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简介》

  在中国{zj1}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有着7000多年历史文明的南湖区,迎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迅猛腾飞,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商,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更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日益显现出耀眼的光彩。

  南湖区地域面积426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7个街道、95个行政村、59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0万。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东邻上海,西靠杭州,北依苏州,南濒杭州湾,是嘉兴市经济、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上海经济区的黄金腹地和浦东新区的延伸地,极具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

  南湖区历史悠久,是的发祥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xxx同志“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号召的发出地。这里物华天宝,特产繁多,自古粮桑并重,农牧结合,百工技艺,衣食海内,经济繁荣,百姓安康,生活富庶,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闻名海内外。南湖区也是中国最早、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地区之一,两汉时就“饶渔盐之利”,商贾云集,市面繁荣,宋代“人丰翕集,市井骈阗”,到明清时已成“江东一大都会”。如今,南湖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之一,更有着经济社会发展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这里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中国{zj1}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中心位置,以南湖区为中心,1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上海、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2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宁波、无锡、常州等经济强市,300公里半径范围内还有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这些城市群中以占全国6%的人口创造了中国25%的工业产值,并且在汽车制造、电子通讯、机械仪表、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制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产业领域都拥有全国规模{zd0}、科技水平{zg}的产业配套群,成为中国{zd0}的经济、金融的产业区。紧邻上海的南湖区在相当程度上共享着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在金融、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物流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直接承受着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地区的产业辐射以及各种发展机遇,从而以雄厚的经济实力,齐备的工业门类,产业化的科技农业,繁荣的商品经济,通畅的商贸物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富裕的生活群体,良好的社会治安,舒适的居住环境,广阔的朝阳产业发展空间,位居前列的科技力量和对外经济贸易,以及完备的产业配套、强劲的市场辐射能力以及巨大的高消费群体等等,成为投资兴业的理想区域。

  这里交通便捷,通江达海的港口,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构筑起通畅捷达的交通网络。交通以驱车1小时抵达为标准,南湖区周围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以及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等4大国际机场,同时濒临上海港、北仑港和乍浦港3大港口以及沪杭高速公路、乍(浦)嘉(兴)苏(州)高速公路和连接上海至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公路等3条高速公路。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南湖区全境,其中沪杭铁路复线日通行客货列车80多对,日运送旅客10多万人次,发送货物5万吨以上;京杭大运河常年通行500吨级船舶,并以密如蛛网的内河航水系与乍浦港、铁路中转港相联。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占有1.3亩,为浙江省人均土地占有量的近3倍,并且拥有大量的建设用地。同时,南湖区盛产粮、油、茧、淡水鱼等农产品,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

  这里人文资源深厚,不仅传承吴越文化之渊源,保留楚文化的余韵,而且深受海派文化乃至西方文明的影响,历代名人辈出,有着丰富的社会人文优势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嘉兴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9人,从而有“近现代名人一半在浙江,浙江的一半在嘉兴”之说。嘉兴市目前有大中专院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 ,大专4所,中专6所,技校5所,普通高中37所,成人教育机构11所,并另有社会办学机构192所,科研机构21所。每年都至少有6000余名毕业生进入人才交流市场。同时,还有众多的各类紧缺人才源源不断地从国内外向南湖集聚。

  这里服务机制完善,南湖区政府及其所属的各镇、街道政府奉行“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整治投资环境,文明执法,规范行政。对投资者以“一门受理”,“一站式审批”,实行“xxx服务”,即到南湖区投资,从项目立项、审批、证书申领、工商登记到银行开户、海关备案、企业刻章等全部办厂手续和有关施工建设手续都由镇(街道)和区两级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免费无条件跑腿、xxx经常性服务。区外商服务中心、投诉中心也将充分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这里合作前景广泛,嘉兴市及南湖区是浙江省最早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发展良好的城市之一,民营经济具有独特的先发优势,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产品、技术、市场,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五金塑料、合成纤维、电子材料和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并且急待产业升级,拥有广阔的合作机会。高水平、高起点规划的南湖新区正在积极寻找房地产、商贸等产业的合作伙伴。

  凭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南湖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区属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元。农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效益农业发展迅猛,全区粮经种植面积比已经达到40:60,种养业产值比也达到了45:55。并且成功地创建了属全国首批21家{gjj}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区{gjj}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建成了粮油种子产业、生态环保牧场和科技孵化园以及茭白、葡萄、水蜜桃等六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全面启动了优质水果、桑蚕、粮油、瓜果等五个示范区,在农业xxxx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全区农业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2002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70元。工业经济稳步推进,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纺织服装、合成纤维等五大传统行业为主导、精细化工等五大新兴行业为潜在优势的格局。特色工业园建设势头强劲,开发档次日益提高,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亚太嘉兴科技工业园、加西贝拉工业园和德丰科技工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南湖工业区、各镇(街道)工业园区、企业工业园建设进展迅速,全区各类工业区开发总面积累计达8962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亿元,519家进区企业总投资已达29亿元。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南湖区着力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全面实施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攻坚战,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实行政务公开、政府采购,全面推进区镇两级党政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行政体制,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各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中介机构,调整区、镇、街道和行政村以及城市社区的行政区划,建立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同时,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实现大幅增长,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2002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7229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077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1亿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的南湖新区已经全面启动,其中中心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加紧建设中的区行政中心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以南湖新区建设为龙头,市区“城中村”改造和老住宅区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面貌明显改观。加大小镇建设力度,五年来共完成小城镇投入11.4亿元,城镇功能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心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双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道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镇镇通二级以上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带动了物流、人流、信息流,促进了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城市化水平接近60%。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围绕嘉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持不懈地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争创精品社区,全区涌现出一批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行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工作不断推进,近两年全区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多项,已先后跨入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和“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区”行列。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强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等再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着眼于提高人的知识化水平,大力开展省级教育强区争创活动,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验收,实行了“四级筹资、两级管理”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区社会保险(保障)管理中心,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通过了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和“一控双达标”验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残疾人事业、老龄工作、救灾救济、扶贫帮困等工作扎实开展。城镇及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电话普及率成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小康标准。

  总结过去成绩骄人,面对未来形势喜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南湖区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机遇和挑战中并存中,南湖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三个高于、三个翻番”,即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生产性投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三年翻番、财政收入四年翻番、国内生产总值五年翻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4000美元。最近,南湖区委、区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全区人民和外来投资者的信心。具体来说,南湖区将着力培育三大功能,打造四大空间,实施五大战略。

  着力培育三大功能,提升南湖区经济发展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南湖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认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培育和完善利于生产、生活、生态的功能,始终坚持发展{dy}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量的新扩张;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改革开放和发展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化利于生产的功能,培育和完善经济发展的承载功能、要素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快开放型制造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要优化适于生活的功能,培育和完善安居功能、乐业功能和保障功能,加快宽裕型小康生活示范区的建设步伐。要优化益于生态的功能,培育和完善生态保护功能、生态再生功能和生态可持续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型可持续发展文明区的建设步伐。

  鼎力打造四大空间,构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平台。今后五年,作为南湖区发展中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产业、投资向中国长江三角洲转移的趋势不断增强,嘉兴与周边城市交通枢纽的形成,发展大环境空前良好,根据嘉兴市实施的“北控南移,东进西拓,中间完善”城市发展战略,南湖区正积极行动,打造四大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满足一二三产招商的需要,做好承接大项目,迎接大发展的准备。{dy}大空间是“中国金三角·嘉兴工业区”。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构筑工业集聚平台,南湖已着手整合现有区、镇(街)工业园区,依托原有的南湖工业区及镇工业园区,在南湖区东南部沪杭高速公路、乍(浦)嘉(兴)苏(州)高速公路和连接上海至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公路三个高速公路出口处之间的“金三角”地区,建立起未来的“中国金三角·嘉兴工业区”,规划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中国金三角·嘉兴工业区”建成后将成为东南沿海新型工业化示范园,中国城市一体化先行区,进一步壮大南湖区的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第二大空间是南湖新区。为适应城市化的需要,南湖区已在嘉兴城市东南规划建设一座面积达6.5平方公里的生态型城市花园。建成后的南湖新区将具有科教中心、商贸物业区、住宅区、旅游休闲区等几大功能区,并成为嘉兴市东南片区城市副中心和南湖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格局。第三大空间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是加速各类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示范、推广,提高全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第四大空间是嘉兴市的中心商务区,即老城区,主要是充分利用嘉兴中心城区的优势,整合老城区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创新服务功能,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创办特色街区,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力实施五大战略,促进南湖区经济社会大发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南湖区审时度势,提出了工业立区、农业提升、商贸活区、城乡联动、科教兴区等五大战略。为实施好这五大战略,南湖区将实施“百亿强区发展计划”,组织中国金三角·嘉兴工业区建设工程、规模企业培育工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特色商贸街区创建工程、社区综合服务工程、人居建设工程、环境建设工程、文教产业化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等xx重点工程,完成投资近200亿元,着力培育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展。

  区内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

  南湖,面积仅有800余亩,南湖由运河各渠汇流而成,上承长水塘和海盐塘,下泄于平湖塘和长纤塘,南湖四周地势低平,河港纵横。

  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因地处中纬度,夏令湿热多雨的天气比冬干天气短得多。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占有1.3亩,为浙江省人均土地占有量的近3倍,并且拥有大量的建设用地。同时,南湖区盛产粮、油、茧、淡水鱼等农产品,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

  这里人文资源深厚,不仅传承吴越文化之渊源,保留楚文化的余韵,而且深受海派文化乃至西方文明的影响,历代名人辈出,有着丰富的社会人文优势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嘉兴籍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9人,从而有“近现代名人一半在浙江,浙江的一半在嘉兴”之说。嘉兴市目前有大中专院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 ,大专4所,中专6所,技校5所,普通高中37所,成人教育机构11所,并另有社会办学机构192所,科研机构21所。每年都至少有6000余名毕业生进入人才交流市场。同时,还有众多的各类紧缺人才源源不断地从国内外向南湖集聚。

  2005年5月17日民政部批复,嘉兴市南湖区更名为南湖区。5月20日浙江省民政厅下发了更名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5]27号),5月28日南湖区正式挂牌。

  嘉兴在每年初夏都会举办中国嘉兴粽子节,全国各地粽子厂家云集,在嘉兴开展粽子文化系列活动,有粽子擂台赛、包粽子表演、百粽宴、参观粽子博物馆和龙舟赛等民俗活动。

  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五芳斋粽子按传统工艺配方精制而成。选料十分讲究,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后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通过配料、调味、包扎、蒸煮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嘉兴五芳斋粽子有肉粽、豆沙、蛋黄等几十个花色品种,1987--1989年曾连续获得省名点特优产品“玉兔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如今,嘉兴五芳斋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方便、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1995年新建占地20亩的五芳斋粽子厂,使粽子生产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1997年又再次扩大粽子生产规模,使粽子日产量达50万只。同时产品也从原来几种子发展到现在的近百种,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并还获得首届国货精品奖,'96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

  2002年,全区属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元。农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格局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效益农业发展迅猛,全区粮经种植面积比已经达到40:60,种养业产值比也达到了45:55。并且成功地创建了属全国首批21家{gjj}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的——嘉兴秀城{gjj}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建成了粮油种子产业、生态环保。

  牧场和科技孵化园以及茭白、葡萄、水蜜桃等六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全面启动了优质水果、桑蚕、粮油、瓜果等五个示范区,在农业xxxx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下,全区农业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2002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70元。工业经济稳步推进,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以五金塑料、纺织服装、合成纤维等五大传统行业为主导、精细化工等五大新兴行业为潜在优势的格局。特色工业园建设势头强劲,开发档次日益提高,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亚太嘉兴科技工业园、加西贝拉工业园和德丰科技工业园建设全面启动,秀城工业区、各镇(街道)工业园区、企业工业园建设进展迅速,全区各类工业区开发总面积累计达8962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亿元,519家进区企业总投资已达29亿元。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南湖区着力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全面实施了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攻坚战,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实行政务公开、政府采购,全面推进区镇两级党政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行政体制,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各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中介机构,调整区、镇、街道和行政村以及城市社区的行政区划,建立并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同时,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实现大幅增长,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2002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7229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077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1亿美元。

  总结过去成绩骄人,面对未来形势喜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秀城区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机遇和挑战中并存中,秀城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三个高于、三个翻番”,即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生产性投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三年翻番、财政收入四年翻番、国内生产总值五年翻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4000美元。最近,秀城区委、区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全区人民和外来投资者的信心。具体来说,秀城区将着力培育三大功能,打造四大空间,实施五大战略。

  嘉兴市中部偏北勤俭路611号

  辖7个街道、5个镇:、、、、、、;、、、余新镇、。



郑重声明:资讯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简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