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井闲话里,数字的别样风景_耘池墨砚_新浪博客

上海市井闲话里,数字的别样风景

 

能够讲一口流利的“上海闲话”,这一定是很多新上海人的希望。原本以为,像我等在上海这块土壤里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上海市井闲话》这一类的书,是不会有多大兴趣的,感觉中这不就是我们时时在用,信口捻来的语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由朱志凌老师责编,阮恒辉、吴继平两位老师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井闲话》。打开来看了看,即刻被里边不落俗套的描写所吸引,不由得爱不释手起来。

这些“侬好、阿拉、伊拉、乓乓响、顶脱勒、吃上风、老娘舅……侬阿(也)是上海人!”平时耳熟能详的口语在两位老师的笔下活泛起来,更深刻起来了。

说来也不相信,我尽管是上海人,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但对于上海话中竟然包含着的这么多微妙的含义却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不求甚解的。如今读来,原来上海话是那么的富有韵味又在诙谐中携意深远,品味中更觉沪语之美妙。

且不说“高级灰与基本款”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让人们在理解这一语言含义的同时,也对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做了很好的引导。如文章所言:“能成为‘红地毯人才,受重视,礼遇高,固然可喜。成不了,或暂时成不了。做个‘水泥地人才’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大量的‘水泥地人才’。只要是人才,不拘一格地录,人尽其才地用,就不会浪费人才或妄为人才了。”这样的诠释是不是能让年轻者看了奋进,年长者看了欣慰,用人者看了借鉴,怀才不遇者看了释然呢?

整本书分别从上海人市井称谓、上海市井闲话、上海市井经济生活用语、上海市井中的婚恋用语等多个类别收录了大量上海市井闲话。并通过这些“闲话”展现和xx了流行闲话与上海市井风情,凸显了上海市井语言诙谐、自嘲的风格。像“高级灰与基本款”这样词汇的溯源和阐释既实事求是、紧扣要点,又颇具深度,发人深省的章节比比皆是。更出乎我预料的意外收获是我对自己的本土语言在数字上有了一个豁然顿悟的领会与别样的兴致。

一二三四五六七,这些寻常的数字,在上海话里却有着别样的风情。一三五是什么?它和酒又怎么会沾上边呢?原来一加三加五等于九(酒)。

人人都知道,一小时是有60分钟,四个刻时组成的,可听说过八刻的么?十一点八刻又是什么呢?原来,十一点八刻是十三点。而对于“十三点”,两位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十三点’一词在沪上流行可谓历史悠久。据说,是因为一个‘痴’字,不多不少正好十三画。所以,以此喻指思维反常、举止轻浮痴癫的人。”十三点,原来是出于这样的典故,而在我的理解里一直认为因为时钟只有12点,过了头就歪了,所以就“13点”了。

一出古典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唱红大江南北,人们欣赏的是它唯美爱情的主题,可到了富有联想力的上海人口中,梁山伯成了二三八,这样加一加,就又加成十三了。

对数学的平方又会有怎样妙处的联想呢?三点七二平方是多少?心算好的人也许能说出答案,它等于十三点八三八四。而“不三不四”在上海话里就是“十三点”的同义词了,可它在语言功能上是不是比起简单的“十三点”有着更甚一筹的趣味呢。

xx的番号竟然也能用来昵称,三八六零xx又是什么呢?原来,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有不少退休人员自愿无偿发挥余热,帮助交通xx维持交通秩序。这支队伍大多由60岁上下的退休女性组成。于是,三八六零xx就成了对这支队伍的昵称。

看了我的介绍,即使对上海话不甚熟悉的你,是否也会被这般巧妙地数字联想发出会心的笑意呢?即使对上海话如我这般流利却从未深究过的上海人是否更有着一种要读一读这本书,更深地品味一下上海话之兴趣呢。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中的流行语则更加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地域的市井文化。上海人,是由上海本地人与常住上海的外省籍人、外国人交融在一起构成的,所以,上海文化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众所周知上海话具备了兼收并蓄的特点,很多转化为具有沪语特色的外来语被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然而,我在读此书中却意外收获的是另一类数字的沪语趣味,这却是我们经常使用所忽略的语言欣赏。

一本《上海市井闲话》让我在数字的谐音与巧妙的联想中读到了别样的上海流行语的韵律与趣味,令我这个上海人也不由自主地愈发喜欢自己的语言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上海市井闲话里,数字的别样风景_耘池墨砚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