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我国文化产业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2010-05-18 13:41:17 阅读17 评论0 字号:

  本报深圳5月14日电 记者杨阳腾 乔申颖 佘颖报道:为期4天的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14日上午在深圳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宣布大会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之前,刘云山参观了文博会展馆并会见了前来出席文博会的外国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以及海外机构和企业的代表。

  深圳文博会是目前我国{wy}的{gjj}、国际性、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盛会。与前5届相比,本届文博会规模更大、档次更高、融资交易功能更强、国际化程度更高、配套活动更充实。共有1797家政府组团、机构和企业参展,比第五届增加89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均组团参展,首次实现“全家福”,共同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本届文博会吸引了46780名采购商参会,其中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65个国家和地区的10680名海外采购商。与此同时,还设立“海外采购洽谈展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与资本的对接。

  本届文博会设博览与交易、峰会、评奖、节庆和网上文博会五大板块,设立文化产业项目交易馆、创意生活馆、影视动漫游戏馆、演艺产业馆、创意设计馆、新闻出版馆、美术馆和工艺美术馆等八大专业展馆。展会突出“内容”特色,龙头文化企业参展比率达51%,文化产业核心层参展比率91%,比上一届提高5%。文博会还将促进文化企业进行融资。期间将举办“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手册发布暨项目推介会”,为展商提供项目发布平台。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据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文化体制改革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充分显现,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zx1}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资料初步估算,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

  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3%;文化产业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98.4%;文化产业从业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对比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几大特点:

  一是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29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计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0.2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增加了4190亿元,增长121.8%;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8年,我国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加10577亿元,增长6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幅度{zd0}的是文化服务企业,为146%;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在45个文化服务业行业中,营业利润超1亿元的行业有33个,营业利润超10亿元的行业有16个,营业利润超100亿元的行业有3个。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截止到2008年年底,在文化服务企业中,从业人员在500人及以上的有292家,比2004年增加116家;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分别有1582家和977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587家和512家;营业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的单位有1396家,比2004年增加966家。近年来涌现出的骨干文化企业多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网络传输等行业的大型企业。2008年,在文化产业“核心层”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的增加值为1394亿元,比2004年增长88.40%;广播电影电视服务的增加值715亿元,比2004年增长150.12%;文化艺术服务的增加值为370亿元,比2004年增长110.54%。

  四是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外围层法人单位数增长89%,从业人员数增长61%,资产增长103%,主营收入增长150%,增加值增长248%。

  五是非公资本比重上升。2008年,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有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说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明显。

  六是文化大省建设初见成效。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百亿元的只有9个省(区、市),2008年增加至20个省(区、市),增幅超过1倍的有18个省(区、市)。

  图一:文博会1号展馆。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是以出版物生产和销售为主业,集各种介质出版物的出版销售、进出口贸易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08年至2009年,集团公司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时出版发行了《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等一批重要出版物,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两年来,集团扎实推进转企改制。目前,集团公司股改上市方案已经确定,股改上市各项工作积极推进。

  转企改制使公司焕发出创造活力。公司在加强数字资源管理和数字产品开发,启动重点数字出版项目,积极推进数字化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成功完成“中国数字出版网”立项,入库标准数据已达到200万条,加工电子样书12万多种,覆盖了90%以上出版社的85%以上的新版品种。另外,公司不断加大“走出去”力度,出色完成了国家重要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版权输出和进出口业务也取得了新业绩。其中,2009年圆满完成了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各项任务。先后承办了两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二是版权输出总量进一步增加。2008年版权贸易同比增长了49.56%,2009年版权输出172项,同比增长32.31%。

  近两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更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2008年出书8000余种,国内零售市场占有率6.66%,在国内出版行业xxxx,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取得较大幅度增长。2009年出书量继续增长,市场占有率继续排名{dy}。全年营业收入增幅6.8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87%,资产总额增长11.64%,净资产增长20.44%。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在2004年成立的河南出版集团的基础上,经整体“事转企”改革,于2007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运营。

  集团成立以来,坚持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和科学化管理,规模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由成立之初的62亿元增长到85亿元,营业收入由51亿元增长到75.88亿元。

  2008年集团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2008—2009年度获得全国出版集团“创新风云奖”。全年共有123种(套)出版物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大秦帝国·黑色xx》、《大瓷商》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独脚乐园》(第1、2部)先后荣获了优秀国产动画片奖、“金鹰”奖优秀动画片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原文化大典》整体获得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文字中国》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类提名奖;《中国豫剧》、《中国手语视频软件———手语词汇》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电子奖;《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指南》、《让我们不要遗忘————纪念汶川大地震诗歌散文集》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等。

  目前,公司的上市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沟通方案已报送中国证监会。2010年公司将力争完成复牌上市,努力使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具有{lx1}优势和资本实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是资产和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文化企业,也是中国规模{zd0}、实力最强的出版产业集团。集团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位列“中国文化企业30强”出版发行类xx。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度中国{zd0}1000家企业中列第398名,居全国同行xx。截至2009年底,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净资产已超过百亿。2009年,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近年来,集团全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全员聘用制度的推进,解决了员工的能进能出;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解决了干部的能上能下;薪酬分配制度的全面展开,基本解决了员工收入的能高能低。三项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团的内容生产迸发出极大活力。集团所属出版社中有6家被评为全国一级出版单位,与中国出版集团并列全国同行业{dy}。

  2009年,集团还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成功承办了华文出版论坛,向非华语地区版权输出比上年增长40%,数量位列地方出版集团之首,获得国家新闻办“国际合作优等奖”以及新闻出版总署“优秀活动一等奖”和“版权输出先进一等奖”。

  近期,集团在产业做大中积极孕育着未来发展新的增长点。今年1月28日,凤凰置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国内xx文化地产上市公司借壳成功。集团还与世界排名前列的法国{zd0}出版集团阿歇特公司联合成立了由凤凰集团控股的凤凰阿歇特公司,打开了阿歇特在全球的发行网络,这一资本层面的合作,成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批准组建的国有独资文化企业集团,是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按照“打造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现代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现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70亿元、员工7000多名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2006年中国服务企业500强”、“2006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等荣誉称号。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近年来一方面抓住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战略机遇,大力介入文化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本运营和产业经营的良性互动,由渠道运营商向产业投资者转变。

  2005年,集团整合四川省新华书店发行业务和资源,成立了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功募集资金22亿元人民币。2008年,集团启动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项目,拟投资42亿元,构建一个多业态、复合型、互动式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区,建设国内{yl}的数字出版基地和高科技电影主题公园,力争打造成为西部{dy}、国内{lx1}、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gjj}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经历了改制的洗礼、经营方式的转换,正在以“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开始“二次创业”,再造辉煌。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2009年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资产和营业收入双双突破80亿元,其中承接传媒主业的中南传媒实现利润4.87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两次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在全国首次经营性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集团有5家单位入选“全国图书百家出版单位”。

  集团自2010年起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全力打造现代综合传播平台、全媒介内容运营商和高成长企业集团。

  集团2008年启动改制上市,整合传媒主业成立拟上市公司————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加快资本运营步伐。中南传媒预计2010年内实现IPO。与近年来已上市的文化企业相比,中南传媒是介质多、结构优、产业链条完整、股本{zd0}的拟上市公司。

  为构建多介质品牌集群,集团重点锁定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受众群、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体的中老龄受众群等目标人群,按照品牌和媒介同步扩张的经营思路,形成了书、报、刊、电子、音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多媒体格局。集团目前有9科10种18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湘版新课标教材在全国28个省市发行,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和利润在全国地方出版集团中位居xx。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国有独资文化企业。2009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将全部经营性资产注入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

  目前,控股公司下属广州日报报业经营有限公司(负责《广州日报》的经营业务)、广州大洋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系列媒体的经营业务)、广州大洋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对外投资业务)、广州日报新媒体有限公司(负责新媒体的经营发展)等28家全资子公司,并控股(参股)包括上市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子公司。

  近两年来,乘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控股公司及其下属单位全年实现总体经营收入38.48亿元,合并总资产75.39亿元,合并净资产59.27亿元。

  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按市场规律运营。在新媒体的运营发展上,2009年公司投入1.5亿元成立广州日报新媒体有限公司,以大洋网为平台,大力发展区域综合城市网站。目前大洋网日均页面访问量超过6000万,每天刷新各类新闻资讯10000余条。在移动媒体方面,公司发展了基于电子阅读的移动数字报纸,目前可实现无线上网,做到随时随地在线阅读;研发推出手机阅读平台,及时报道突发新闻,支持在线浏览和离线阅读。2009年新媒体公司取得可喜的经营成果,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

  作为一家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事转企”改制的地方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开启了集团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7月,集团制定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08年—2012年发展规划纲要》,为集团做优做强做大,实现“双百亿”目标,迈向{yl}出版企业奠定了基础。

  到2009年底,集团资产总额93.08亿元,当年实现总销售97.22亿元。2009年,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4家出版社入选“全国百家图书出版单位”。与改制启动时的2003年相比,2009年集团销售收入增长82.2%,利润总额同口径相比增长66.1%,资产总额增长149.1%,净资产增长159.0%。

  创新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关键。2009年,面对教材发行码洋大幅减少的局面,该集团通过全面推广新华书店“小连锁”工作,以“小连锁”服务“大繁荣”等创新举措,使当年非教材、教辅销售达到20.6亿元,首度超过教材教辅的销售额。到2009年末,全省“小连锁”已达146家,实现年销售2223万元。2009年省店集团实现总销售收入达67.9亿元,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还将创新业务模式积极拓展到了省外市场。2009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省店通过省外连锁和博库书城等网站的省外拓展,其销售额达到了3.1亿元。

  拥有60年发展历史的山东出版集团,是以图书出版为主业,集编辑、印刷、发行、印刷物资供应和内外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综合性出版集团,是山东省规模{zd0}的文化产业集团。全集团共有165个全资独立法人单位,18747名员工。迄今为止,集团出版各类图书总数超过100亿册,有100多种(套)图书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出版大奖。2009年,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近年来,集团出版主业稳步发展。重点书、品牌书建设和出版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图书再版率较高,原创儿童文学、老照片等出版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教育类图书出版规模稳定增长。2009年出版图书及电子音像制品5962种,资产总额达96.4亿元,销售总收入72.9亿元,利税总额4.5亿元。

  同时,集团扎实推进改革工作。2009年围绕“转制”、“股改”、“整合”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转制任务已完成,正在推进股份制改造基础性工作,为改制上市做准备。同时,集团还成功推动了行业内联合合作,签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跨省区、跨行业的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签署xx项目合作协议,开展了鲁苏新华发行和印刷物资供应的业务合作,在全国出版发行界引起很大反响。

  2008年至2009年,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两促进,双丰收”。

  两年来,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坚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规范转企改制,成功推进了主营业务借壳上市。2008年至2009年,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共有17种出版物荣获全国性奖项:《腰门》和《千古一梦》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珠山八友》和《怒吼的黄河》等6种出版物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图书提名奖。此外,2009年该集团公司出版各类出版物突破5000种,与上年同比增长10%。集团公司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综合排名由2005年的第22位,前移到2009年的第11位。2008年输出版权73项,2009年输出版权125项。在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首届出版社等级评估中,集团公司所属的6家图书出版社中,有3家评为一级社,进入“全国百家图书出版单位”,其余3家被评为二级出版单位。

  2009年,集团公司共完成销售收入63.41亿元,较上年增长48%;实现利润6.53亿元,较上年增长188%;资产总额70.76亿元,较上年增长28%;净资产49.85亿元,较上年增长54%,均创历史{zg}水平,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了集团公司“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由于业绩突出,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企业30强”,居出版发行类企业第四位。

  近年来,安徽出版集团紧紧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诸多消极影响,着力把出版产业融入到经济大发展、大循环当中,在资源整合、主业提升、国际合作、资本运作、新媒体开发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两年来,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润总额6.2亿元,年均递增34.1%和17.7%。

  2008年,安徽出版集团成功重组,实现主业整体上市。两年来,集团加快拓展主营业务,与近20家出版传媒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化数字出版、手机阅读等新媒体产业链建设。与北大方正等专业机构合作,使上万种图书实现数字化。

  安徽出版集团始终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在版权输出、合作出版、文化产品输出、海外办企业、图书实物出口等五大业务板块发力,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单一的版权输出到多元文化产品出口,由单纯的产品贸易到xxx的国际合作,由文化实物输出到文化资本输出的发展格局。两年来,共输出版权610项,位居全国同行前列,主要输出到3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非华语地区占47%;首次打造的民族特色的新漫画版权出口日、韩、美等10多个国家,日本还将其作为中小学生的漫画教材读本;与韩国合作出版原创动漫图书,打破国内同类图书品种xx依赖国外版权引进的局面。两年来,集团出版物及电子文化产品实物出口累计6.4亿美元,遍及世界101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出版企业出口份额的60%以上;在俄罗斯兴建新时代印刷公司,成为全国“走出去”发展的印刷企业之一。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出版物发行、音像出版、广告传媒、对外贸易、投资管理、房地产开发和酒店业等,拥有近600个发行网点,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图书音像分销体系。2010年1月,集团核心企业————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A股市场上市,募集资金12.98亿元,成为市值过百亿、位居全国第二的上市文化企业。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重组了教材、教辅、图书音像、进出口、物业管理等业务,组建了5个专业子公司,承担全省相关产品的市场规划、渠道整合,建立由专业公司统一采购、货源归口的管理体制,完成了“渠道终端一体化”,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集团启动了连锁经营战略,完成了全省97个中心门市及224个网点的图书音像连锁。通过连锁经营,至2009年卖场销售收入比2006年增长82.9%。建立了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体制。通过对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集团盘活了资金,提高了资金收益,建立了有效的财务管控模式,从而为增收节支及规范内部管理奠定了基础。集团还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服务业。通过创新经营理念,建立了以综合性和连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华仑国际文化广场。文化广场荟萃了影视文化、演艺文化、博览文化、美食文化、休闲文化等多种文化商业形态,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文化消费服务。

  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上采取“突出主业、相关多元”的发展策略,构建起以广告经营、影视制作、居家购物、有线网络资本运营为主体的核心支柱业务体系,同时努力拓展新媒体、报刊出版等相关业务。近5年来,集团经营收入达到了年均39%的增长速度。

  针对集团主营业务的发展,通过节目创新,集团确保了在全国和省内收视收听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频道频率广告经营奠定了基础。

  在精品战略的带动下,集团推出了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影视大片。其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被广电总局评为“2009年度中国{zj1}影响力电视剧”;集团主投和参与投资制作的《南京!南京!》、《建国大业》、《十月围城》总票房近10亿元。在电视剧、电影和演艺娱乐行业,集团着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已形成涵盖电视剧策划、制作、投资、发行的电视剧产业链,涵盖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影基地、后产品开发的电影产业链。

  为适应三网融合的新要求,集团构建起以视听节目生产、集成和分发为核心的全媒体内容集成平台,形成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综艺、专题片、体育等大类、超过60万小时的内容存储量,可以向有线数字电视网、广播网、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包括CMMB)、公交移动电视网等多个渠道和终端进行内容分发。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转企改制,成为近几年来全国成长最快的出版集团之一。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明晰产权关系、转变员工身份、强化科学管理,积极推进转企改制。

  集团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大集约化经营力度,有力推动了出版主业和相关业务快速发展。近年来,集团出版的图书共有265种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茅盾文学奖、湖北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集团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居全国前6位,长江文艺出版社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文艺类出版社之首。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与民营资本合作组建的海豚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业界的亮点。对从教育部门划转的省教育书刊发行社和教育报刊社进行了成功的企业化改造,在全国开创了跨部门整合范例。集团依托出版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参与投资拍摄的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幸福不相信眼泪》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原创的三维动画《小鼠乒乓》已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50家地方电视台播出。集团还积极开展版权贸易,将《狼图腾》等作品打入欧美文化市场。

  5年多来,集团公司总资产从2004年的21.6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77.5亿元,销售收入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为国家创造利税13亿元。2009年,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称号,以及中国创意产业领军企业、出版集团创新风云奖、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版权输出先进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

  去年,上影集团全年主导完成《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建国大业》、《风声》、《铁人》、《锦衣卫》、《苏乞儿》、《我的唐朝兄弟》等故事片16部,《马兰花》等影院美术片2部。生产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第三、四季)、《大脑无字城》等电视系列动画片共计2161分钟,电视剧15部471集,译制影片70部、电视剧100集以及《玄奘大师》、《海上xx》、《上海建筑百年》等电影电视纪录片。电影和电视剧生产总量位于全国{lx1}地位。其中,电影《高考1977》、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电视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都分别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高考1977》等其他几部作品分别在华表奖评选中获得优秀故事片奖、优秀戏曲片奖,在金鸡奖评选中获得{zj0}编剧奖、优秀戏曲片奖、{zj0}美术片奖等。

  在影视作品喜获丰收的同时,上影也推出了一批本土原创优秀人才。其中,《高考1977》的导演和编剧江海洋、《孽债2》的导演梁山、《廉吏于成龙》的导演郑大圣、《大耳朵图图》的导演速达等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德艺双馨艺术家,速达还被列为国家xx动漫领军人物之一。

  去年,上影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净利润达到1.3亿元,企业效益位于全国电影企业xx。在做好商业电影市场发展的同时,上影集团也积极推动社区、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公益服务工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12650场,观众达134万人次。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我国文化产业展现强劲发展势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