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涉台祠堂巡礼- 张万土的日志- 网易博客

平和涉台祠堂巡礼

2009-12-28 22:11:04 阅读72 评论9 字号:

        一、平和五寨林氏大宗

       林氏大宗位于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992年重修,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29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由门楼前厅、两侧走廊和正堂组成。门楼前有大坪和戏台。门楼和正堂均为面阔3间加左右耳房,悬山顶,木构梁架。门楼进深1间,草架,明间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对单步梁用三柱。两侧走廊为七檩卷棚式。正堂进深十七檩。明间梁架为悬山顶抬梁式,五梁架对前后三步梁前带二步廊用三柱,其檐柱、金柱、老檐柱均为八角菱形石柱。梁枋和瓜拱上残存众多精美的彩绘图画,梁架木雕精细。正堂和门楼前厅挂有同治二年“四代一品”、同治三年“太子少保”、雍正年间“文魁”等众多牌匾。前厅门窗以镂空图案组成。门楼两侧各有一只青石抱鼓,塑有人物浮雕。戏台左侧竖有两夹旗杆石。五寨林氏家庙1985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寨林氏始祖林子慕于元末自漳浦鹭下迁居五寨埔坪村。清代中期已成为五寨旺族。有乾隆举人林长蕃;乾隆进士、抚威将军林永遇等。

      传裔孙十四世林石,于乾隆十九年渡台,居台中大里村。至今在台已传十一代,人口众多,成为全台有名的雾峰林家。在台湾建培远堂一座。十八世林文察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其子林朝栋光绪十年(1884)于基隆大败法军,以战功钦加二品衔,后为抚垦局长。林朝栋第三子林祖密迁居厦门鼓浪屿。追随孙中山,任闽南军司令,陆军少将。大元帅府参军兼侍从武官,大本营参议等。

      近年来,台湾雾峰林家后代又曾多次到五寨祭祖省亲。其中有林祖密第六子林正利,台中林氏董事会会长林钦浓等,往来频繁,并捐修了林氏大宗。

       二、平和安厚林氏家庙

        安厚林氏家庙位于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与美峰村之间的中心地段,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清代及民国多次重修。1999年由迁台裔孙林旺松出资重修,维修按旧址的平面格局,基本保存了清代石构件。

       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计382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家庙作四方形“四点金”格局,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主体面阔三间,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进深一间,主堂进深三间;中部为水泥面天井,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内外墙面抹灰,绘于壁画。前厅前廊甬道条石铺地,宗祠室内铺设红砖。前厅前廊隔墙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次间墙裙下置波纹剔雕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制安四扇木件彩绘隔扇窗,门前有门墩一对。前厅、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主堂金柱下置石柱础,雕工精细,为素面瓜楞形束腰圆柱础。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扁束拱,坐斗为瓜斗,拱斗为方斗。前厅五檩两架梁,主堂架九檩,进深第二间两架梁;过水廊房七架檩;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人物、花草纹、香草龙纹花板和雀替装饰较为繁缛。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正堂上悬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和1986年及2000年的“长发其祥”、“进士”、“博士”等多方匾额。

       龙峰头林氏裔孙尤其以迁居台湾最多。明清时期,林氏裔孙便陆续向外寻求发展,不少人定居于东南亚各国,更有不少人移居台湾,在台湾垦荒辟土,林氏族谱有详细的记载:明嘉靖丙午年开始,第六世林君仕,七世元奎、完奎、芳春兄弟,第八世林五等,就不断入台定居,早期入台者主要居住在台湾淡水。十二世到十五世,则主要定居于宜兰的甲子兰。并由此而分衍台湾各地,建立了无数血缘聚落,成为台湾宜兰、南投、淡水、鸡笼、等地的林氏始祖,并以家乡祖祠模样建起了林氏祖祠。兼之二、三、四房迁台裔孙二百余人,总数五百人左右。现已繁衍了18000多人。人口甚至比祖地为多。近二十年来,其后裔林义杰、林树生、林旺松,曾二十多次回家乡寻根谒祖,来往不绝。此外,龙峰头林氏裔孙,原藉台湾宜兰,八十年代初回到大陆的xx的经济学家林毅夫,也多次回到龙峰头拜谒祖先。

        三、平和霄岭黄氏大宗

        霄岭黄氏大宗,又叫上公祖庙,位于平和县国强乡乾岭村,始建于顺治十四年。康熙十四年,族人黄黄降清,黄氏大宗被郑经部将毁于平地,康熙十六年清政府拨款重新修建。一九八八年,霄岭黄氏第十九世孙的台北市黄凤仪先生及霄岭宗亲共同捐资修建。同年十一月被平和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霄岭黄氏大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50平方米,宽15米,纵深30米。由以门楼,中堂,后堂组成。北高南低,高差1,20米。大宗悬山项,燕尾脊,脊堵及规带上堆贴双龙抢珠,花卉剪瓷雕。外墙素面石墙裙,青砖精砌墙。门楼深一间,作凹窝式,柜台脚,麒麟堵,竖石窗,青石旋纹门鼓。门厅宽三间,深三柱,五架梁,中堂石柱雕凤凰牡丹,双柱之间悬“带励贞风”“天南屏捍”匾。后堂深四柱,前立高浮雕龙柱,作七架梁,四叠斗,卧狮和瓜形坐斗,通随束随全部蜍透雕,正堂两边悬有清顺治帝赐匾“太子太保”、“勋高九锡”二匾:大宗还按照风水的说法,在前面设有七口水塘,按七星布阵,名曰“七星坠地”。大宗正堂中设祖公龛,供奉霄岭开基祖均德和黄氏历代列祖列宗的神主位,其中包括黄歇、黄峭及三位夫人等。

        霄岭黄姓始祖为邵武黄峭公与吴夫人所生第四子化公这一支系,黄化传念八朗,念八朗的第二子,先是开基平和国强西洋,第三世才移居国强霄岭,霄岭黄姓十世黄梧,海澄公,太子太保,康熙间福建水师提督黄芳世,江南京口总兵黄芳泰、湖广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太保黄仕简,乾隆间江西狼山镇总兵黄秉淳,温州总兵黄嘉谟,德州总兵黄庆春等。十世黄梧原先是郑成功部下的一名抗清护明的将领。后归降大清,被顺治帝诏封为海澄公。

       根据霄岭黄氏族谱记载,霄岭黄姓一个支系从霄岭移居平和安厚大经,然后再移居台湾,居台北,宜兰,和故乡保持有联系,留居霄岭的黄氏再传至第十五世孙黄开懋,于光绪三年渡海到台湾,落籍于台中西屯区的牛埔仔埔。霄岭第十二世黄世集,世就,世暖三兄弟也移居台湾,定居台北,后裔也曾回乡寻根谒祖。

        四、平和九峰杨氏追来堂、

       杨氏宗祠——追来堂,坐落于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供奉杨厝坪杨氏始祖念三公及其下三世神位。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扩建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历史上经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乾隆壬戍年(1742)、光绪年间(约1880)、1985年和2000年等五次维修,现存建筑法式保持清代风格。

        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计1876平方米。建筑面积458平方米,前为半圆形水池和宽阔的庭埕,埕以鹅卵石铺地。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条石,下置卷草纹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青砖砌墙,成网格图纹,上制安透雕石窗花和石栅栏窗。门前有人物、动物、花草浮雕集一身的抱鼓石一对。门楣上方书写“杨氏宗祠”,两侧各镶嵌乾隆年间的“龙凤呈祥”景德镇彩瓷一幅。内墙面抹灰。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大门外观如六柱三楼式牌坊,次间,稍间均以青砖精砌几何连续图案,青石雌虎窗,青石高浮雕旋纹门鼓,内侧为三开间门厅,进深一间;六方形石廊柱,四架檩,卷棚顶,天井墁花岗岩石板。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前厅九檩三架梁,主堂架十五檩,进深第二间三架梁;过水廊道五架檩;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花草纹、香草龙纹花板,保留梁架彩画,色彩鲜艳,装饰较为繁缛。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下置石柱础;柱础雕工精细,有剔雕花鸟纹束腰方形柱础、浮雕杂宝走兽纹束腰八角形柱础和素面瓜楞形束腰圆柱础等形制。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肥束拱,坐斗有花篮斗、瓜斗上为莲花方形雕花斗等形制,方斗开海棠线,是为梅花斗;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宗祠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工艺也较为细腻。天井均以花岗岩条石铺墁,室内铺墁八角菱形红砖及方形红砖。主堂天井两侧设过水廊坊相连。宗祠前厅铺以,主堂铺以方形红砖。祠中还保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碑记等。

      杨氏始祖念三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90)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腾龙至此。以为福地,遂筑宅。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福山祠”。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定名为“追来堂”。清乾隆壬戍年(1742)升高门楼,成三落龙岽双龙抢珠,为两落一门楼、二天井、两厢护厝,前大埕、半圆形水池,后花台、半圆形围厝。护厝左右各有两个四角形小埕。太平天国后期,前厅、主堂毁于大火,唯门楼幸存。清光绪年间(约1880),杨氏先祖按原貌重建前厅、主堂。

         追来堂自杨氏始祖念三公至此开基,至今已传23代,居本地者约有7000余人。自清康熙、乾隆至民国年间,有约计39人迁徙台湾,现有裔孙4000余人,主要居住于台湾省台北、高雄、台中、屏东、云林、台南等县市。现有联系及回乡谒祖者近百人,并为各项公益事业建设捐助款,包括资助修缮追来堂宗祠等。

         五、平和大溪壶嗣吴氏宗祠报本堂     

         平和大溪嘉壶嗣吴氏始祖文应公原住居漳浦沿海,兄弟三人(文科、文举)带小麦种,各择地而居。明洪武四年(1371),文应几经周折,游移至后徐(今壶嗣村)择地定居,现已繁衍成拥有五万多人的大族。

          吴氏宗祠报本堂在平和县大溪镇后时(壶嗣)村东面,坐西北向东南,背倚村落,面向田野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奉祀吴氏始祖吴文应及其下五世神位,主堂次间供奉第十三世孙“阿里山神”吴凤。宗祠经民国十六年(1927)和1986年、1995年三次维修,现存建筑法式保持清代风格。

           宗祠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计1200平方米。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进深一间,主堂进深三间;主体建筑中部为天井,以花岗岩条石铺墁,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宗祠前有大埕和照壁,大埕同样以花岗岩条石铺地。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墙身以青砖贴面,内墙面抹灰。前厅前廊甬道条石铺地,宗祠室内铺设红砖。前厅前廊墙裙制安素面条石,下置卷草纹柜台脚;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制安透雕香草龙纹圆窗,门前有抱鼓石一对。前厅、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下置石柱础;柱础雕工精细,有剔雕花鸟纹束腰圆鼓式柱础、浮雕杂宝走兽纹束腰八角形柱础和素面瓜楞形束腰圆柱础等形制。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肥束拱,坐斗有狮象斗、花篮斗、瓜斗上为莲花方形雕花斗等形制,方斗开海棠线,是为梅花斗;前厅九檩两架梁,主堂架十三檩,进深第二间两架梁;过水廊房四架檩,为卷棚式作法;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花草纹、香草龙纹花板,保留梁架彩画,色彩鲜艳,装饰较为繁缛。前厅前廊明间做四组垂柱,柱头为莲花状;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宗祠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工艺也较为细腻。祠中庑廊中立有清乾隆间“育才社碑记”。报本堂主殿次间供奉吴文应第十三代孙吴凤的神位和画像。宗祠左前方辟有“吴凤史迹陈列馆”。

        吴凤,字元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十八日出生于平和县乌石社(今大溪镇壶嗣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随父吴珠迁台,后任理蕃通事48年,他一生致力于民族大团结,深受人民的爱戴,更为台湾人民所敬仰。为协和民族,革除台湾同胞相传数千年xx祭神的恶习,舍生取义,殉职成仁。台湾同胞尊他为“阿里山神”,兴立“吴凤庙”,又称“阿里山忠王祠”,建庙奉祀。1953年“吴凤庙”重修时,蒋介石先生特颁“舍生取义”横匾。1982年兴建嘉义“吴凤纪念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壶嗣吴氏举行祭祖仪式;农历八月初十日要举行纪念吴凤活动。台湾也在这两个日子举行相似的传统风俗文化活动纪念先辈英贤。

          根据《台湾省通志》记载,早期移居台湾的吴氏有53人,如今在台湾的壶嗣吴氏后裔已达三万余众。清康熙、乾隆年间,吴文应第十九世也有裔孙179人移徙台湾,其中吴凤的裔孙在台湾已传了十二世。

        六、平和大溪江姓济阳堂

        平和县大溪镇的江寨,位于平和县南部,与诏安县、云霄县相毗鄰,是江氏的聚居地,大溪江氏宗亲现在有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江寨、赤坑和溪口三个村,其中江寨村就有5000人,都属客家人。宋末,江氏{dy}百一十世孙万里、万载、万倾三兄弟入闽。明初万倾第四世孙百十三郎开基平和。百十三郎生五子,分衍平和、南靖,其中第五子肇元开基平和大溪江寨。之后瓜瓞连绵,江万三(敦敏公)传衍成为元昌支派、江万四(毓敏公)传衍济昌支派。济昌龙派较早发达,始于康熙甲寅年(公元1674)在榕林村建造济阳堂;万昌一脉亦于康熙乙酉年(公元1705)在淮阳楼建造了泰堂。到了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聚居江寨的江肇元千五公后裔再联合建造了公祠梦笔堂”,俗称大宗。

      江寨三座祠堂中,年代最早的济阳堂,供奉江寨江氏开基始祖江肇元及其下世列祖神位。自康熙始建后,历史上又有三次维修,至1967年坍塌损毁,1992年在原址上按当地传统做法重建。

      宗祠坐西向东,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历史上有三次维修,1967年坍塌损毁,1992年在原址上按当地传统做法重建,现宗祠保存有清代柱础,梁架法式仿清代风格。宗祠占地面积约计1289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为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进深一间,主堂进深三间;主体建筑中部为天井,以花岗岩条石铺墁,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宗祠前有大埕,以卵石铺地,下埕保留石旗杆三座。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内外墙面抹灰。前厅前廊甬道条石铺地,宗祠室内铺墁水磨地砖。前厅前廊隔墙墙裙制安素面条石,下置卷草纹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制安四抹头隔扇窗,门前有门墩一对。前厅、主堂金柱均为木柱,下置石柱础。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扁束拱,坐斗为瓜斗,方斗开海棠线,是为梅花斗;前厅九檩两架梁,主堂架十三檩,进深第二间两架梁;过水廊房四架檩;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花草纹、香草龙纹花板和雀替装饰较为繁缛。前厅前廊明间做四组垂柱,柱头为莲花状;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宗祠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

      据传,明末清初,济阳堂先后有文魁、进士、举人出现,受皇恩、赐军田。济阳堂功名多以文爵为主,故以“文、仁、礼”存留后世。宗祠内对联就有“大启千门惠泽仁风容驷马,广储业案宏词博学赐金鱼”;“唯唯诺诺一门联圭组缨,郁郁斌斌千载汇文章礼乐”;“北承帝阙”、“南斗文光”等。

        据江氏族谱记载:乾隆初年,江肇元的第十四世孙巽、湘,相携迁台湾彰化县燕务下堡即今彰化大村乡、员林镇一带。巽取号巽王,湘取号子澄。因此,有些族谱称他们为为“巽王公”、“子澄公”也有称“江雄公”、“江潜公”。巽卒于乾隆二十六年,灵柩从基隆港上船运回平和大溪安葬。一九四九年前,江巽的后裔常派人回祖家祭祖谒灵。除此以外,乾隆中期从江寨迁台的还有:士印、士香、士根三兄弟,开基桃园县大溪溪畔。当时在桃园大溪一带开垦的漳州府平和县人士很多,后来成为平和移民最集中的一个乡村。在这之后,江寨裔孙调、欣、艾、劲、星、创、朝雪等也先后迁台,开基于台北板桥、台中西屯等地。海峡两岸的江肇元派下裔孙,都以济阳为堂号,共祀江肇元始祖。把江肇元当年在大溪的发祥地,称为鸿江,他居住的楼寨,称鸿江寨,后人简称江寨。江寨江姓在台湾彰化等传衍的后裔子孙,也以鸿江为荣,称鸿溪衍派江氏。1992年,台湾彰化宗亲江荣基、江世凯捐修了祖祠济阳堂,使其重新恢复了历史原貌。2006年5月22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也专程回到了大溪江寨村寻根谒祖。

       七、平和九峰曾氏廟雍睦堂

       平和曾氏家廟,堂号“雍睦堂”,地处省级文化古镇——平和县九峰镇中心西大街,背靠文廟左侧,面向大尖山,坐南向北。家庙始建于明朝中叶,历代亦有重修。1993年,由平和曾氏渊源研究会以及旅居香港,台湾的宗亲再次筹资重修。

        曾氏祖廟建筑总面积300平方米。石砖木结构。全建筑以门厅,庑廊,正堂组成。家廟硬山顶,燕尾脊,脊顶,脊堵,规带饰双龙,戏文剪瓷雕。外墙素面石墙裙。腰堵以上青砖精砌,正面明间内收,作凹窝式,两旁各有一侧门,大门两边青石抱鼓石,石枋木头斗挑檐,前檐悬木透雕倒吊莲花柱。门厅深一柱,三架梁。庑廊宽二柱,两侧挂石刻修建祖廟捐资芳名榜和历代宗贤名人画像。正堂深正堂深四柱,石柱承重,五架梁,两根石柱刻联:“沂水千年远贯通道经宗风依然可接;金钗一脉真分支衍派和气自此生光”。明间正中设祖公龛。龛顶悬挂还有平和置县治{dy}位举人曾万选公的“邑捷开先”匾,民国时期的曾力民中将;曾祥庭少将,曾国光少将、曾梦华少将的“将军匾”,以及“文武世家”三进士金匾,“五代同堂”、“文魁”、“武魁”、“亚魁”,等十多方牌匾。

        九峰为平和曾氏的主要聚居地,也与台湾众多曾氏一脉相传。康熙间有曾天井、曾天岭移居台湾淡水,后迁南港,新店,宜兰。康熙年间曾可试,日旺,日寿,日柱、世怀、光齐等迁徙台湾嘉义,并曾建有曾氏祠堂。之后众多曾氏子孙不同时期迁居台湾各地定居,乾隆年间又有曾文读,文凿兄弟、曾渊生、毓铁、文回、仲兴等入台垦殖。至今在台湾的平和曾氏后裔有上万人之多,遍布台湾全省各地。他们世代不忘桑梓乡亲之情,经常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八、平和马堂张氏家庙

      平和马堂张氏家庙,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安厚镇双马村。马堂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五、六年后才告落成。家庙占地面积960平方米,以家庙及左右厢房组成,家庙以门厅,前厅、左右庑廊,正堂组成。厢房面阔五间。家庙墙脚板石精凿,墙面全部青砖砌筑,悬山项,燕尾脊。正堂上悬有“会魁张一栋”和四个进士牌、竖匾“翰林张作舟”,横匾“慈晖衍庆”。

      马堂开基祖张文通,原居系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明洪武廿七年(1394年)迁平和马堂山铁寮窠。六百多年来,传下二十六代。繁衍双马、龙陂、顶新楼、山美、将军径、井下等18个村近四万人。明清朝代,马堂张姓后裔部分迁入广东、广西、浙江和台湾,其中渡台的有七世茂公迁台北。八世应标定居台湾粪箕湖,九世士发三兄弟定居台湾鸡笼山,廷显移居南投坑仔尾。第十世荫迁居高雄大社乡。第十一世郡迁南投,潮、层先入南投后迁基隆市,玉棕迁南投,鸿章先迁南投后住台中,世吉、世选二兄弟迁基隆市剌竹城。第十二世火迁入下七张犁在。第十三世涉移居云林,朴信公、享至台中大雅。第十四义直、利川先到南投开基,利川后迁台中大雅,指到七张犁垦荒,四静、腾迁南投,松仔迁台北县。第十五世大连先入淡水县,后分居宜兰、桃园,宗乾居台中县大雅,还有先祖到屏东县的等等。定居在台湾的张氏族人利川派下,在台中大雅有创建“裕昆堂”。南投县有建“乾亮公祖祠”,南投县平山里彰南路建有“郡公祖庙”张氏祠堂等家族祠堂。值得一提的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1928年出生在彰化,其祖籍也是平和马堂人。近年来,很多祖藉马堂的台湾张氏族人,纷纷回乡寻根祭祖,参与维修祖祠,资助公益事业。

        九、平和朱氏大宗祠堂

       平和朱氏大宗祠堂,又称紫阳大宗,祠堂位于平和县九峰镇旧县府的后龙顶上。坐东向西,背靠龙顶山,面向九峰双塔山。祠堂前后有九峰八景:双髦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青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碧水澄波尽收眼帘,因此有“升烟冠邑”之称。

        大宗祠堂始建于明朝正德戌寅年(1518年),其时正值王文成公(阳明)初置平和县治。又历明崇祯九年(1636年)扩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嘉庆廿四年(1819年)再修,近年又做了一次整修。朱氏大宗建筑总面积554平方米,面阔五开间,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前厅、天井、正堂。门楼为重檐顶,燕尾屋脊,雕龙刻凤飞禽走兽,古朴壮观,面阔五间,设有五门,正门居中,凹斗式大门,两扇黑漆大门,彩绘门神,画工精堪,门前有一对喜鹊登枝纹青石抱鼓,为明代祠堂始建原物,两侧偏门,横向相对。几扇石窗、均为透镂窗棂,建造精美。前厅连接门楼,宽13.63米,进深4.05米,门厅有两根方形石柱,两根菱形石柱,天井宽5.12米,深3.16米。天井两侧有庑廊相通,庑廊做卷棚式。正堂面阔五间,宽16.67米,进深8.97米。四根圆石柱承重,抬梁式与穿斗式梁架并用,正堂明间与次间无隔墙,大厅宽畅通透。檐枋上和穿插枋上悬挂“升堙冠邑”、“进士”、“家正传声”、“源远流长”等牌匾。堂内设有神龛,奉祀平和朱氏始祖及列祖宗牌位。

         祠堂祠前建有大埕,照壁。大埕两侧分别建“景贤”、“仰德”两亭,亭六角六柱式,攒类顶,翘角飞檐,与朱氏大宗互为呼应。

           平和朱氏自列祖列宗至今日宗亲一贯遵循祖训教导,重教兴学,朱氏家族历代人材辈出,元朝有三进士、五举人;明朝有两进士、六举人;xx的有明代礼部尚书朱海公,清永州知府朱玉造,镇国大将军朱武公,民国时期有少将朱志和、有打响福建农民起义{dy}枪的中共平和县委书记朱积垒,渡台的有朱尚威中将等。

朱氏是历史上大陆通台的先行者,早在公元667年,隋羽骑尉朱宽便奉隋炀帝之令赴台了解情况。平和朱氏族人表明末开始入台,1949年亦有一批入台定居者,现在朱氏在台族人达十三万之众,九峰朱氏和台湾朱氏一脉相传,近年来,台胞组团返大陆寻根祭祖达十多次。并经常慷慨解囊,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

      十、平和中湖曾姓宗祠

        平和县曾姓大宗祠称中湖宗祠,坐落于九峰镇大洋陂,祠始建于明弘治壬子年(1492),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清两朝有过重修,{zh1}一次维修在民国十九年(1930)。

      中湖宗祠为两进硬山顶穿斗抬梁式建筑,规模宏大,典雅精美,梁架用材硕大,雕刻精细,具有明代太庙明堂型建筑特点,现保存清代早期古建筑风格,在闽南地区祖祠家庙古建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坐东北向西南。宗祠前有大埕和照壁,大埕以花岗岩条石铺地;两侧各有护厝五开间,背为卵石砌成后花台;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典雅精美。

       中湖宗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为大宗建制,系两进硬山顶穿斗抬梁式建筑。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进深一间,主堂进深三间;主体建筑中部为天井,以花岗岩条石铺墁,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中湖宗祠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前厅为仪门作法,明间内凹,进深一间,主堂进深三间;主体建筑中部为天井,以花岗岩条石铺墁,天井中间铺设花岗岩条石甬道,两侧设过水廊房相连。山墙青砖砖砌,墙裙制安素面花岗岩条石,墙身内外均以青砖贴面。前厅前廊甬道条石铺地,宗祠室内铺设红砖。前厅前廊隔墙墙裙制安素面条石,下置卷草纹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红条砖所砌,门前有青石浮雕花卉抱鼓石一对。前厅、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下置石柱础;主堂金柱为梭柱,前厅为八棱柱,过水廊房为方柱。柱础雕工精细,有剔雕束腰八角形莲花座式柱础、有剔雕束腰莲花四角形柱础等形制。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肥束拱,坐斗有狮象斗、花篮斗、瓜斗上为莲花方形雕花斗等形制,方斗开海棠线,是为梅花斗;前厅九檩两架梁,主堂架十五檩,进深第二间三架梁;过水廊房四架檩,为卷棚式作法;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花草花板,梁架彩绘褪彩,装饰较为朴素。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宗祠屋面覆板瓦,主堂正脊为观音兜和尚头,前厅脊挑出墙燕尾脊,工艺也较为细腻。祠中保存有乾隆年间“勅命”匾额,“邑捷开先”匾额等。

       中湖宗祠还在后花台外建了一列半圆形平房式公屋,供裔孙习文应考之用。是曾氏家族注重教育,兴学育才,教化激励裔孙上进的体现。

        中湖宗祠的族裔有一万余人,聚居在本县的九峰镇的九峰、长乐乡、小溪镇、山格、国强等乡镇。根统计迁居台湾的有二千多人,其中中湖宗祠曾氏第六世祖楼公、兴欣公于乾隆年间移居入台,至今已传十二代,主要定居于高雄、台北,从上世纪六十年xx始,迁居台湾的曾氏族人就多次回乡寻根谒祖,或捐资修缮祖墓、学校、道路、和宗祠。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平和涉台祠堂巡礼- 张万土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