鼓:“凤阳妇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黄河。北风吹雪沙扑面,咚咚腰鼓自婆娑……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却官租还种田。”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成为广大人民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遍及城乡。2006年5月20日,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dy}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斌2010,5,24。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