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年轮》-传播始端(下)

探索发现·《年轮》-传播始端(下)

2010-05-17 10:21:47 阅读11 评论2 字号:

(2009-06-05 02:07:18)

探索发现·《年轮》-传播始端(下) - 牧东 - 牧东杂志转载

    《扬州丛刻》是一部扬州历史上规模{zd0}、集中了扬州历史文献精华的丛书,为了这部丛书,陈恒和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和大部分家产。经过5年时间,于1934年终于刊刻完成。

  遗憾的是3年之后,刊刻这部书的陈恒和,因脑溢血去世。临终前,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家产传给了儿子陈履恒。

  陈履恒从小就跟随父亲,一直生活在雕版印刷的行业中,在他15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古书修复和版本鉴别了。

  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陈恒和当年创办的书店“陈恒和书林”也并入到扬州古旧书店,陈履恒由一个书商,进入这家国营书店成为了国家干部。

  在扬州古旧书店,陈履恒担任收购员,从事古籍的收购和鉴定业务。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当陈履恒收到不错的古书版本时,心底就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非常想把这些古书重新刻印出版。

  最终,陈履恒召集了五六名杭集扬帮的刻印工人,准备把一些珍贵的古旧版本图书重新刻印。也就在这个时候,陈履恒所在的古旧书店,也开始向上级单位提出申请,希望成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一些经典古籍的刻印工作。

  1960年,这个专门的机构成立了。这就是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刻印社成立之初,陈履恒将他家传的《扬州丛刻》版片,全部捐给了刻印社。政府也寻找到10多名扬州附近知名的杭集扬帮雕版手艺人,全部集中到了广陵古籍刻印社。

  一开始,古籍刻印社依靠原有的条件,每年只能生产1000多册图书。

  这种情况,根本没有脱离小手工作坊的状态。要想大规模刻印图书,还需要大量雕板用的木料、印刷所需的纸张和特殊的墨。

  刻印社刚上任的经理周光培非常着急。

历史上雕版印刷选用的木板,是用梨木和枣木来作为主要的原材料。

  梨木和枣木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这样的特点方便雕刻,同时,梨木和枣木的材质,吸墨和吐墨都非常均匀,在印刷时,效果{zh0}。

  这种用梨木和枣木雕刻成的木板,只要保存得当,就能够反复使用,甚至可达数百年之久。

  广陵古籍刻印社里,就存留有大量的古籍版片。其中最为古老的,是清朝时期的刻印作品。

  这些版片,不仅仅是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他们在专业技工的手下,仍然能印制出清晰的文字来。

  但是单纯依赖现有的工人雕制木板,工作进度依然非常缓慢。周光培想,如果能找到以前散佚下来的版片,就可以直接开工印刷,加快生产进度。

  但到哪里去找这些散佚在民间的版片呢?

  就在周光培为寻找散佚的版片着急的时候,转机出现了。1960年,周光培偶然来到苏州,无意间在一个园林中,发现了一件废弃的房间,里面存满了雕印完成的版片,周光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个发现给了周广培一个意外的惊喜,他大致清点了一下版片的数量,差不多有十多万片。

  周光培立刻返回扬州,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将这批版片运回扬州。

  利用这些版片,广陵古籍刻印社的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古籍版片的保存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扬州广陵刻印社成为整个江苏省的版片保存中心,现在,在广陵古籍刻印社里,还存放着近30万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版片。这个数量,超过故宫收藏的木刻版片数量的3倍。

  ?在解决了版片问题之后,周光培还面临着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东西需要解决,这就是印刷所需要的纸。

  雕版印刷的用纸,是非常考究的。一种是写样用的纸,因为在写样完成之后,需要将纸翻转过来,粘贴在木板上。然后再进行雕刻。这就要求纸张的透明度要非常高,否则,雕刻工人就无法看清字迹。

  这是广陵刻印社用来写样的纸。这种纸被称为毛泰纸。它质地微黄,但透明度却{jj0}。

  写样完成之后,工人们就在平整的木板上均匀刷上糨糊,将毛泰纸翻转贴在木板上。

  为了让字迹更加清晰,工人们还有一个绝招,这就是在纸面上再刷上一层食用油。这样,字迹就清晰可辨了。

  另外一种,就是印书所需要的纸。

用于印刷成书的纸,比一般写字画画用的宣纸要求高。印书用的宣纸要求色泽白皙干净,质地更为细密,不能掺有杂质,否则不利于印刷。纸质不能过软;否则成书之后不便于翻看,也不能过硬;过硬的话容易发脆,影响书籍寿命。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对于造纸的环节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造纸地区的水源,不能够有丝毫污染,否则造出的纸放几年就会变黄,变质。

  直到今天,广陵古籍刻印社一直选用浙江富阳地区生产的玉版宣,今天这种的宣纸仍然是用手工古法制作出来的。

  玉版宣的制作方法,就是先将竹、麻等材料磨打成浆。然后,用极细密的竹网,垂直伸入浆水中,再平举捞出来。这样,竹麻的纤维就留在了竹网上。

  工人们将竹网小心地取出,覆盖在木板之上,滤去其中的水分。木板上就留下了一张湿润的纸样。

  只要将这个纸样晒干,就能够得到一张完整的宣纸。

  由于整个生产过程从研磨竹麻到沉淀纸浆,全部采用纯净的山泉水加工,因所以这种纸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品质。它的吸墨效果优良,是最适于印刷的材料。

  中国人使用纸张的历史非常久远,1990年,在甘肃敦煌悬泉,出土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张残片。根据考古学家的判断,这张残片,应该属于西汉晚期。也就是说,至少在西汉晚期,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张来书写文字了。

  但在西汉时期,纸张的制作成本非常昂贵,不易在民间推广。直到东汉年间,蔡伦改进了纸张的制作方法,用树皮、竹等作为原材料,得到了价廉物美的纸。这样,纸张的使用才在民间推广开来。

  这是公元404年,东晋时期的一张政府公告:“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这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政府开始下令废弃竹简,改用纸张来进行写作,使纸的应用日益推广和普及。

  ?在印刷环节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墨。

  将墨汁涂在雕版版片上,然后再覆盖一层纸,接着在纸上给以一定的压力,这样版片上凸出的部分,就会通过墨汁转印到纸张上。因此,墨也是印刷术得以发明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实中国人使用墨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竹简,甚至陶器上面的纹饰,都有墨色的字迹。

  在公元3世纪,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墨。这种墨后来成为雕版印刷中必不可少的用品。

  这就是松烟墨。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讲述了制作松烟墨的方法。工人们将松木制成大小适合的方块,然后在类似砖窑的地方进行烧制。烧制的工作要持续数天,之后再派人进入烟道中刮取。

  广陵刻印社所用的松烟墨,是在江西等地的瓷器窑中,清扫烟道时取出来的。

  松烟墨并不能直接刷印在雕刻成形的版片上。它还必须经过复杂的制作和调配。

  但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建立之初,他们还没有适合用来印刷的墨。在解决了版片和纸张的来源之后,周光培又接着开始四处寻找印刷所需要的墨。

  不久在南京的金陵书局,周光培发现他们印刷使用的墨非常特殊。经过打听才知道,这种特殊的墨,是在1937年以前留存下来的绝版配方。

  周光培向金陵书局要来了这种制墨的配方,又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从而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墨方法。

  制作松烟墨,需要加入烟叶、酒精、冰片和各种香料。并经过三冬四夏的存储,才能够使用。

  这种特殊的松烟墨,不仅印刷效果{jj1},而且还能够防虫蛀,对版片的保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雕版印刷,大致被分为写样、刻工、印工和装订工四大工种。雕版印刷的{dy}步,就是写样。

  在中国古代,写样这个职业是非常光荣的。但凡大户人家要刻印书籍,就必须要聘请城里善于书法的先生,以工整字体将书籍抄写一遍。

  在今天,广陵古籍刻印社依然沿袭千年以前的古法,以毛笔书写书样。广陵刻印社的芮名扬先生,就是一名写样。

  由于毛笔的笔端柔软,每个人的字迹会有很大的不同。宋代以前,有许多书法名家虽然能以各种漂亮的字体抄写书籍,但不一定能让读者看懂。为了规范这种专门用于雕版刻印的书法,一种横轻竖重的标准字体被发明了。

  这种字体按照严格的规定,不论是谁来写,字都会是一模一样的。由于这种字体的发明年代是宋代,因此,它也被称为宋体字。

xx的《金刚经》,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这说明,当时的雕印技巧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有很多学者根据《金刚经》成熟的刻印技术推断,中国的雕版印刷年代,至少可以从868年前推200年。

  扬州图书馆馆长刘向东却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认为魏晋时代,在石头上雕刻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出现了反刻这样的现象。而雕版印刷是在木头上进行的。雕木头比雕石头容易很多,因此,要达到《金刚经》这样的纯熟程度,并不需要将年代前推200年。

  ?其实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类最早的文字或图像的转印技术,出现在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工匠们为了简化繁琐的雕刻工序,他们在泥制模型上先雕刻出未来青铜器的正像纹样,经过高温焙烤成陶模后,再将陶模的纹样转印在泥制的器范上,呈现出负像的浮雕图案,这样加工完成的青铜器,就会反转成为正像的图案。这个转印过程,与今天的雕版印刷非常相似。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汉轪侯夫人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帛丝织品。这些丝织品上的花纹,几乎都是用预先雕刻好的模板印制而成。这时的工匠们,无论在雕刻还是印刷技术上,都已经达到非常娴熟的程度。

  几乎在同一时期,另外一种图形转印技术,也显示出成熟的雕刻技巧,而且这种实用图形转印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是印章。

  雕刻印版的主要工具就是刻刀,由硬度很高的钢材制成。现代刻工大都根据自己的用刀习惯,由钢锯条磨制而成的。由于工匠们都是以握拳的方式来握住刻刀的,因此,这种刀又被称为拳刀。

  写样的纸反贴在木板上,出现清晰的反印字体。工人们就用刻刀,剔出纸上空白的部分,将有墨迹的部分保留下来,就成为了反刻的雕版。

  如何能保证刻出来的字体和写样的字体xx一致呢?这就需要工人们熟练的手法。他们先用刻刀,刻去字的左侧。这个步骤,叫做发刀。

  发刀完毕,工人们将木板翻转过来,上挑刀尖,在字头向下的情况下,将字的左侧空白处挑去。这种技法,被称为挑刀。

如果木板本身有xx或虫蛀,或者刻印错误,就需要“修版”。工人们会另取木料,填补错误之处,重新进行雕刻。通常一名熟练的刻工,每天可以刻出100个字。

  在雕版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印刷了。印刷使用的工具,是用棕榈制成。这种叫做棕帚,是用来给版片刷墨的。

  刷墨是一个极其微妙的动作,要靠印刷工心与手的特殊感觉,因为手轻了,上墨不容易均匀,手重了将会对版片造成损伤,印数就会减少。

  刷好墨后,需要将纸张铺在版片上,接着就用棕擦在上面反复刷印。这种操作,手法比刷墨时要重,这样就将吸入木版中的墨,充分挤压在纸张上,浮现出墨迹。

  在这样不停地刷和印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印刷。

  ?凭借工人们娴熟的手艺,广陵古籍刻印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流水线。1962年,广陵古籍刻印社迁至扬州西南郊的高旻寺。

  在这座康熙皇帝御笔题写寺名的寺院里,广陵古籍刻印社迎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

  每天有上万页书在这里印刷,每年有七万册古籍书本在这里装订成册。这些具有大量学术研究价值的雕版印刷线装书,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各大高校和图书馆发行。

  就在这时,一场意外打破了这个美好的景象。1966年,广陵刻印社被强令停工。雕版印刷突然被宣布为封建社会的传播工具,刻印社所有的工人都被遣散,所有的版片被封存了起来。

  这里是广陵刻印社存放版片的版库。在1966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这里的版片都被当作废物四处丢弃,甚至被人拿来当作柴火焚烧。

  存放在高旻寺的版片,也没有逃过这场劫难。它们被随意丢弃在方丈室之外的破屋内,遭到了严重的水蚀和虫蛀。

1972年,一位《人民日报》的记者在扬州采访期间,了解到雕版遭受破坏的情况。他立刻撰文在内参上披露了这件事,结果引起了xxx总理的重视,马上派专人抢救扬州的雕版版片。

  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于1978年搬迁到了扬州凤凰桥畔,重新恢复了生产。这一时期,广陵古籍刻印社的线装书开始对海外大量发行。自复社以来,刻印社印制的书籍达到40多万册。其中木版古籍90种,每一种的印数都在200部左右。

  为了保护雕版印刷的传统技艺,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了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仍然秉承着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中国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

  陈义时是中国{wy}一个可以被称为雕版类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人。他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期间,雕印了《北平笺谱》、《欠伸稿》、《xxx诗词》、《里堂道听录》等书籍。

  2005年,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建立,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古版片,被当作文物存入博物馆,再也无法印刷书籍。

  2008年,广陵古籍刻印社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将雕版印刷技艺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现在,广陵古籍刻印社有103名职工,其中48人已经退休,正式在职的只有55人。

  每印刷一页书,都要经过近30个人的手,印刷、分页、折页、装订。

  如今,陈义时退休在家,仍然在从事雕版工作。

  他每天刻60个字,或者一个月刻一幅图。

  陈义时的女儿开始向父亲学习雕版技艺。

  陈恒和,扬州陈恒和书林创始人,刊刻《扬州丛刻》,1937年病逝

  陈履恒,陈恒和之子,参与创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病逝

  周光培,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dy}任经理,一个人挽救了十多万古版片的命运,现已退休

  刘向东,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前任社长,现任扬州市图书馆馆长,专于雕版印刷史研究

  陈义时,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刻工,中国{wy}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大师,现已退休

  芮名扬: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写样工,现被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返聘

  李江民: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印刷工,是刻印社{wy}一个能印制饾版彩画的人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探索发现·《年轮》-传播始端(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