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频率段的的声音表现 频率段 (单位:Hz) 听感影响 代表乐器 16k-20k 这段频率可能很多人都听不到,因此,听不到此段频率并不意味着器材无法回放,当然也不代表您的听力不够好,只有很少人可以听到20kHz。这段频率可以影响高频的亮度,以及整体的空间感,这段频率过少会让人觉得有点闷,太多则会产生飘忽感,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电子合声、古筝钢琴等乐器的泛音 12k-16k 12k-16k 这段频率能够影响整体的色彩感,所谓小提琴的“松香味”就是由此段频率决定的,这段频率过于黯淡会导致乐器失去个性,过多则会产生毛刺感,后期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激励器来美化这段频率。 镲、铃、铃鼓、沙锤、铜刷、三角铁等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 8k-12k 8~12kHz是音乐的高音区,对音响的高频表现感觉最为敏感。适当突出(5dB以下)对音响的的层次和色彩有较大帮助,也会让人感到高音丰富。但是,太多的话会增加背景噪声,例如:系统(声卡、音源)的噪声会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声音发尖、发毛。如果这段缺乏的话,声音将缺乏感染力和活力。 长笛、双簧管、小号、短笛等高音管乐器 4k-8k 这段频率最影响语音的清晰度、明亮度、如果这频率成分缺少,音色则变得平平淡淡;如果这段频率成分过多,音色则变得尖锐,人身可能出现齿音。这段频率通常通过压限器来美化。 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 2k-4k 这个频率的穿透力很强。人耳耳腔的谐振频率是1-4KHz所以人耳对这个频率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空虚频率成分过少,听觉能力会变差,语音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这个频率成分过强了,则会产生咳声的感觉。2~4kHz对声音的亮度影响很大,这段声音一般不宜衰减。这段对音乐的层次影响较大,有适当的提升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但是在4kHz时不能有过多的突出,否则女声的齿音会过重。 部分女声、以及大部分吹奏类乐器 1.2k 1.2kHz可以适当多一点,但是不宜超过3dB,可以提高声音的明亮度,但是,过多会使声音发硬。 1k 1 kHz是音响器材测试的标准参考频率,通常在音响器材中给出的参数是在1 kHz下测试。这是人耳最为敏感的频率。 800 这个频率幅度影响音色的力度。如果这个频率丰满,音色会显得强劲有力;如果这个频率不足,音色将会显得松弛,也就是800Hz以下的成分特性表现突出了,低频成分就明显;而如果这个频率过多了,则会产生喉音感。如果喉音过多了,则会失掉语音的个性,适当的喉音则可以增加性感,因此,音响师把这个频率称为"危险频率",要谨慎使用。 人声、部分打击乐器 300-500 在300-500Hz频段的声音主要是表现人声的(唱歌、朗诵),这个频段上可以表现人声的厚度和力度,好则人声明亮、清晰,否则单薄、混浊。 人声 150-300 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力度,尤其是男声声音的力度。这段频率是男声声音的低频基音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和弦的根音频率。在80-160Hz频段的声音主要表现音乐的厚实感,音响在这部分重放效果好的话,会感到音乐厚实、有底气。这部分表现得好的话,在80Hz以下缺乏时,甚至不会感到缺乏低音。如果表现不好,音乐会有沉闷感,甚至是有气无力。是许多低音炮音箱的重放上限,具此可判断您的低音炮音箱频率上限。 男声 60-100 这段频率影响声音的混厚感,是低音的基音区。如果这段频率很丰满,音色会显得厚实、混厚感强。如果这段频率不足,音色会变得无力;而如果这段频率过强,音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有轰鸣声的感觉。 大鼓、定音鼓,还有钢琴、大提琴、大号等少数存在极低频率的乐器 20-60 这段频率影响音色的空间感,这是因为乐音的基音大多在这段频率以上。这段频率是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这段频率很难表现,在一些HiFi音响中,不惜切掉这段频率来保证音色的一致性和可听性。 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唐道济在《音响技术与音乐欣赏手册》里对可闻声音的频率分段如下: 低频区:低频段内的一个基准点为41.2HZ,即低音提琴或电倍斯的{zd1}音 20~40,极低频,管风琴、低音大号、倍低音、大管、某些大鼓的{zd1}音 40~80,低频中段,电倍斯 80~160,低频上段,电倍斯、定音鼓、低音提琴 中频区:管弦乐器的基准频率在440HZ 160~320,中频下段,男低音、中提琴、萨克斯、多数铜管乐器 320~640,中频中段,大部分管弦乐器、人声 640~1280,中频上段,女高音、大部分木管乐器、长笛、小提琴 高频区:整个高频区为乐器的泛音或谐波区 1280~2560,高频下段,小提琴、短笛、 2560~5120,高频中段,三角铁、铙、钹 5120~10240,高频上段 10240~20480,极高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