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摄] 暴雨半掩三峡坝树荫浓罩枇杷青(下,10P) - 路人@行者的日志 ...

[原摄] 暴雨半掩三峡坝 树荫浓罩枇杷青(下,10P)

2010-05-17 00:05:37 阅读399 评论21 字号:

  因需要,于2010年5月12日至15日前往学习取经,时逢南方暴雨,三峡大坝一直是半遮半掩,但考察途中随处可见的“树荫浓罩枇杷青”的美景却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dy}批。”时下,江南名果枇杷又该登场了......


  我国是枇杷的故乡,栽培枇杷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枇杷的名篇佳句。唐代杜甫的“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诗句,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江南枇杷成熟时的旖旎风光。唐代白居易的“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古诗“别有好山遮一角,树荫浓罩枇杷香”等,宛如一幅幅初夏枇杷丰收的风俗画。而宋代杨万里的“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则道出了枇杷树浓荫如幄的特点。枇杷冬月作花,夏月结果,所以古人称它是“秋荫、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枇杷果熟后,一簇簇、一球球、金灿灿、黄澄澄,煞是好看,诗人们别出心裁地给其果实冠以“金丸”之美名。宋代陆游有“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的佳句;宋祁更用生花的妙笔,惟妙惟肖地绘就了初夏枇杷林一番迷人景象:“树繁碧玉叶,柯迭黄金丸。”诗情画意,情趣盎然。


  有趣的是,古人还称枇杷为“琵琶”。北宋寇宗所写的《本草演义》中说,是由于“其叶,形如琵琶,故名”。一次,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收到友人送给他的一筐枇杷,再一看礼帖上写的是“琵琶”,他就捧腹大笑,写了一首打油诗:“枇杷不是那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丝管尽开花。”如此嘲弄还嫌不够,他又给友人写了一封信,说:旧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结果,讥人反自讥,一直传为笑柄。


  烟雨之中游,其实还是别有一番韵味的。特别是截流纪念园,那是一个以三峡工程截流为主题,集游览、科普、表演、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xx水利工程主题公园。景区位于三峡大坝右岸下游800米处,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景区分入口区、演艺眺望区、遗址展示区和游乐休憩区等4个区域,包括截流记事墙、演艺广场、亲水平台、幻影成像、大型机械展示场、攀爬四面体、平抛船等十几个景观。走进三峡“截流纪念园”,观赏了当年三峡截流施工场地的遗迹、截流时从江底捞起的形状各异的古石、截流时使用过的大型机械,还有从被淹的三峡库区移植来的珍稀古树,心中涌起了沧海桑田的激荡。

废旧工件雕塑群——上图《纤夫》下图《图腾柱》(由混凝土输送管和水管阀构成。混凝土工程是大坝建设中最主要的手段,水管阀则具有截流的象征意义,两者在截流抽象层面上都有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代表性,用深红色统一它们,使之表现出形式上矛盾与统一的张力,并且输送管与水管阀的外形通过组合与视角的变换,也呈现出一定的神秘感,表达了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摸索探寻追问)

三峡截流纪念园依托西陵峡自然风光,xx想象不到这里曾是千军万马拚杀过的战场;只是园区出口墙壁上那一幅“航拍”的“壁画”,再现了当年建设的场面。


更多精彩,欢迎继续阅读: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原摄] 暴雨半掩三峡坝树荫浓罩枇杷青(下,10P) - 路人@行者的日志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