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

笔筒

2010-05-19 12:45:03 阅读6 评论0 字号:

 

引用


 

引用


笔筒、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乘放笔的容器。笔筒是文房用品之一,笔筒的材质一般为木制笔筒、玉石类笔筒、瓷器类笔筒和金属类笔筒。其中最受文人雅客和收藏爱好者青睐的当属木制笔筒了。木制笔筒所使用的材质通常可分为一般的“红木笔筒”,xx的“黄花梨笔筒”和紫檀木笔筒。提问 编辑摘要

 

目录 [显示]

笔筒-基本介绍

 

笔筒

笔筒是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据文献记载,它的材质有、、紫檀和,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制作的。笔筒的制作除了材质的不同,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十世纪初期,江西景德镇的瓷画艺人对传统粉彩画法加以改造,用粉彩原料在瓷器上绘制中国画,形成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绘名家流派。余文襄,又名恂松,别号华舜,斋名“清平画室”“名泉古屋”,师承“珠山八友”之一的何许人,擅长绘画雪景。他的雪景画构思严谨,极富诗意,被誉为“雪景大王”。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笔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 :“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 :“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 :“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 :“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

笔筒-发展历史

 

笔筒

明清笔筒传世品极多,虽形制变化不大,但材质却颇为丰富。有竹、瓷、木、、、玉、、、漆等。从装饰方法上看,有刻、镂、雕、绘等,以瓷笔筒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颜色釉等。笔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变化最小,装饰方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

明代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则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则有些器物上没有刻工姓名,加之竹制品本身不易保存,难以见到出土之物,故具体年代极难定夺。明代中叶之后,竹刻名家辈出,竹刻器物由实用型开始向实用和欣赏二者兼备的类型转变,竹笔筒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收藏者的心爱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以浮雕和圆雕的深刻法创竹刻嘉定派;有〓仲谦,以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xx形态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张希黄,创留青竹刻技法,为竹刻浙派的代表;吴之璠,刻工圆润,尤善浮雕;还有封锡禄、邓浮嘉、周芷岩、尚勋、潘老桐等人。就传世的明清笔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饰以本身的纹理和色泽取胜,朴实无华,素雅大方,但相对来讲,工艺韵味稍差,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镂雕器物,如竹雕松鹤笔筒,为明代朱松邻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干横披,瘿节密布。老树旁另有小松,盘旋曲折,松针纤细,枝叶繁茂。刀法洗练剔透,层次分明,重重叠叠,起伏而多变,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为明代笔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征是纹饰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时下剔几达七八层,运刀如笔,玲珑剔透。如竹雕白菜笔筒,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泽棕红,筒壁刻有白菜两棵,叶片或挺或伏,叶脉清晰,一只螳螂伏在菜叶上。其刀法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线条婉转流畅,颇见功力。明代竹笔筒还有一种,利用深浅不同的刀法,表现出纹饰的层次感,雕工精细,有古朴典雅之美。竹雕园林人物笔筒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泽棕红。筒身用深浅不同浮雕手法,刻画出庭园、花树、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犷劲挺,人物表情传神。明代竹笔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谓的留青,也称贴簧、、竹簧,经煮、晒、压,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饰,由于簧色洁净无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笔筒,为明代器物,纹饰采用了平刻浅雕、留青等多种技法,画面简洁明快,虽然从雕琢的工艺上似乎不及镂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朴之中别有韵味。

笔筒

清代竹刻艺术高度发展,竹刻名家层出不穷,而竹笔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这也是清代竹笔筒传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笔筒继承了明代的优良传统,如清初的吴之璠在继承嘉定三朱的同时,而以浅浮雕突出主题,特别是留空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韵。竹雕御马图笔筒,为吴之璠所作,外壁以浅浮雕刻出马的身躯,四蹄具有深浅不一的立体感,而阳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动感强烈。特别是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时期的雕刻特征。清代竹笔筒中的透雕工艺极为精湛,画面层次感极强,虽盈握之器,景致深远。如竹雕竹林七贤笔筒,为清初顾珏所作,器身人物众多,神态各异,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刀法精纯,尤其是镂空雕出的竹枝远近有别,更显竹林的幽深,为清代竹刻笔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笔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现画面的淡远清秀,在清竹刻笔筒中别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笔筒,为张希黄所作,画面疏密相间,构图极为精巧,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天水之间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画的意境。木制笔筒在明清之际亦较为常见,有紫檀木、、鸡翅木、、红木等。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一般来讲,明代木笔筒作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而清代木笔筒作工精致洁润,刀法细腻,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孙雪居,其作品甚为罕见。

清代有、黄炳勋、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笔筒以紫檀、沉香木较为常见,纹饰以花卉居多。紫檀笔筒很少采用较为繁复的镂雕工艺,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泽、纹理或棕眼加以表现,故显得大方稳重,古朴典雅。紫檀雕花卉笔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为花瓣形,整体采用浅浮雕的方法,纹饰简练,刀法圆熟古朴,明代的风格特征十分明显。清代木雕笔筒与明代风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浅刻及浮雕、镂雕、阴刻综合技法。刀法纤巧细腻。黄杨木笔筒,为吴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圆形,上下口以红木镶成,与筒身的鹅黄色形成反差。筒身采用去地浮雕之法,画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远,四周留有空白。构图虚实分明,纹饰深峻生动,刀法极为精湛,为清代木雕笔筒中的佳作。所谓的浅刻即对纹饰仅以刻划来表现,虽然没有立体感,但在细腻的刀法下纹饰仍有层次感,与透雕有异曲同工之妙。红木刻梅花笔筒,为周芷岩所作,筒身浅刻梅花及题诗句,细腻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诗情画意尽收眼中,简洁之中见典雅,平淡之中见奇趣,为明代浅刻笔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镂雕、阴刻于一身的木笔筒较为常见,此类器物集中表现了清代木雕技艺的成熟与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笔筒,将竹雕工艺用于木雕,使画面远深近浅,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巧妙利用材质本身的形状,稍加雕琢而成的笔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xx的韵味。如黄杨木雕梅花笔筒,利用黄杨木树根的形状,稍加雕琢,器身虽仅刻一老梅,几朵梅花,但虬劲之姿极为生动,有古朴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艺还常用各种名贵玉石、象牙、螺钿等多种原料嵌在笔筒上,具有华贵异常的装饰效果。如紫檀百宝镶嵌花卉笔筒,就是百宝镶嵌工艺的佳作。象牙笔筒明代极为罕见,清代传世品也不多。从风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笔,构图清新,画面简洁。清代则以镂雕为主,纹饰立体感较强。牙雕山水人物笔筒,为明代器物,筒身为浅刻山水人物图,刀法流畅,人物传神,颇有中国古代白描画的韵味。牙雕龙纹笔筒,为清代器物,筒身镂雕透空钱纹锦地,上浮雕龙纹,雕工细腻精湛,动静结合,精妙美观。

笔筒

明清笔筒除上述材质外,还有玉、雕漆、紫砂、铜等。由于传世品极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绍。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当推瓷器,由于其烧造相对简单,产量高,传世品多,故为广大收藏者所喜爱。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传世品中极难一见,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对此时期的笔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当受骗。由于瓷器的鉴定和断代较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远非几句话就能说清,所以,对明清瓷笔筒只能略加论述。天启、崇祯时的瓷笔筒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笔筒,直口,平底无釉。筒壁绘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绘工精细。器口器足处有暗刻纹饰为崇祯瓷笔筒的典型特征。清顺治瓷笔筒传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种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来讲,前者瘦高,后者粗壮。以青花为主。青花花鸟纹笔筒,为顺治时器物,体型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纹饰。康熙时瓷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品种极为丰富,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种颜色釉。纹饰内容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节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细腻。无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见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时期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二阶段,传世品较清初要少,但制作精巧,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双联形等。装饰味道较清初浓郁。如粉彩双联方胜型山水笔筒,为乾隆时笔筒的典型。这一时期瓷笔筒的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各种颜色釉地粉彩及单色釉。雍正瓷笔筒的特征是清新典雅,乾隆则富贵华丽,官窑器物多有纪年款,民窑则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庆、道光时是清代瓷笔筒生产的第三阶段,仍以粉彩为主要品种,器型以细高为主。纹饰以人物等居多,较为侧重观赏性。此时的另一特点是雕瓷笔筒开始出现,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黄釉雕瓷笔筒最为出色。如黄釉雕瓷笔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绘成竹节断面痕迹。官窑多有纪年款识,民窑有堂名款或刻工名号。雕瓷的xx工匠有、、汤源和等人。晚清瓷笔筒仍较盛行,但质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泛灰,青花浮于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红彩图章款。素胎剔地笔筒,为时难得一见的精品。

笔筒-红木笔筒

 

红木笔筒

红木笔筒中的“红木”并非是某一种木材的名称,“红木”是对一些稀有硬木的统称。比如(),(紫檀),(),(),(鸡翅木)等。

红木笔筒色彩较深,可体现出古色古香的风格。上等的红木笔筒木质较重,能给人以一种厚实的感觉。硬木的优势,可配以精雕细啄,将雕刻主题的神韵体现的淋漓尽致。材质较高的稳定性,使得红木笔筒非常利于收藏。

笔筒-黄花梨笔筒

 

黄花梨笔筒

黄花梨笔筒可以称得上为笔筒中的君子,精美的黄花梨木纹让黄花梨笔筒即使不做任何雕刻都显得精致之极。

由于黄花梨木性非常稳定,日久不变形,不开裂,以至于目前古玩市场上的红木笔筒中,黄花梨笔筒的保存最为完整,价格{zg}。随着如今海南黄花梨树木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绝迹,使得现有黄花梨笔筒成为稀罕之物,收藏价值一日千里。

很多人觅得一件黄花梨笔筒后珍爱有加,将其视为家传之宝。时下收藏黄花梨笔筒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但{zh0}先研究一下黄花梨的属性,以防买到假货。

笔筒-紫檀木笔筒

 

紫檀木笔筒

紫檀木笔筒也属于笔筒中非常高贵的一种,主要分大叶“紫檀木笔筒”——即非洲紫檀木笔筒和印度的小叶紫檀木笔筒。相比之下小叶紫檀木笔筒的价值要高得多。小叶紫檀木笔筒刚制作出的新品色彩偏红,久而久之渐渐变深,紫色中带有花纹,并始终不满油润。

紫檀木笔筒的色泽较暗,所以不同于黄花梨笔筒,它一般适合于雕刻一些比较传统的题材,而黄花梨笔筒则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甚至是一些比较新潮的事物。

笔筒-竹雕笔筒

 

竹雕笔筒

竹雕笔筒的养护

新收的笔筒{zh0}不要用水洗。老笔筒在乡下的老房子里一传就是几代人,其表面的包浆和白皮物质,是经受多年的自然因素、温湿度、特定的房屋条件,由竹肌内生出的霉化物,一旦年久,这种霉化物的变化达到极限,就会坚实地附着在笔筒竹肌表面,对笔筒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笔者试验证明:经过在湿度25℃至35℃,相对温度在20%至25%,不通风的条件下观察,用水洗过的生霉长毛、开裂且易回潮,而用大小秃头排笔清理后,未经水洗的笔筒,既不生霉,也不开裂。此外,年代久远民间传世的竹雕笔筒,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须加适量的肥皂水,这样很伤老包浆,而枣红色的老包浆既是历史岁月的见证,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过的笔筒尽管上核桃油,仍然显得干涩。但经清洗后上油的笔筒,不易生虫。是否需要水洗,应视具体雕件而定。对必须要清洗的,清洗时尽可能不要损伤竹肌。

要用带壳的核桃榨专用保护油,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榨油。带壳核桃榨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笔筒。熟核桃仁榨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笔筒易开裂。因老笔筒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沾一点,以指尖肤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手,两手搓匀后,双手持笔筒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种刀具修刮笔筒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笔者从杂志的图片上,就看到有的雕件用刀修刮过的痕迹,看上去虽然干净,它已不再是作品的原有风格。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然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子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有条件的收藏者,可将藏品放在罩内密封保管。如无恒温措施,为避免玻璃产生的高温导致雕件开裂,平时可丢一个纸坨在笔筒内,它有调节湿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两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发笔筒内的热量。木制把柄有吸潮散热的作用,连阴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密封,一旦接触空气或风吹,就易造成开裂。采用此种方法保管,能确保恒湿,并定期把玩几天。

{zh0}制作专用的木质内格子柜保管。专用保管柜气温在20℃至35℃,相对湿度在35%至40%时,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离地1米放竹雕件。如气温过燥过高,可在室内放钵水,或放几本书于柜内。如收藏者住楼上,夏季过于干燥时,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与水杯要保持一定距离,要经常检查,没必要时及时取出。也可采用放旧报纸的方法,但报纸的回潮力较强,不宜多。并且要经常把玩和检查,特别是每年六七月梅雨季节要常看,发现长毛,及时用鬃刷xx。

笔筒-清代笔筒

 

清 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笔筒

清 文竹方笔筒

笔筒近似立方体,壁稍厚,浅方足,内外均贴饰浅色竹簧,作并排竹竿纹。其纹饰简单,却耐人寻味。竹节以几何化的“∽”纹表示,各根的节数不等,“∽”纹的方向呈规律性的变化,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感与动态感,加之修胎讲究,竹节处均微微突起,竹节间则稍稍低凹,起伏均匀,令竹簧不显轻薄,增添了立体感。

此笔筒竹簧片粘贴紧密,拼接细致,过渡圆融,色泽温润,有类、,尽显独特韵味。在清中期宫廷工艺追求繁缛富丽的风潮中,能出现这种技艺精湛、以简驭繁、风格清新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清 牙雕松荫策杖笔筒

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纹饰以浅浮雕为主,表现一老者持杖徐行,旁随一小童比手划脚,似在讲说。刀法虽简,却极富立体感。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巉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以阴刻法刻画远山苔点和云气缭绕,层次清晰。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

清 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笔筒

清 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笔筒

笔筒紫檀质,圆筒式,体较小,略显修长。筒外壁精选螺钿、彩石、染牙嵌出芍药、、等图案。

此笔筒外壁纹饰布局疏朗有致,雕琢及开槽镶嵌均精细得当。花果木石图案富于自然生趣,再经紫檀之深沉木色的衬托,愈显清新莹润。

清 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笔筒

笔筒椰子木制,十瓣葵花式。筒身髹黑漆,饰描金花卉纹,每一凸瓣均留出长方形开光,开光内在原木地上浅浮雕变体几何纹样,每瓣纹样相同。内壁满髹黑漆,并以金漆描画各式折枝花草纹。底部亦为黑漆地描金花卉纹。此器所应用的漆工艺似受到金漆莳绘的影响,较为特别。黑漆描金艳丽悦目,而木色沉暗蕴藉,相互衬托之下,装饰效果更为突出。

笔筒-收藏方法

 

清 文竹方笔筒

笔筒的收藏{zh0}能按不同材质有选择的进行。如竹木笔筒当以清代为重点,因明代器物传世品甚少,价格之昂贵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动辄也在万元之上,而清代传世品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

瓷质笔筒当以清早中期为重点,特别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国时曾烧造过许多仿、、时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这就需要收藏者在鉴定这些器物时,要掌握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收藏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笔筒】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