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檀斋话宣纸- 坐忘的日志- 网易博客

草檀斋话宣纸

2010-05-13 21:12:15 阅读12 评论0 字号: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为让诸多书画爱好者对这个有点儿神秘的宣纸的制作和性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人虽水平有限,但愿竭尽所能把自己对宣纸的理解作一个简单的阐述,望大家不吝赐教指正。


一 宣纸的定义:
      何谓宣纸,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争论,有学者认为安徽泾县古属宣州府,所以把产于泾县的宜书画之纸称谓宣纸;也有学者认为产于泾县的宜书画纸张在明宣德年间成为恒定的贡品,因此称为宣纸。
      其实这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纸的产地都是泾县。这两种说法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市场的不断繁荣与竞争的激烈,泾县所产之纸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加之全国各地诸如四川,浙江,福建,河北,广西等地宜书画纸张的出现,就有必要对宣纸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了,那么到底如何定义呢?窃以为必须是用一到三年生的青檀树皮和高杆沙田稻草为主原料,xx桃藤树汁为辅料,在特定气候条件和水源状况下,以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宜书画,宜贮存之纸张才可以叫宣纸。
        原料和工艺都可以流动,而水源和气候却不是人力可为的,所以即使是泾县的宣纸人带着技艺去外地生产的纸,也只会是南方橘北方枳,也许宣纸的奥妙与茅台酒的奥妙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二 宣纸的制作:
        宣纸的制作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传统的制作方式有一百三十六道工序(有说一百零八道),其主要部分在于原料的制作。
        从青檀树皮和稻草的采集到制作成洁白的纸浆,全靠石灰,烧碱以及大自然的日晒雨淋,采集——水浸——浆灰——踩堆——碱蒸——摊晒——舂料等等,反复多次,须耗时三年,每一个过程都要让它有细微的改变,期间手工的拿捏全凭经年累月的传帮带的感觉,奥妙自不待言。要{zd0}限度的提取植物的纤维又最小限度的不破坏纤维的结构,使之能形成中空的管状物。
        原料制作完成就进入到捞纸,晒纸,剪纸的过程了。把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注入放满清水的捞纸的槽桶,加入xx桃藤树汁,由帮槽工用专业工具充分的搅拌,纸浆在水中形成均匀的悬浮物,由掌帘和抬帘师傅用纸帘捞出,纸浆在水的带动下均匀的平铺于竹帘之上,然后放置于纸榨之上,如嫩豆腐,帮榨工慢慢挤出纸中水分,成为纸帖,送入晒纸房;纸帖经反复多次浇水和烤干上纸架,晒纸工便一张张揭起贴到纸焙上烘干,揭下打捆做好标记送入剪纸楼;剪纸工打开捆好的宣纸对着亮光一张张检看,剔除掉有杂质,水窟窿,破损的纸张,然后用专用剪纸刀四边剪整齐,一刀宣纸就出炉了,做好标记送入库房。
        宣纸工人工作的辛苦有流传在宣纸坊间的谚语为证:剪纸的先生捞纸的匠晒纸的伢儿不像样。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有愿意学习这种工艺的了,更何况原料的制作。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某个馆藏的角落里才能一睹这个体现中国书画艺术韵味的宣纸的风采了。


三 宣纸的分类:
        宣纸的种类繁多,一般分为生宣和熟宣(凡是进行过加工的生宣纸都叫着熟宣,无论是打蜡砑光,还是加矾加色,这与市场上认为的只有加矾的不晕墨的纸才叫熟宣是不同的),我们主要来聊聊生宣的分类。
        所谓生宣是指原料通过捞剪晒后未进行其他任何加工的宣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类:

        一是从原料的配比来分,就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在纸中所占的比例,有且只有三大类即棉料(皮4草6)净皮(皮6草4)特净(皮8草2),有些厂家由于全凭师傅的手感和眼感来进行配料,所以比例略有些许差别,但大体都在此范围内。
        二是从纸张的纹理来区分,有单丝路宣,双丝路宣,罗纹宣,龟纹宣,另外丝路还有粗细之分,但名称不变。
        三是从纸的大小规格来分,有四尺(69*138),五尺(84*153),六尺(97*180),尺八(53*234),八尺(125*248),丈二(145*360)等。
        四是从纸张的厚度来区分,有单宣,重单宣,夹宣,二层,三层等。宣纸的刀口印就是对这种分类的{zh0}说明,最上面的印章是纸的商标,接下来是通用的拣选、洁白、玉版三个印,说明这刀纸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纸张干净整洁、颜色如老玉、白里透黄;再下来是按原料配比分类的如棉料净皮等,然后是规格大小如四尺六尺之类的等,再者是纹理或厚度的称谓,{zh1}是厂名,如此便一目了然了。至于熟宣那就品名繁多了,如打蜡砑光的叫玉版,加矾的叫矾宣,加色的叫色纸,还有洒金洒银,虎皮,水纹等等等,不一而足,因为各种的加工手段使得宣纸的纸性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细微改变,所以区别于生宣而称熟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四 宣纸的性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宣纸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除书画外还运用于科技,化工,军事方面。我们主要还是从宜书画的角度来聊她的性能。
        众所周知,中国水墨书画的根源在于阴阳转换,黑白相守,正所谓守其黑知其白,如何在一张平面的纸上来充分表达这样一个概念,通过水墨的变化来体现呢?又如何能够让历史得以{zd0}限度的流传呢?智慧而辛劳的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创造性的发明了宣纸,才让中国的书画艺术得以更好的彰显和流传。
        科学研究证明青檀树皮的纤维是团形的,沙田稻草的纤维是直线形的,通过自然的漂白和碱法,得以掏空纤维的内部,使之如水管一般纵横交错的结集在一起,当水墨在纸上运行时,由于重力的作用顺着中空的水管向四周漫延,水的浓淡和墨的浓淡都会有不同速度和限度的扩展,由此产生了远近和浓淡的区别,才让观者有了立体的深远的感觉和遐想。这是宣纸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晕墨性。
        另外宣纸还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这也是因为宣纸原料和特定的制作方法决定的。长期的自然缓慢的制作过程,使得纤维的受伤程度最小,纤维的杂质最少,而且在宣纸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几乎很少有强力的挤压作用。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锻炼和受苦受累的过程,成型的宣纸便不再畏惧历史和自然的强大摧毁作用,不怕水腐,不怕虫蛀,而且随着长时间的慢氧化过程,让宣纸越发的纯净,手感眼感更加的柔和,纸张的性能越发的稳健,这就是宣纸的第二大特性可贮存性。
        韧如布帛柔如纱棉,是对宣纸的另一美誉。因皮料的团性纤维得以稻草的直线纤维的有效补充,纤维之间互相交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又让连接间有如有关节一般的能自然伸展,所以无论是纵横拉扯或是撕裂都有其一定的耐受性,抗拉性,当需要折、卷、揉她时,因其关节的作用和中空的形状,让宣纸展示了极其柔顺的一面,正因为她的极强的可塑性,该韧则韧该柔则柔,也让她为那些借水墨以舒展自己心中对世界的理解的文人们提供了更大挥洒的舞台空间,这是宣纸的第三大特性可塑性。
        宣纸的生产制作是极其保密的,坊间曾流传日本人偷窃宣纸生产技术,出现了好多个故事,其实就算他们偷去了制作技术也没有用的,因为影响宣纸质量和性能的因素不仅仅是制作的技术,还有树皮和稻草的产地,宣纸生厂地的气候和泉水,特别是水的因素,这些已经由宣纸人经过无数的实验证明是{jd1}正确无误的,这也是宣纸的一个特性独一性。总之,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是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五 宣纸在泾县:
        宣纸纸乡——泾县,在安徽的东南部,紧邻黄山和九华山,太平湖静卧在她的怀抱,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皖南山城,泾水河穿城而过,四面环山,能产出世界闻名且{wy}的宣纸自有其独到的因素。发源地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十三坑坑坑有纸棚,解放后公私联营,成立泾县宣纸厂,对外称542厂,小岭成为专一生产原料的基地,改革开放后,宣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乡镇和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走进泾县,到处可见摊晒皮草的石滩,在向阳的大山坡山犹如绽放的花朵,大山的脚下,深处和山泉延伸的脉络上,矗立着一座座的纸坊,忙碌的宣纸人用他们的勤劳迎接着一个个日出,送走{zh1}一抹晚霞。
        宣纸业正带动着地方经济的腾飞,然在这蒸蒸日上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有着揪心的担忧,古老而传统的手工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传代人的缺失,原料的改变,工艺的流失,认识的不足和偏见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一切都让宣纸在沉默中哭泣。


让我们用郭沫若对宣纸的题词来结束我们的聊天吧。“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她,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作者:慧东,草檀斋创办人,本文发表于2010第02期《书画世界》)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草檀斋话宣纸- 坐忘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