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6

第五章 器乐与乐种

一、器乐与乐种的界定

  器乐:是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运用,表现一定意境的音乐作品。

  乐种: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并以音乐(器乐、声乐、吟诵)为表现主体的各种综合艺术、音乐形式,均可称为乐种。主要有纯器乐形式、综合音乐形式、综合艺术形式三种类型。

二、器乐与乐种的历史沿革

  民族器乐是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出现而产生的,因此了解民族乐器的历史就能更好地了解民族器乐的历史。

(一)先秦时期:有鼓、磬、钟、朱、 zhu 、埙、 yue 等。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有记载的乐器就有 70 多种,仅有《诗经》中就有29种,根据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木、丝、竹、匏、革。这时期的器乐是诗、歌、舞合为一体的,作为诗、歌、舞的一种伴奏形式出现,到了西周,在大型的歌舞节目中穿插了一些独立的器乐段落。器乐在原始社会中主要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有密切关系;到了阶级社会,器乐除用于宗教、礼仪场合外,还供统治者娱乐享受。

曾侯乙墓中钟鼓乐队:墓中有124件乐器——2琴、 12瑟、 5笙、 2箎、 2 排箫,建鼓、有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各1 ;编钟 64 枚,镛钟 1 件;编磬 32 枚。曾侯乙墓的编钟总域达五个八度,呈椭圆形,大多一钟发两音,相距小三度;墓中的编磬可构成三个八度以上的半音音阶。

  古琴音乐: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其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和琴曲两种。

(二)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鼓吹乐与相和歌

1 、汉魏的鼓吹乐:是汉魏时期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形成于秦末汉初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所用乐器有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如排箫、横笛、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xxxx铙歌四种形式。

2 、相和歌中的器乐:汉代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形式相和歌,由唱者自己敲击“节鼓”,与其他丝竹伴奏乐器相配合,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后发展成相和大曲,在结构上形成了“艳、曲、趋或乱”三个部分;增加独立的器乐演奏,相和歌发展的另一倾向是音乐的伴奏部分逐渐脱离歌舞,发展为纯器乐的形式,称为“但曲”。
(三)、隋、唐时期器乐的繁荣

1、隋、唐大曲中的器乐:隋唐大曲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相和歌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形式。其中包括器乐、歌曲和舞蹈三个部分,曲式结构上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大段。

(1)西域音乐。据《隋书 * 音乐志》所载,当时传入宫廷的西域乐队组合有七种之多: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使用的西域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筚篥、羯鼓、答腊鼓、腰鼓、齐鼓、担鼓、铀角、琵琶、五弦、横笛、贝、铜钹等。

(2)燕乐:是清商乐与胡乐互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创作的歌舞音乐,盛行于宫廷,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又称为“琵琶乐”。

 (3)法曲:风格清淡、幽雅,与宗教活动有密切关系。代表作品有《去韶法曲》、《霓裳羽衣舞曲》等。
2 、器乐独奏艺术的发展:{zj1}代表性的是琵琶的发展。唐时将传统的秦琵琶与东晋时传入中原的曲项琵琶相融合,从形制、技法上有了大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昆仑、段善本、贺怀脂、曹刚、李管儿等人。元稹《琵琶歌》:“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此外,还有羯鼓、筚篥、箜篌等也都有高度发展。
3 、擦弦乐器的出现:唐以前没有擦弦乐器。唐出现嵇琴,孟浩然“引竹嵇琴入,花邀戴客过”说明唐代已有了擦弦乐器。唐代的擦弦乐器还有轧筝。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器乐

宋以后器乐出现了新的局面,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器乐独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古琴与琵琶音乐的发展上。古琴音乐在宋代已经形成了浙派与江派的不同演奏形式和风格特点;琵琶在元以后,出现了《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等曲目和汤应曾、张雄、李近楼等名家。明清时琵琶分南、北两大派系,而南方又形成了无锡、平湖、浦东、崇明等派别。民间还出现了《夕阳箫鼓》、《月儿高》、《汉宫秋月》、《霸王卸甲》、《平沙落雁》、《将军令》、《阳春古曲》、《龙船》等曲目。
2 、民间乐种的兴起
  宋以后,各地民间器乐的合奏形式兴起,使中国民间器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如唐时长安兴起的鼓乐,到了宋、明、清后得到高度发展,成了民间庆丰收、各种集会的主要音乐形式。其他还有:北方的弦索乐;南方苏、浙、闽、粤、桂、滇等地的丝竹乐;河北、吉林、辽宁、陕西、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鼓吹乐;陕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吹打乐等等。
3 、乐器的繁荣:奚琴、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葫芦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四胡、京胡、板胡、提琴、唢呐、洋琴、云敖等 50 多种。

三、乐器的类别与特征

    独奏音乐的主要类别与特征 :目前对乐器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乐器发音的特性划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电鸣乐器五大类;二是根据演奏方法分为吹奏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四类。

(一)吹奏类乐器

1、笛:我国古代把竖xxxx”称为“邃”或“笛”,约在南北朝时期笛箫才分称,称现在的笛为“横吹”或“横笛”。过去一直认为笛是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前119年)传入,如宋 • 陈旸《乐书》:“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这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京。”但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前 168 年),发现笛类乐器两只,比张骞早了近 50 年,说明在张骞之前已有笛类乐器。

    笛的形制主要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笛主要用于南方各乐种和昆曲的伴奏;梆笛主要用于北方的各乐种和梆子腔剧种的伴奏。梆笛管身比曲笛略细,音比曲笛高四度。笛子以第 3 孔音的实际音高定调,曲笛的常用指法是筒音作 sol, 其次是re、do 。

    梆笛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吐音(顿音)、抹音(滑音)、花舌音、垛音、历音、颤音等;南方曲笛常有的技巧有垫音、打音、颤音、涟音、泛音等。而在新的笛曲中,南、北笛曲习惯性的各种技巧已互相融合吸收。
 (1)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
       a、冯子存( 1904-1987 ),河北省阳原县人,他的梆笛曲是在河北、山西、内蒙衔接地带所流传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曲目有:《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黄莺亮翅》等。
       b、刘管乐(1918- )河北安国县人,北方笛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演奏受梆子的影响,并采纳各家的特点。代表曲目有《荫中鸟》、《冀南小开门》等。
 (2)南方笛派的主要代表:

a、陆春龄:(1921- ),上海人,主要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中花六板》等。

b、赵松庭:(1924 —),浙江东阳县人,他的演奏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演奏技术,同时又大胆地吸取南北笛曲的技巧,使曲笛的演奏有了新的突破。代表曲目有《三五七》、《早晨》、《姑苏行》等。

2、管:又称管子,古称“筚篥”(或悲篥、必篥等),由西域传入,北朝时期的石窟伎乐中已有了筚篥的演奏浮雕。隋唐时筚篥有多种称谓和形制,并广泛用于鼓吹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婆罗门乐、高昌乐、西凉乐、天竺乐、文康乐以及俗乐等不同地域的各种音乐组合形式之中,当时演奏名家有尉迟青、王麻奴等,宋代的鼓吹乐、教坊乐中都以它为主奏乐器,故有头管之称。主要分单管(有大、中、小三种)、双管和喉管三种管身木制,上端有苇制双簧哨片。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吐音、颤音、花舌音、滑音、溜音、叠音、打音、垫音、鼓音、齿音等。
  代表曲目有《放驴》、《小二番》、《万年欢》、《大开门》、《江河水》等。

3、唢呐:俗称喇叭、大号、大笛等,历史上曾有唢呐、锁呐、号笛、金口角、苏尔奈、巴拉满等称谓。分为高音唢呐(海笛)、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代表曲目有《将军令》、《大得胜》、《小开门》、《百鸟朝凤》、《一枝花》等。

4、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前 1400 — 1122 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字,“和”即小笙。诗经中也有“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笙和竽一直长期并存,宋以后竽在宫廷中的地位逐渐衰微,而笙则在宫廷和民间一直广泛流传。

5、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葫芦笙和芦笙。
  葫芦笙流传于西南的彝、拉祜、哈尼、佤、纳西、傈傈、怒、苗、黎等民族;芦笙流传于西南地区的苗、侗、水、瑶、壮、仡佬等民族。

6、巴乌:流传于西南的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民族,其演奏姿势有横吹与竖吹两种。

 :  

(二)擦弦类乐器,  

1、二胡: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并形成了多种类型。如:京胡、京二胡、四胡、板胡、高胡、低胡、粤胡等。二胡是现代名称,过去称胡琴。一般采用五度定弦。常用弓法有:连弓、顿弓、颤弓(抖弓)、甩弓(小抖弓)等;左手技法有:颤音、滑音、泛音、垫音以及揉弦、拨弦、弹弦等。
    (1)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及作品:( 1893 — 1950 ),江苏无锡东亭人,自幼父亲的严格训练,掌握了道教音乐和当地的民间音乐,后又广泛学习了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中年开始双目失明,以流浪卖艺为生。其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以短弓见长,大多一字一弓,少连弓,运弓时常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华彦钧指法上{zd0}的特点是民间奏法中“定把滑音”的运用,即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而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则用滑音演奏,其中食指和中指滑音的运用有重要意义。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
   (2)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及其作品:( 1895 — 1932 )五四时期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和演奏家,江苏江阴县人,在中学时参加军乐队,学习了小号等铜管乐器,后又学习琵琶和二胡, 1922 年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国乐教师,并钻研西方作曲理论和学习小提琴、钢琴的演奏。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二胡在高等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dy}个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并吸取西洋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民族器乐作曲家和革新家。
2、板胡:民间有多种名称,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等,明末伴随西北地区古老的戏曲西秦腔与梆子腔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件新乐器,主要用于北方梆子腔戏曲的伴奏,以及地方乐种的合奏,目前也用于独奏。分为高音、中音、次中音三种。高音主要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哈哈腔的伴奏;中音板胡主要用于秦腔、蒲剧、眉户的伴奏;次中音板胡主要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的伴奏。代表人物有:刘明源( 1931-1996 年),天津人,从小家传板胡、京胡艺术,精于评剧音乐伴奏,对民间丝竹乐娴熟,并曾钻研过许多名琴师的演技,走访过马头琴手色拉西、四胡手乌恩齐。他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间音乐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广采博纳,把板胡演奏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代表作有《喜洋洋》、《秦腔牌子曲》等。

3、马头琴:蒙古族擦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蒙古族居住地。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有许多传说故事)代表人物有:色拉西、桑都冷、齐 · 宝力高等,曲目有《森吉德马》、《万马奔腾》等。
4、四胡:蒙古、达斡乐、锡伯、赫哲、布依、汉等民族擦弦乐器,因张有四根弦而得名,主要流传于东北、华北、西南地区。xx的四胡演奏家有孙良、朝鲁、吴运龙、双虎等,代表作品有《内蒙八音十二调》、《蒙古八音》、《万里》等。
         

(三) 弹弦类乐器,  

1、古琴:

    也称七弦琴,因历史悠久,唐宋以后称为古琴,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的记载。初为五弦,周代发展为七弦,西汉时开始有了徽位,三国时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定型,一直流传至今。
(1)各历史时期的琴家及琴曲:
    a、春秋战国时期:师涓(春秋时卫国乐师)、师旷(晋国)、师襄(卫国乐官,孔子曾从其学琴)等;主要琴曲《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
   b、汉魏时期:蔡邕、蔡琰(文姬)、嵇康、阮籍等;主要琴曲:《广陵散》 ( 又名《广陵止息》 ) 、《酒狂》、《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及嵇氏四弄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绿水》、《幽居》、《坐愁》、《秋思》等。
   c、唐代:

  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等;出现了文字谱琴曲《碣石调幽兰》;赵耶利的《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晚唐时期曹柔的减字谱。

    部分琴曲欣赏:《流水》,最早见于《列子 · 汤问》中关于伯牙、子期的传说。《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伯牙鼓琴,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而志在流水,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初为一曲,唐时分为两曲,宋时,高山分为四段,流水分为八段。

引子——滴水潺潺——山涧小溪——江河波浪——汹涌澎湃——过渡——奔向大海——波涛已过、归于平静。

《流水》旋律片断:

 

   d 、宋代:

    郭楚望,代表作有《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刘志芳,代表作有《忘机》、《吴江吟》;毛仲敏,代表作有《渔歌》、《樵歌》、《佩兰》等。
   e 、明清时期:
    大量琴谱的刊印,有记载的有 150 多种;流派纷呈:江派、浙派、蜀派、闽派、中州派、广陵派、虞山派等;琴家有严澂、徐谼、蒋兴涛、徐常遇、吴虹、蒋文勋、张孔山等人;美学理论方面,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展现了琴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高度。

   f 、近现代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等人。

(2)古琴的演奏特点: 
  古琴的演奏技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奏技法上按、泛、散所形成的旋律对比。如在乐曲的呈示或过渡性段落中,往往用单一的技法,而在展开性段落中则三种技法综合交错使用,以达到乐曲的高潮;另一特点是琴曲中的按音技法变化丰富,有虚、实、走音、按、滑音、撞音、游移等,千变万化,开成了琴曲的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古琴曲欣赏:《梅花三弄》,又名《梅花曲》、《玉妃引》,相传为晋代桓伊所作的笛曲,后被改为琴曲。乐曲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性格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和坚贞不阿。三弄表示主题出现三次,并以此分为三段。《梅花三弄》的主题旋律:格调清新、恬静淡雅

2 、筝:

    最早见于《史记》,即公元前 2 世纪的先秦时期,秦地已有筝的流传,为声乐伴奏。1970 年在江西贵溪县仙水岩墓群发现公元前 500 年的崖棺,内有两具类似筝的乐器,如果是早期的筝,则证实了早在先秦时期,筝不仅在秦地,而且在南方的越国亦有传承,并早于文献记载 400 多年。筝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左手有按音、滑音、吟音、泛音、煞音、扣弦等技法,右手有劈、托、 抹、挑、勾、剔、担、提、大指摇、食指摇等技法。右手划是筝的一个极具特色的演奏方法,有装饰性和旋律性两种。

   各地的筝曲:中州古调的河南筝、齐鲁琴曲的山东筝、杭滩丝竹的武林筝、闽南的福建筝、广东的客家筝、潮州筝等。传统筝曲有《汉宫秋月》、《出水莲》、《寒鸦戏水》、《平沙落雁》、《渔舟唱晚》等。

3 、琵琶:

   琵”和“琶”原是两种演奏方法的名称,秦汉时期有两种形制的琵琶,一种是直柄、圆形共鸣箱、两面蒙皮的琵琶,由弦鼗(鼗鼓)发展而来,称为秦汉子;另一种是参考了筝、筑、箜篌而设计的直柄、圆形音箱、四弦、十二柱的琵琶,因晋阮咸之故而称为“阮”或“阮咸”。东晋时由西域传入的曲项琵琶,宋以后其梨形音箱、四弦十四柱的形制基本确定。
  琵琶曲分为套曲、小曲两大类,其中套曲又分为武套、文套和大曲三种类别。武曲重于写实叙事,气势磅礴,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小军操演》等。文曲重于概括性和抒情性,代表曲目有《夕阳箫鼓》、《月儿高》、《汉宫秋月》、《青莲乐府》、《塞上曲》等。

 

 

乐种概述

    我国传统乐种历史源远流长,分布很广,类别繁多。一般分为五个: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

弦索乐类乐种
   全部用弦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一般仅用三、四件富有地方特点的弦乐器演奏。常见有:胡琴、琵琶、筝、三弦等。

    传统曲目有:弦索十三套,于《弦索备考》中所载,清嘉庆年间抄本之译谱。这十三首套曲的名称如下:《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青松夜游》、《舞名马》、《合欢令》、《将军令》。                                       

丝竹类乐种

    丝竹类乐种:以某一、二件弦乐器、管乐器为乐队组合核心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
    1 、北方的二人台牌子曲:二人台是流传在陕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及河北张家口地区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二人台牌子曲是主要是开演前或中间穿插演奏。常用的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大件,后又增加了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打击乐器是富有地方色彩的四块瓦。
    2 、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及苏南、浙西一带, 1911 年在上海建立的“文明雅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江南丝竹乐组织。江南丝竹乐队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的七至八人。所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3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明初,是由戏曲过场音乐、民歌及民间器乐曲牌发展面来的。最初的的组织是戏曲乐队和民间的“八音会”。早期乐器有二弦、提琴(与板胡相似,较大)、三弦、月琴、横箫五件,号“五架头”。后改为二胡(改制成粤胡)、秦琴、扬琴三件头,在三件头上又加了洞箫、椰胡,变为五件头。
    4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等,从它的琵琶、洞箫、拍板、二弦可以看出,其历史非常久远,并与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有关。

鼓吹乐类乐种

    是以某一种吹奏乐器为主奏乐器,配合其它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各地的品种很多,有三大类:以管子为主的吹奏乐,主要有河北音乐会、晋北笙管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以唢呐为主的,有吉林鼓吹乐、辽宁、冀东、鲁西、山西等;以笛子为主奏的主要有鲁西南、鲁中等到地区。

吹打乐类乐种

    是以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并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主要集中在南方,有:苏南的十番鼓、十番锣鼓、浙江吹打乐、广东的锣鼓柜与潮州多鼓等。

    1、十番锣鼓:又称“十番”或“锣鼓”、“十样锦”、“十不闲”等。主要流行于江苏、北京和天津。
    2、浙东锣鼓:主要流行于奉化、嵊县一带,是浙江民间吹打乐的代表乐种之一。
    3、西安鼓乐:民间称为“细乐”或“乐器”,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庆丰收而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其渊源与唐代燕乐大曲有紧密联系。其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
    4、潮州锣鼓:流传在潮、汕地区的吹打乐,其鼓的演奏吸收了拳术、剑术的各种手势,风格独特,与当地的戏曲关系密切。
锣鼓乐类乐种

    是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又叫清锣鼓和素锣鼓。锣鼓乐在中国传统乐种中一方面以独立的乐种形式出现,如西安的铜器社,山西的威风锣鼓、绛州锣鼓,土家族的打溜子,山东的博山锣鼓、临清驾鼓、青州锣鼓等;另一方面以某一乐种中一种演奏形式而存在,如十番锣鼓、河北音乐会等。但其本质仍是以打击乐器为基础与中心的。
    1、西安铜器社:常用的乐器有单面鼓、云锣、马锣、大锣、大镲、小锣(手锣)、小镲、碰铃、梆子。主要是参加各种民间庙会,代表曲目有等;
    2、土家族打溜子:俗称“打家伙”,流行于湘西及鄂西的土家族聚居地,代表曲目有等。

    3、山西威风锣鼓:流行于山西洪洞一带。其起源与远古的尧、舜有关。

    4、绛州锣鼓:流行于山西绛州一带。其演奏有独到之处,在华彩乐段,充分运用鼓和鼓槌,甚至鼓架,调动每个部位{zj0}的音响区进行打击。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6】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