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南依黄山,北枕长江,面积1204平方公里,耕地1.6万公顷,林地7.02万公顷。辖11个乡镇,110个村,总人口26.5万,其中农业人口22.5万人。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南部群峰峭拔,中部丘陵绵延,北部以平原、圩区为主,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青阳县为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青阳山灵水秀,景色怡人。生态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润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山、水、洞、林等自然景观200余处,拥有一座{gjj}森林公园——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县境内山峦重迭,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神谷仙洞幽深奇妙,云海松涛令人神往,九华十景闻名遐迩。李白、刘禹锡、王安石、岳飞等无数名人墨客曾驻足揽胜吟唱,留有大量咏赞青阳的诗篇。
青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县,称陵阳;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置青阳县,沿用至今。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雄踞县境西南,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京剧鼻祖、极具地方特色的古老民间戏曲“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dy}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连戏、傩戏、九华民歌被广为传唱。境内古遗迹众多,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古文化遗址120多处,古墓葬、古建筑、碑碣崖刻数百处。
青阳交通便捷,区位优越。318国道横贯东西,103省道直穿南北,童埠港水运直通长江,合铜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在县城东部设有进出口立交;铜九铁路过境设有客货站,“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县乡道路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立体化的交通路网已基本建成。
青阳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稻、茶、麻、蚕茧、油料、竹木等农副产品,森林覆盖率达50.3%。矿产蕴藏十分丰富,现已探明有7类36种,其中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等矿产储量大、品质优,享誉海内外。据地质资料表明,境内方解石资源量达3亿吨,石灰石资源量30亿吨,白云石资源量10亿吨,其中方解石矿床被有关专家评价为“中国{zd0}、亚洲罕见”的方解石矿床。
青阳实力增强,加速崛起。近年来,青阳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金属材料、非金属新材料、机械加工等工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旅游城建设日臻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定。荣获2008年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安徽省平安县、安徽省双拥模范县“五连冠”。青阳县将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大力实施项目兴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活县、旅游富县战略,以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按照“突破大项目主攻开发区、立足高品位建设旅游城”的思路,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培育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业、非金属新材料业、机械加工业、高效农业、旅游服务业、高新技术等六大主导产业,努力将青阳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金属材料基地、国内重点的非金属材料基地、省内重要的机械加工基地、长三角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国内知名的旅游接待基地、沿江高科技产业基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青阳崛起。
汉置陵阳县,县治陵阳镇,历时724年。 陵阳镇位于今县境南部,自汉代起即为江南重镇和山区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历史上商业繁 荣,有"富贵陵阳镇"之说,镇上石板街道排列整齐,建筑风格鲜明独特。建国后,陵阳镇一 直是区、乡、社政府所在地,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建有陵阳食品厂等乡村企业,国营、集体、 个体各类商业网点密布,新建了一条农民商业街。影剧院、文化站、学校、医院等文化、教育 、卫生设施齐全。古镇风貌保存较好,汉古城墙遗地址至今仍可发现, 镇北首有汉县衙遗址。 1989年陵阳镇区面积0.46平方公里,人口2100人。 三国吴赤乌中置临城县,县治于城子山东 (今蓉城镇东南5里,确址无考),历时372年。 东晋置定陵县,县治定陵(在今丁桥乡境内,确址无考),历时200余年。唐置青阳县至今,县 治蓉城镇。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载,蓉城镇镇名出自李白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历史上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织布、卷烟、酿酒、榨油、工艺竹编等作坊遍布全城;商业 除经营日用百货外,还经营大宗大材、毛竹、 大米及土特产品。明嘉靖后,县衙(府、署) 驻地一直在宾阳门西侧。清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二年(1863),在清军与太平军争夺战中 ,蓉城镇破坏严重。抗日战争期间,数遭日机轰炸。民国28年(1939),县政府迁往江村乡的 双溪寺,民国34年9月迁回。 建国后,蓉城镇一直为县级机关驻地,陆续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工业企业和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设施。自1955年起,进行较大规模市 政建设。1978年后,镇区向西扩展,面貌 焕然一新。1989年,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38324人,是年工农业总产值1103万元, 其中 农业产值780万元。蓉城镇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为皖南公路交通枢纽,芜(湖)大(渡 口)、铜(陵)石(台)、贵(池)黄(山市)、 青(阳)九(华山)、青(阳)大(通)等公 路在此交会,西距池州港45公里,北距铜陵火车站65公里,交通方便。 青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长,无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
1、气温:本县四季气温递减率为:春季(3-5月)0.44度/100米,夏季(6-8月)0.56 度/100米,秋季(9-11月)0.49度/100米,冬季(12-2月)0.38度/100米,全年平均值 0.47度/100米。春季始于3月16日,终于5月20日;夏季始于5月21日,终于9月20日;秋季始于9 月21日,终于11月21日;冬季始于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计115天。初霜多出现于 11月上中旬,平均初霜为11月3日,终霜3月28日。
2、降水:40年(1949-1989)年均降水量1526.5毫米。多锋面雨,西南中山区还有地形雨。一年四季降水差距很大,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32%,夏季占38%,秋冬两季降水总和比春季还少40多毫米。4月进入雨季,5月梅雨连绵,5-7月降雨更多,常以暴雨出现。{zd0}的日降雨量在1970年7月13日,降雨180.7毫米。雷雨出纳感发生在午后三时前后,个别地区偶尔伴有冰雹。降雪期短,仅1、2、12月份偶有降雪。雪日较少,年平均只有12天。初雪在 12月16日,终雪在3月8日。积雪日较少,年平均10天左右,{zd0}积雪为25厘米。
3、气压与风向:气压年平均值为1013.1毫巴,1月{zg},平均为1023.1毫巴;7月{zd1}平均为1000毫巴。{zg}气压值为1043.9毫巴(1970年1月5日),{zd1}气压极值为991.1毫巴(1962年8月6日、1971年7月27日)。本县风向多为东北到东北偏东,随季节变化,风向也不断变更。3-4月风向不定,5-8月为夏季风控制,风向以东北风为主,9-12月为冬季风控制,风向以西北风为主。秋季常有台风末稍波及,形成猛烈的强风和骤雨,每年至少有2-3次。冬季风速较大,一般为4-5级。年平均风速全县为1.6米,无风频率为28%。
4、湿度与蒸发:本县年平均相对湿度(水汽压)为16.5毫巴,月份变化与气温变化相似, 1月最小,平均6毫巴;7月{zd0},平均30.6毫巴。年平均蒸发量为1306.3毫米,1月最小,平均在44.9以下。7月{zd0},平均在207.4毫米以上,月平均蒸发量{zd0}为310.5毫米(1958年 7月),最小为22.7毫米(1977年1月),年{zd0}蒸发量为1658.4毫米(1966年),最小1135.4 毫米(1980年)。
5、云雾与日照:年平均云量为7层。云量最多的5至6月,一般可达8.2层以上,云量最少的11至12月,在5.8层以下,年平均阴天63天,昙天122天,晴天180天。雾以东春两季最旺,年平均雾日16.1天。年平均日照为2106.7小时,日照率为48%。1962年日照2358小时,为最多;1980年日照1840.2小时,为最少。年平均日照率多的呵60%,最少为41%。上半年日照短,3月最短为120小时;下半年日照长,8月最长为250.4小时。
6、土壤湿度:土壤表面温度年平均18.2度,1月地表3.6度为{zd1},7月33.1度为{zg}。极端{zd1}值零下23.3度(1961年7月23日)。5厘米深的地温平均为18度。1月{zd1}4.7度, 7月{zg}32.3度。10-15厘米地温为18.1度。20厘米为17.1度。 7、春寒低温:春季年平均有4至6次冷空气侵入,气温骤降或出现常时间低温阴雨,甚至下雪。每次冷空气入侵时间,间隔5-10天。
8、寒潮:本县每年有5至6次寒潮入侵,范围广,降温快,48小时连续降温在10度以上,一般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春寒过后,一般有几个连续晴天,温度回升。端午节前夕,常出现气温低于17度的空气,称“端午寒”,端午寒最早出现在5月21日,最迟是6月1日。
9、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的暴雨较常见,主要集中在5至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的 75%。除1月和12月外,2至11月都有暴雨出现。暴雨平均初日是4月21日,终日为8月16 日。处终间隔日数为113天。暴雨最早出现的是1972年2月3日,降雨量为53.6毫米;暴雨结束最晚的是11月9日(1967年、1972年),其分布山区多与畈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