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器乐与乐种
一、器乐与乐种的界定
器乐:是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运用,表现一定意境的音乐作品。
乐种: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并以音乐(器乐、声乐、吟诵)为表现主体的各种综合艺术、音乐形式,均可称为乐种。主要有纯器乐形式、综合音乐形式、综合艺术形式三种类型。
二、器乐与乐种的历史沿革
民族器乐是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出现而产生的,因此了解民族乐器的历史就能更好地了解民族器乐的历史。
(一)先秦时期:有鼓、磬、钟、朱、 zhu 、埙、 yue 等。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有记载的乐器就有 70 多种,仅有《诗经》中就有29种,根据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木、丝、竹、匏、革。这时期的器乐是诗、歌、舞合为一体的,作为诗、歌、舞的一种伴奏形式出现,到了西周,在大型的歌舞节目中穿插了一些独立的器乐段落。器乐在原始社会中主要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有密切关系;到了阶级社会,器乐除用于宗教、礼仪场合外,还供统治者娱乐享受。
曾侯乙墓中钟鼓乐队:墓中有124件乐器——2琴、 12瑟、 5笙、 2箎、 2 排箫,建鼓、有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各1 ;编钟 64 枚,镛钟 1 件;编磬 32 枚。曾侯乙墓的编钟总域达五个八度,呈椭圆形,大多一钟发两音,相距小三度;墓中的编磬可构成三个八度以上的半音音阶。
古琴音乐: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其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和琴曲两种。
(二)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鼓吹乐与相和歌
1 、汉魏的鼓吹乐:是汉魏时期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形成于秦末汉初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所用乐器有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如排箫、横笛、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xxxx铙歌四种形式。
2
、相和歌中的器乐:汉代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形式相和歌,由唱者自己敲击“节鼓”,与其他丝竹伴奏乐器相配合,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后发展成相和大曲,在结构上形成了“艳、曲、趋或乱”三个部分;增加独立的器乐演奏,相和歌发展的另一倾向是音乐的伴奏部分逐渐脱离歌舞,发展为纯器乐的形式,称为“但曲”。
(三)、隋、唐时期器乐的繁荣
1、隋、唐大曲中的器乐:隋唐大曲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相和歌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形式。其中包括器乐、歌曲和舞蹈三个部分,曲式结构上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大段。
(1)西域音乐。据《隋书 * 音乐志》所载,当时传入宫廷的西域乐队组合有七种之多: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使用的西域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筚篥、羯鼓、答腊鼓、腰鼓、齐鼓、担鼓、铀角、琵琶、五弦、横笛、贝、铜钹等。
(2)燕乐:是清商乐与胡乐互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创作的歌舞音乐,盛行于宫廷,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又称为“琵琶乐”。
2
、器乐独奏艺术的发展:{zj1}代表性的是琵琶的发展。唐时将传统的秦琵琶与东晋时传入中原的曲项琵琶相融合,从形制、技法上有了大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昆仑、段善本、贺怀脂、曹刚、李管儿等人。元稹《琵琶歌》:“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此外,还有羯鼓、筚篥、箜篌等也都有高度发展。
3
、擦弦乐器的出现:唐以前没有擦弦乐器。唐出现嵇琴,孟浩然“引竹嵇琴入,花邀戴客过”说明唐代已有了擦弦乐器。唐代的擦弦乐器还有轧筝。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器乐
宋以后器乐出现了新的局面,体现在三个方面:
2 、民间乐种的兴起
宋以后,各地民间器乐的合奏形式兴起,使中国民间器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如唐时长安兴起的鼓乐,到了宋、明、清后得到高度发展,成了民间庆丰收、各种集会的主要音乐形式。其他还有:北方的弦索乐;南方苏、浙、闽、粤、桂、滇等地的丝竹乐;河北、吉林、辽宁、陕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鼓吹乐;陕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吹打乐等等。
3 、乐器的繁荣:奚琴、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葫芦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四胡、京胡、板胡、提琴、唢呐、洋琴、云敖等 50
多种。
三、乐器的类别与特征
(一)吹奏类乐器
1、笛:我国古代把竖xxxx”称为“邃”或“笛”,约在南北朝时期笛箫才分称,称现在的笛为“横吹”或“横笛”。过去一直认为笛是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前119年)传入,如宋 • 陈旸《乐书》:“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这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京。”但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前 168 年),发现笛类乐器两只,比张骞早了近 50 年,说明在张骞之前已有笛类乐器。
(1)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
(2)南方笛派的主要代表:
a、陆春龄:(1921- ),上海人,主要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中花六板》等。
b、赵松庭:(1924 —),浙江东阳县人,他的演奏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演奏技术,同时又大胆地吸取南北笛曲的技巧,使曲笛的演奏有了新的突破。代表曲目有《三五七》、《早晨》、《姑苏行》等。
2、管:又称管子,古称“筚篥”(或悲篥、必篥等),由西域传入,北朝时期的石窟伎乐中已有了筚篥的演奏浮雕。隋唐时筚篥有多种称谓和形制,并广泛用于鼓吹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婆罗门乐、高昌乐、西凉乐、天竺乐、文康乐以及俗乐等不同地域的各种音乐组合形式之中,当时演奏名家有尉迟青、王麻奴等,宋代的鼓吹乐、教坊乐中都以它为主奏乐器,故有头管之称。主要分单管(有大、中、小三种)、双管和喉管三种管身木制,上端有苇制双簧哨片。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吐音、颤音、花舌音、滑音、溜音、叠音、打音、垫音、鼓音、齿音等。
代表曲目有《放驴》、《小二番》、《万年欢》、《大开门》、《江河水》等。
3、唢呐:俗称喇叭、大号、大笛等,历史上曾有唢呐、锁呐、号笛、金口角、苏尔奈、巴拉满等称谓。分为高音唢呐(海笛)、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代表曲目有《将军令》、《大得胜》、《小开门》、《百鸟朝凤》、《一枝花》等。
4、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前 1400 — 1122 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字,“和”即小笙。诗经中也有“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笙和竽一直长期并存,宋以后竽在宫廷中的地位逐渐衰微,而笙则在宫廷和民间一直广泛流传。
5、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葫芦笙和芦笙。
葫芦笙流传于西南的彝、拉祜、哈尼、佤、纳西、傈傈、怒、苗、黎等民族;芦笙流传于西南地区的苗、侗、水、瑶、壮、仡佬等民族。
6、巴乌:流传于西南的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民族,其演奏姿势有横吹与竖吹两种。
:
(二)擦弦类乐器,
1、二胡: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并形成了多种类型。如:京胡、京二胡、四胡、板胡、高胡、低胡、粤胡等。二胡是现代名称,过去称胡琴。一般采用五度定弦。常用弓法有:连弓、顿弓、颤弓(抖弓)、甩弓(小抖弓)等;左手技法有:颤音、滑音、泛音、垫音以及揉弦、拨弦、弹弦等。
2、板胡:民间有多种名称,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等,明末伴随西北地区古老的戏曲西秦腔与梆子腔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件新乐器,主要用于北方梆子腔戏曲的伴奏,以及地方乐种的合奏,目前也用于独奏。分为高音、中音、次中音三种。高音主要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哈哈腔的伴奏;中音板胡主要用于秦腔、蒲剧、眉户的伴奏;次中音板胡主要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的伴奏。代表人物有:刘明源(
1931-1996
年),天津人,从小家传板胡、京胡艺术,精于评剧音乐伴奏,对民间丝竹乐娴熟,并曾钻研过许多名琴师的演技,走访过马头琴手色拉西、四胡手乌恩齐。他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间音乐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广采博纳,把板胡演奏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代表作有《喜洋洋》、《秦腔牌子曲》等。
3、马头琴:蒙古族擦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蒙古族居住地。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有许多传说故事)代表人物有:色拉西、桑都冷、齐
· 宝力高等,曲目有《森吉德马》、《万马奔腾》等。
4、四胡:蒙古、达斡乐、锡伯、赫哲、布依、汉等民族擦弦乐器,因张有四根弦而得名,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西南地区。xx的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运龙、双虎等,代表作品有《内蒙八音十二调》、《蒙古八音》、《万里》等。
(三) 弹弦类乐器,
1、古琴:
(1)各历史时期的琴家及琴曲:
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等;出现了文字谱琴曲《碣石调幽兰》;赵耶利的《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晚唐时期曹柔的减字谱。
引子——滴水潺潺——山涧小溪——江河波浪——汹涌澎湃——过渡——奔向大海——波涛已过、归于平静。
《流水》旋律片断:
(2)古琴的演奏特点:
古琴的演奏技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奏技法上按、泛、散所形成的旋律对比。如在乐曲的呈示或过渡性段落中,往往用单一的技法,而在展开性段落中则三种技法综合交错使用,以达到乐曲的高潮;另一特点是琴曲中的按音技法变化丰富,有虚、实、走音、按、滑音、撞音、游移等,千变万化,开成了琴曲的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2 、筝:
3 、琵琶:
琵琶曲分为套曲、小曲两大类,其中套曲又分为武套、文套和大曲三种类别。武曲重于写实叙事,气势磅礴,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小军操演》等。文曲重于概括性和抒情性,代表曲目有《夕阳箫鼓》、《月儿高》、《汉宫秋月》、《青莲乐府》、《塞上曲》等。
乐种概述
弦索乐类乐种
丝竹类乐种
鼓吹乐类乐种
吹打乐类乐种
锣鼓乐类乐种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