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曲——湘妃竹

    

湘妃竹——箜篌独奏曲,崔君芝、李树宝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用经过改革的古代乐器箜篌演奏。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二等奖。


作品取材于琵琶古曲《塞上曲》第三段“湘妃滴泪”,是一首短小精练的自由变奏体结构的乐曲。旋律清婉柔美,表现了洞庭湖畔雨后晚晴、湘竹沾露的深秋暮色,歌颂了竹子的高尚气节。

 

在演奏上主要运用了箜篌清越的泛音和泛音揉弦的技法,旋律轻柔淡雅。並借鉴了琵琶的四指轮技法奏出快速密集的音型,刻画了竹筍破土而出的形象。在乐曲高潮时,作者从古代臥箜篌的演奏法中受到启发,用拨子演奏,使音色上形成变化,具有较好的效果。


仿佛听到了茶之音,风之韵,水之柔,月之媚,荷之清廉,真的有凌波仙子的感觉……


 

箜篌: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文献记载: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   

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现在,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它们xx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候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候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相异的主要特异。辽宁辑安(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所弹之乐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称为百济琴。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今新疆克孜尔古窟38窟晋代思维菩萨伎乐所奏乐器即为凤首箜篌。

 

唐·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

 

国府乐手弹箜篌,赤黄绦索金鎝头。早晨有敕鸳鸯殿,夜静遂歌明月楼。 起坐可怜能抱撮,大指调弦中指拨。腕头花落舞制裂,手下鸟惊飞拨剌。 珊瑚席,一声一声鸣锡锡;罗绮屏,一弦一弦如撼铃。 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 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

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 美女争窥玳瑁帘,圣人卷上真珠箔。大弦长,小弦短,小弦紧快大弦缓。 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 李供奉,仪容质,身才稍稍六尺一。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 指剥葱,腕削玉,饶盐饶酱五味足。

弄调人间不识名,弹尽天下崛奇曲。 胡曲汉曲声皆好,弹著曲髓曲肝脑。往往从空入户来,瞥瞥随风落春草。 草头只觉风吹入,风来草即随风立。草亦不知风到来,风亦不知声缓急。 爇玉烛,点银灯;光照手,实可憎。只照箜篌弦上手,不照箜篌声里能。 驰凤阙,拜鸾殿,天子一日一回见。

王侯将相立马迎,巧声一日一回变。 实可重,不惜千金买一弄。银器胡瓶马上驮,瑞锦轻罗满车送。 此州好手非一国,一国东西尽南北。除却天上化下来,若向人间实难得!
 

唐·卢仝 楼上女儿曲

谁家女儿楼上头,指麾婢子挂帘钩。林花撩乱心之愁,卷却罗袖弹箜篌。箜篌历乱五六弦,罗袖掩面啼向天。相思弦断情不断,落花纷纷心欲穿。 心欲穿,凭栏干。相忆柳条绿,相思锦帐寒。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我有娇靥待君笑,我有娇娥待君扫。莺花烂熳君不来,及至君来花已老。 心肠寸断谁得知,玉阶迷离生青草。

唐·崔国辅 古意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唐·吴象之 阳春歌

帘低晓露湿,帘卷莺声急。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涩。 孤眠愁不转,点泪声相及。净扫阶上花,风来更吹入。

唐·施肩吾 效古词

莫愁新得年十六,如蛾双眉长带绿。初学箜篌四五人,莫愁独自声前足。

唐·施肩吾 赠女道士郑玉华二首·其二

明镜湖中休采莲,却师阿母学神仙。朱丝误落青囊里,犹是箜篌第几弦。

唐·孟郊 送李翱习之

习之势翩翩,东南去遥遥。赠君双履足,一为上皋桥。皋桥路逶迤,碧水清风飘。新秋折藕花,应对吴语娇。千巷分渌波,四门生早潮。湖榜轻袅袅,酒旗高寥寥。小时屐齿痕,有处应未销。旧忆如雾星,怳见于梦消。言之烧人心,事去不可招。独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谣。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执手复执手,唯道无枯凋。

唐·李商隐 拟意

怅望逢张女,迟回送阿侯。空看小垂手,忍问大刀头。 妙选茱萸帐,平居翡翠楼。云屏不取暖,月扇未遮羞。上掌真何有,倾城岂自由。楚妃交荐枕,汉后共藏钩。 夫向羊车觅,儿从凤穴求。书成祓禊帖,唱杀畔牢愁。 夜杵鸣江练,春刀解石榴。象床穿耙网,犀帖订窗油。 仁寿遗明镜,陈仓拂彩毯。真防舞如意,佯盖卧箜篌。

濯锦桃花水,溅裙杜若洲。鱼儿悬宝剑,燕子合金瓯。 银箭催摇落,华筵惨去留。几时销薄怒,从此抱离忧。 帆落啼猿峡,樽开画玸舟。急弦肠对断,剪蜡泪争流。 璧马谁能带,金虫不复收。银河扑醉眼,珠串咽歌喉。去梦随川后,来风贮石邮。兰丛衔露重,榆荚点星稠。 解珇无遗迹,凌波有旧游。曾来十九首,私谶咏牵牛。

唐·李商隐 代赠

杨柳路尽处,芙蓉湖上头。虽同锦步障,独映钿箜篌。 鸳鸯可羡头俱白,飞去飞来烟雨秋。 唐·薛馧 赠郑女郎 艳阳灼灼河洛神,珠帘绣户青楼春。能弹箜篌弄纤指,愁杀门前少年子。笑开一面红粉妆,东园几树桃花死。朝理曲,暮理曲,独坐窗前一片玉。行也娇,坐也娇,见之令人魂魄销。堂前锦褥红地炉,绿沈香榼倾屠苏。解佩时时歇歌管,芙蓉帐里兰麝满。晚起罗衣香不断,灭烛每嫌秋夜短。

五代南汉·作者不明 宫词

兰楫歌声出翠蓬,流花桥址御园通。红云五月开新宴,特旨先宣女待中。刺史何曾让洛洲,咸秦家世抎箜篌。金盘忽进香瓜美,肠断伶人尚玉楼。

宋·韩淲 一剪梅·闻箜篌

缥缈神仙云雾窗。说与苏州,未断人肠。带湖烟月堕苍茫。唤醒嫦娥,春笋纤长。马上琵琶半额妆。拨尽相思,十二巫阳。疏口清梦入潇湘。佩玉鸣鸾,吹下天香。

宋·洪咨夔 浣溪沙

细雨斜风寂寞秋,黄花压鬓替人羞。归舟云树负箜篌。 燕子楼寒迷楚梦,凤皇池暖惬秦讴。暮云凝碧可禁愁。

郑重声明:资讯 【箜篌曲——湘妃竹】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