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腈(acetonitrile,ethanenitrile,CH3CN)亦称甲基腈(methyl cyanide),分子量41.05,熔点(-43±2)℃,沸点81.6℃,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密度0.7768g/cm3(25/4℃),带芳香气味,但久闻则可致嗅觉疲劳而不易感知其存在。易挥发,24℃时,蒸气压为11.53kPa,蒸气密度1.42g/L,在空气中的饱和浓度为9.6%(20℃,101.31kPa),饱和空气密度为1.04g/L;溶于水,亦易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xxxx、氯乙烯等混溶,水溶液不稳定,可水解为醋酸和氨;乙腈受热则可释出HCN。
【职业接触】
乙腈系通过加热乙酰胺和冰醋酸混合液而制备,是重要的工业溶剂,主要用作有机合成(如苯乙酮、1-萘醋酸、硫胺素等)的介质,也可用作脂肪酸萃取剂、酒精变性剂等。生产过程中可因接触其液体或蒸气而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
急性职业性乙腈中毒并不少见,国内外均屡见报道。
乙腈蒸气具轻度刺激性,故在浓度较高情况下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与氰化氢相比,乙腈虽然也出现恶心、呕吐、xx、腹泻、胸闷、胸痛、疲倦、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也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昏迷、抽搐等表现,但起病较缓,潜伏期多在4H以上;病情亦不如氰化氢剧烈严重,极少引起猝死;其脉搏心率皆减慢,呼吸亦较慢,面色多呈苍白,常引起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表现乙腈的毒性除与其在体内释出的CN-有关外,其本身及硫氰酸盐等代谢产物的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尚无慢性乙腈中毒临床产品。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乙腈中毒的诊断主要根据可靠的乙腈大剂量接触史及临床特点,共同接触者出现类似表现有明显提示作用;及时测定血浆中CN-、SCN-及乙腈含量具有提示作用,是乙腈接触的生物标志物,但不能提示有无中毒及其程度。
急性乙腈中毒需注意与工作现场同时存在的其他工业毒物中毒相鉴别,如有机溶剂、窒息性气体,并应与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昏迷等鉴别。
【xx】
急性乙腈中毒的xx可参见氰化氢节有关内容,但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的剂量可减半。在投用硫代硫酸钠的情况下可早期应用作用较缓的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如对氨基苯丙酮(PAPP),每次口服1片,每4H可重复使用,次日只用硫代硫酸钠维持即可;2日后硫代硫酸钠用量也可减半,3~5日后停药。由于乙腈本身尚有毒性作用,故在投用氰化物xx剂的同时,尤应积极进行对症支持xx,注意维持心、肺、脑功能,并合理补液xx以加速毒物排出,减轻肾脏损伤。
笔者操作经验:从管路往大罐里注入的时候,乙腈会挥发出白色烟雾,非常呛人,尤其对口腔黏膜和肺,有很大伤害。在接触的时候要佩带防毒面具,取样测试乙腈的含水成分时要戴乳胶手套操作。
[2]7-ACA
7-ACA的分子式为 C10H12N2O5S,分子量为272.28。7-ACA的化学名称为3-乙酰氧甲基-5-硫-7-氨基-8-氧-1-氮杂二环辛-2-烯-2羧酸,是玉米浆通过头孢菌发酵得到的头孢菌素C,头孢菌素C在酰胺键处水解得到7-AcA,其结构如右:
7-氨基头孢烷酸(简称7-ACA),是头孢菌素中最常用的母核,7-ACA有两个活性基团,3-位的乙酰氧基和7-位的氨基,在这两个活性基团上连接不同的侧链,就构成不同性质的,如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三嗪(ceftriaxone)、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哌酮(cefoperzone)等。近10年来发展十分惊人,新品种如头孢克罗、头孢呋新钠等。目前正在生产的头孢菌素总数在50种以上,临床常用的头孢品种也在30个以上。
7-ACA是头孢菌素关键性中间体,已成为当今国际xxx市场的主角,按销售额计,以头孢菌素和青霉素为主的β-内酰胺类xxx发展最快,约占世界xxx市场的70%。近10年来,头孢菌素xxx发展十分惊人,新品种纷纷登场,如头孢克罗、头孢呋新钠、ceftin等。目前生产头孢菌素总数在50种以上,临床常用的头孢品种也在3O个以上。众所周知,任何头孢菌素品种均为半合成产品,即利用发酵头孢菌素C的裂解物7-ACA加化学侧链缩合而成。故7ACA无疑是合成各种头孢菌素的关键性中间体。若无7-ACA原料,所有头孢菌素生产必将成为“无米之炊”。世界上一些医药工业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7-ACA 的研究和生产。
7-ACA是通过头孢菌素C裂解而成,按裂解方法的不同分为化学法与酶法。化学反应裂解头孢菌素C锌盐(或钠盐)生产7-ACA,这种反应需要在极端的条件下进行(例如超低温),而且还使用大量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酶法生产的7-ACA不含溶剂和重金属、质量高,生产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小,成本也低。目前,与欧洲在利用酶法生产7-ACA方面拥有的新技术相比,亚洲xxx生产厂在酶法生产7-ACA原料方面处于下风,亚洲的大部分制药厂仍在沿用污染严重、收率较低的化学裂解法生产7-ACA,这与国家的环保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相背离。
7-ACA合成用主要原料三甲基氯硅烷货源
7-ACA合成用主要原料三甲基氯硅烷货源
7-氨基头孢烷酸(简称7-ACA),是头孢菌素中最常用的母核,7-ACA有两个活性基团,3-位的乙酰氧基和7-位的氨基,在这两个活性基团上连接不同的侧链,就构成不同性质的头孢类xxx,如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三嗪(ceftriaxone)、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哌酮(cefoperzone)等。近10年来头孢菌素类xxx发展十分惊人,新品种如头孢克罗、头孢呋新钠等。目前正在生产的头孢菌素总数在50种以上,临床常用的头孢品种也在30个以上。
7-ACA是通过头孢菌素C裂解而成,按裂解方法的不同分为化学法与酶法。酶法生产的7-ACA不含溶剂和重金属、质量高,生产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小,成本也低。目前,与欧洲在利用酶法生产7-ACA方面拥有的新技术相比,亚洲xxx生产厂在酶法生产7-ACA原料方面处于下风,亚洲的制药厂仍在沿用污染严重、收率较低的化学裂解法生产7-ACA,这与国家的环保政策与产业发展趋势相背离。
国内厂家采用化学法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不具有酶的生产能力,只能依靠进口酶,它的价格较高,使得酶法生产7-ACA成本与化学法相当,而在色泽外观上略逊于化学法,因此国内采用酶法技术的很少。从目前的国内主要生产厂家来看,化学法对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职工劳动保护问题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其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健康为代价获取的。
笔者操作经验:7-ACA是白色晶体粉末,固操作时防止粉末进入口鼻和呼吸道。
健康危害: 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xx等;可因喉头水肿而窒息死亡;可发生肺水肿,引起死亡。氨水溅入眼内,如不采取急救措施,可造成角膜溃疡、穿孔,并进一步引起眼内炎症,最终导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xxxx。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表现为皮肤干燥、痒、发红。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 危险特性: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毒性 丙酮主要是对xxxx系统的抑制、xx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xx快,生产条件下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1、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xx并有头晕出现。2000~10000 ppm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2、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3、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4、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xx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人身防护
1、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带合适的呼吸器。 2、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分子式: BF3 - CH3CN 沸点: 64.7 oC 含量BF3 16---23% 水份H2O ≤0.1% 密度D4 20℃ 0.890---0.970 用 途:是一种活泼性很强的催化剂, 用于多种有机合成。 在制药工业(在医药上作为生产xxx的专用催化剂)、化学工业等行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尤其在头孢xx药类, 效果优于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 亦用于{jd0}科学, 如高能燃料的提取及提取同位素B10, 也可用作化学试剂 广泛应用于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聚合,脱水和缩合反应的催化剂及分析试剂。; 广泛应用于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聚合,脱水和缩合反应的催化剂及分析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