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的低碳观_宋亮_新浪博客
    中国低碳奶业、绿色奶业的{dy}声呐喊终于响起来了。在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影响下,近日伊利总裁潘刚受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商业为环境(B4E)全球环境峰会”,并作了《我们的绿色之路》的大会主题演讲,就中国奶业,首次提出了“打造和谐产业链,发展低碳奶业”的构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专项调查表明,全球约有10.5亿头牛,排放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18%,污染程度高于汽车尾气。另外,牛会排出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2/3,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总量1/3,同时牛还消耗大量的水,牛每分泌1升牛奶要先消耗990升的水。按照低碳的要求,奶牛养殖应与火力发电、石油能源并列成为高碳发展行业,因此,在节能减排的今天,我们不能只看到工业有形的污染,更应该看到畜牧养殖带来的无形污染。

    近几年,围绕“去煤化,去油化”政府竭尽全力的推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却把对高碳发展贡献较多的养殖业忽略在外。按照政府既定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这个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工业减排来实现,同时更需要全行业高碳产业的转型来实现。然而,与工业相比,我国养殖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生产方式上都比较落后,因此,要使之低碳发展是非常艰难的。

    中国奶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在规模养殖化基础之上,但是当前我国奶牛养殖业规模化程度还不高,小规模、散养比例偏大,通常,规模化养殖奶牛每分泌1升牛奶要消耗990升水、0.8公斤青贮饲料、0.3公斤精饲料。但对于多数小规模和散养来说,消耗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此,这意味着按照落后、分散的养殖方式,大量的水、青草和粮食资源被浪费了。另外,“低碳”这个新名词刚刚进入中国,对于普通的奶农而言,它依然很陌生。尽管伊利、蒙牛已经为推行低碳、绿色养殖方式高声呐喊,并在养殖场推行“种草—养牛—卖奶—牛粪还原土地—种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与中国500万奶农、几十万个大小不一的养殖场相比,其声音微乎其微。事实上,要实现奶业整体的低碳化发展,首先要实现奶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利益分配不合理,将在企业和奶农之间画上一条深深地对立线。当前我国奶牛养殖主要依赖于500万奶农,而企业与奶农至今还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强势、奶农弱势,企业与奶农利益博弈大于合作”的格局仍未改变。而中国奶业低碳化发展之路,是需要全产业上下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的,作为主要养殖主体的奶农参与进来,才有实际意义。但是企业与奶农利益对立,势必影响到低碳发展上的合作关系。因此,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统一、协调、有序的产业链联接机制将是推动产业低碳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除上述因素之外,中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环境建设相对落后,对产业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场,同时关于乳制品加工、包装等方面的碳排放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很难参照有关标准执行。比如,在乳制品包装方面,政府没有关于低碳元素的标准出台,目前,国内液态奶和部分酸奶所使用的利乐包,主要是石油化工的塑料制品,如何用可降解的纸包替代,并且降低纸包装的成本,这一问题将成为乳制品包装方面能否实现低碳化的主要障碍。

    由此可见,中国奶业的低碳之路,是一条艰难而又漫长之路。然而,今天的中国奶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在制度、模式还是技术、影响力上都处与快速变革之中,在这个重大的时期,低碳概念的出现,为中国奶业走向强大,勾勒出了清楚地路线。然而,这项工程的苦难程度会让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望而兴叹,因为这意味着中国500万奶农、几十万养殖场生产方式的一个革命式的转变,当前,最要紧的是,让这种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事实不止一次的被证实,观念的改变要比设计一百个专项制度有效,让500万奶农积极参与到降低碳排放的建设中来,当企业与奶农真正意义上实现携手共进,那么中国奶业强盛将为时不远了。奶业的低碳化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奶农的责任,与企业相比,奶牛养殖更是奶农的血脉,因此,当前我们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也积极培养奶农环保低碳的发展意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奶业的低碳观_宋亮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